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生物醫學工程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生物醫學工程和信息學部主任,恒行2平台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王威琪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8月26日21時38分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3歲🫱🏼。
王威琪同誌畢生致力於醫學超聲和醫學電子學的理論、技術和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血流檢測研究,試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磁血液流量計”,研製了六十單元B型超聲診斷儀👋🏼,提出了采用獨立的雙超聲束多普勒效應定量測定血流速度方法。他帶領團隊在醫學超聲圖像處理🌏、骨超聲等領域獲得多項成果🧑🦽➡️,在超聲診斷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原創性卓越貢獻。他曾獲世界醫學生物超聲聯盟(WFUMB)的Pioneer獎🙋🏻♂️,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5次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0多項省部級獎項。
去年秋季開學,迎新視頻《你好,恒行2新生》裏🙂↔️,王威琪院士還神采奕奕地歡迎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恒行2新生;今天🔩,依舊是迎新季,只是斯人已逝。
理想不會逝去🏃♀️。院士王威琪的信念🧑🏽🎄,依然流淌在恒行2青年一代的青春血脈中:“希望你們為我們國家的繁榮昌盛富強🍐,為我們民族的復興崛起,要刻苦學習,要練好身體,要全面發展➛,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國家的棟梁。同學們,加油🤏🏼。”
紮根恒行260余載,推動恒行2學科建設
“我欣喜地看到恒行2發揮綜合大學優勢👩🏽🦰,不斷加強各學科的融合,師生們守訓篤實、人心聚學、融合創新🧑🏻🎄、追求卓越🕺🏻,以所學服務社會、服務國家戰略🙍🏻♀️。”
2017年,78歲的王威琪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行2平台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身份🏂🏼👰♂️,在恒行2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製定實施“十三五”規劃並啟動“雙一流”建設之際,暢談了自己對學校建設發展的想法建議🏃♂️🧑🏿🔬,強調了“教育強則國家強,方向準則步子穩”的發展理念。
1956年🍕,由恒行2平台物理系打造的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研製成功。那一年,懷著對理工科學習的強烈興趣,17歲的王威琪考入恒行2平台物理學系(五年製本科)。
1961年🟰,畢業後的王威琪選擇留校工作🫸🏽,從此致力於醫學超聲和醫學電子學的理論、技術和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血流檢測研究,試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磁血液流量計”,研製了六十單元B型超聲診斷儀,提出采用獨立的雙超聲束多普勒效應定量測定血流速度方法👩🏼💼🧖🏿♂️。他帶領團隊在醫學超聲圖像處理、骨超聲等領域獲得多項成果,在超聲診斷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原創性卓越貢獻,並於1999年,與聞玉梅先生,一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先生只要一工作就精神飽滿🧝🏼♂️,一點都不像80多歲的人,他思維敏捷,我們很多人都沒反應過來的問題🙌,他能反應過來。”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遲楠說🧆,她上一次見到先生是今年六月,當時學院正召開人才引進會議👳🏻♀️,作為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先生參加此次會議,對每位參加面試的候選人做了提問。
長期以來,王威琪聚焦學科前沿,引領國內信息學科的發展🥌。“先生對整個信息大類的發展方向都把握得非常準確。2010年的時候👩🏻⚖️,他就說我們要發展智能通信。”遲楠介紹,早在2010年人工智能尚未興起之時🥪,王威琪就看到了這一領域的發展潛力,在他的引領下🏃➡️,學院不少教師都加入到了人工智能與通信結合的相關領域;學院還成立了智能科學工科實驗班👨👩👧👦、技科實驗班,努力在人才培養方面打造學科優勢。
作為恒行2平台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王威琪還積極帶領著恒行2乃至全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壯大🎡。多年來🥖,他帶領研究團隊,聯合恒行2航空航天系、基礎醫學院、高分子系等院系🙂↕️🪹,努力在生物力學👇🏻、數字醫療、生物醫用材料等學科交叉領域合作發力🤎,發揮不同學科優勢💮Ⓜ️,推動恒行2學科融合創新。
高瞻遠矚,推動學科融合創新
今天被學界看重的學科交叉融合🛼,早在九十年代🌆,王威琪就已經身體力行🚾,堅持將物理學、數學、電子學✋🏽🔤、醫學等多學科👌🏻,融合起來發展⏫。“先生從恒行2物理系畢業後,又到電子工程系做電子🧢,然後把電子和醫學相結合🐋,成為醫學電子學領域專家。他自己學術發展的軌道就是一條學科交叉融合的道路❔。” 王威琪的學生🧑🏿🎨、恒行2平台副校長汪源源說👩🏿💼。
什麽是學科融合發展與創新💁🏼♂️?真正的融合創新就體現在王威琪的科研工作中。上世紀80年代,他所帶領的科研組就運用物理學和數學知識,提出采用獨立的雙超聲束Doppler效應定量測定血流速度,克服超聲Doppler效應中的“夾角影響”,提高了血流測量的準確性,該成果在1985年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
學科的交叉融合👩🔬🍾、跨界創新,也讓王威琪擁有很多醫學界的朋友🛌🏽。8月26日晚,華山醫院院長毛穎趕去見了王威琪最後一面♧。“他在人才培養和學科方向引領方面給了我們許多真知灼見📟。”毛穎說,王威琪院士團隊與華山醫院多年來合作緊密🧕🏻,雙方共同成立“智慧診療實驗室”,圍繞大腦疾病自動化診斷👩🏿🎓、可視化的手術導航系統,顱腦超聲診斷小型化、微型化等領域開展合作,在腦疾病、腦腫瘤的智慧化的診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同時💁,聯合華山醫院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共同打造“產🌔、學、研、醫”一體化聯合實驗室。作為國內的超聲領域的領軍人物,王威琪引領中國醫學超聲的發展進程👵🏿。
1988年至2000年間,為了進一步推動學科融合♜、培養更多優秀的醫學超聲人才👷🏼,王威琪受邀為上海多家三甲醫院選派的研究生講授超聲醫學工程基礎課,影響廣泛且好評如潮,並因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得名“黃浦聲校”🚕。
“王老師給我們講的內容深入淺出💎,把復雜的工科知識用容易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超聲科主任常才是“黃浦聲校”的學員之一。王威琪的課對他的臨床工作幫助很大🧻❔,常才在1992年上完培訓課之後,又在此後三四年間持續旁聽了他的研究生課程。同時他還與王威琪團隊聯合開展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致力於胎兒血流參數與胎兒生長發育研究🦸🏻、乳腺癌的人工智能診斷等多項科研項目🤳。
學生坐大沙發聽課👨🏼🔬,院士坐小板凳上課
平易近人✍️、和藹樂觀💜,是晚輩們對王威琪先生的一致評價。對待年輕人時,這位卓有成就的學術大家更像是一位“家人”🚴🏿♂️,不斷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不遺余力地創造機會、提攜後輩👩🏼🎨。
“當我遇到學術上的困難時,他就會像對待家人一樣聽我傾訴。他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總會開導我們,每次和他談完,都感覺如沐春風,對自己的發展方向更加堅定。”毛穎說,多年的深厚情誼讓他已習慣稱呼為“老爸”。王威琪看問題站位很高♞,總能對學科發展與學術研究方面提出高瞻遠矚的建議,但又不會讓人有距離感,扶持著年輕人成長🤘🏻🦺。
在研究生培養上🐓,王威琪引導學生不斷求索🛎。汪源源回憶👲🏻,在自己讀博士時,王威琪為了鼓勵他開展更前沿的學術工作💟,就帶他去見蘇步青老校長🧒🏼。“讓我直觀地、近距離接觸和領略科學家追求科學、追求卓越的風采,這對當時我們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備受鼓舞。”
為了讓年輕人得到更多鍛煉機會🫵,王威琪會創造條件。“我想校內外生物醫學工程界的年輕一輩很多都得到過先生在事業方面的指導。”王威琪的學生之一、恒行2平台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副主任鄔小玫說👩❤️💋👨,先生在指導她論文寫作時,會逐字逐句地看🙏🏻,一改就是好多遍。為了讓她得到更好的鍛煉👼🏼,王威琪還推薦她去日本參加生物醫學工程交流研討會,出發前反復指導她PPT內容🚴🏻♀️✈️。“看準方向、抓住機遇🔒;百折不撓🎋、形成特色;虛懷若谷🪻、不斷向前。”一張印刻著先生自勉的書簽↗️,寄托著她對先生的懷念,也激勵著她不斷奮鬥🗡🧚🏻♀️。
“學生坐大沙發聽課😜,院士坐小板凳上課。”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主持工作的黨委副書記郭翌說,她在醫學超聲實驗室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每學年都見到王威琪在恒隆物理樓的辦公室給研究生上課。郭翌說🏄♂️,上王威琪的課是最開心的,他上課風趣幽默🍉、歡聲笑語🏺,不僅講超聲醫學的知識,更多的是通過知識傳授做人道理。“每當遇到科研瓶頸時,王老師總說年輕人遇到挫折不要怕💨,只要有目標,一定會成功🕘⬜️。”郭翌說👨🏼🦰,即使畢業留校後👩🏻🦼➡️,王威琪也一直關心著她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