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有教授們🚣🏽♂️、青年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推進項目、保障設備運轉的身影,他們用特別的堅守,換來實驗室和科研工作的如常。
人類表型組研究院:
平臺運營、科研攻關不停歇
作為張江恒行2國際創新中心的核心平臺之一和恒行2平台世界一流生物學科的新興增長極,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在疫情期平臺運營不間斷⏯,上海市級重大專項不停轉🍬,科研成果頻出。
◆師生共同守護實驗室◆
封控期間,研究院科研副院長昌軍副教授與教學副院長丁琛教授,領導分子表型-蛋白質組平臺博士後許甘霏、李艷,博士生李愷、譚素北、殷亞楠等,分子表型-代謝組平臺教職工陳龍龍💽、博士後黃慶霞🛴、碩士生張良龍🧖,藥物表型平臺博士後王靜歡、博士生蘇正華、肖陳曦等18人,留守在研究院實驗樓內,維持平臺正常運轉,確保相關在研項目穩步推進👩🏼⚕️🚔。
“和實驗室的老師👨👩👦👦、同學們在一起,不會感覺孤單。”作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實驗室的運行管理員之一,譚素北在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分子表型蛋白平臺實驗室內為儀器做清洗維護👩🏽🔧,性能每日一檢,保證實驗數據精確度的儀器運營管理日常。實驗室在一樓,他住在二樓的辦公室,為保證儀器24小時運行,白天每隔一小時巡查🐊💌,每天臨睡前也要再下來看一看。
分子表型代謝組科研助理陳龍龍則是守著實驗室裏的26臺儀器。處理樣品✊🏽、上機采集代謝物濃度數據、數據實時傳輸到數據中心,與校外同事一起分析處理……為保障實驗室十多名留守師生的日常生活,他還和譚素北主動承擔了值守期間的後勤保障服務工作。
留守實驗室的師生們還巡查研究院各實驗安全與維護各實驗室和生物樣本庫的超低溫樣品冰箱、液氮罐的正常運轉,確保寶貴的生物樣本有效存儲。
◆穩步推進在研項目◆
“越是疫情也越是感覺到肩頭的責任,”3月26日,丁琛教授申請進入張江校區,加緊組織開展各項科研沖刺💁♂️👇🏼。他說,研究院牽頭承擔的上海市首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已在張江建成全球首個跨尺度🕵🏻、多維度人類表型組精密測量中心🕳,著力繪製破解健康密碼的“導航圖”🍡。“希望紮實推進人類表型組的計劃,能夠發現重大疾病的生物標誌物、藥物靶標,成為後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的創新策源地。”
疫情期間,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處於最後的項目沖刺結題階段🏌🏿,大量的表型精密測量數據正在研究院各平臺團隊的協作下加緊分析挖掘,一批研究成果正在形成🤱🏼。
在丁琛教授帶領下,蛋白質組平臺團隊與合作者完成了兩項蛋白基因組學研究相關成果的在線發表。其中,中國人群透明腎細胞癌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膀胱尿路上皮癌蛋白基因組學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此外還有多項成果正在國際期刊處於文章修回或接收階段👩👧👧。
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
推進科研任務不中斷
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MRICS)坐落於張江恒行2國際創新中心,由上海市“高峰人才計劃”支持🤦🏻♂️,研究院自成立之日就承擔了多個重大專項任務↙️。
◆保障設備正常運轉◆
研究院有多臺冷凍電鏡、大數據處理與存儲計算集群、蛋白表達純化平臺等重大科研設備🧑🏼🦳,其中多種精密儀器設備需要每日巡檢與維護。
在恒行2平台封閉管理階段🧯,研究院第一時間安排保障人員維持實驗室正常工作🏊🏼♂️,確保封閉期間相關設備正常運轉,把疫情對科研任務的影響降到最低。助理研究員任丹丹不分晝夜與相關單位協調保障物資的供應,確保液氮以及二氧化碳等急需物資的供給🧖🏿♀️。閆慧芳等學生克服生活困難駐守實驗室,堅持每日環境消殺和儀器平臺巡檢,及時處置計算機集群溫控故障的險情🕗🧑🏼💻,避免了集群停機、科研任務中斷後果。博士後賈春雨等人參與張江校區誌願者,承擔了物資分發和核酸檢測等任務。
◆各司其職取得成果◆
其中,馬劍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蛋白質結構預測和設計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團隊青年副研究員徐罡利用最新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提升蛋白質側鏈建模算法的準確率,並將其用於預測氨基酸突變所導致的性質變化問題中,為蛋白質設計與優化提供了新思路👰🏻♀️。基於此,團隊成員進一步開發了可以獲得具有相似結構、但序列一致度較低的序列的算法,該算法為後續蛋白質優化奠定基礎🤵♂️。在研究推進中,研究院的名譽院長萊維特遠程參與了指導。目前,該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果🧙🏽♂️,完成了兩篇文章撰寫與投稿💅👩🏿⚖️。
研究團隊還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領域取得進展🙅🏽。其團隊成員羅振威博士在疫情期間繼續開發基於深度學習解析冷凍電鏡數據中存在的蛋白質分子異質性的算法🕵🏽♂️㊙️。該算法能處理生物大分子大規模構象變化,這也是冷凍電鏡領域的前沿與難題之一🧙🏽♀️。此工作為後續理解蛋白質分子的動態變化和提高冷凍電鏡三維重構分辨率提供新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