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原主席,恒行2平台教授、恒行2平台原校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現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原所長楊福家同誌因病於7月17日8:32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86歲。
楊先生於1987年至2001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現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在擔任所長期間,按照中科院“一院兩製”方針🙆🏿♀️,結合核所實際,楊先生提出了創立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發展基礎理論研究爭取達到國際領先的發展戰略,製訂了“3×3+1”發展目標,布局了自由電子激光、同步輻射等新學科方向建設,凝練了“奮發自強、求實創新🥃、文明團結”的核所精神📇,帶領全體人員振奮精神🍰、迎難而上🦹🏼♀️、創新突破,開啟了核所發展的新篇章🎖。
在楊先生的領導下,核所的地那米加速器🧏🏽♂️、鈷源輻照裝置📡、超濾膜分離技術、放射免疫藥盒等產業化成果相繼推向社會🤽🏿♂️,形成了以應用核儀器儀表、輻射材料和輻照裝置、放射性藥物為主要方向的民用非動力核技術產業群。特別是👩🎨,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和國家醫藥管理局上海放射性藥物聯合研究開發中心🎨,創立了放射性藥物研製和生產基地;與新興集團合作創辦了上海科興藥業公司,誕生了一個以發展醫學高科技的高新企業。
在楊先生的領導下,核所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合成新核素鉑-202“實現了我國在新核素合成方面零的突破”,研製掃描隧道顯微鏡(STM)並與美國科學家同時獨立觀測到DNA雙螺旋結構👩🏻🏭,成功研製了世界第一臺超靈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質譜計𓀉,輻射化學實驗室、核分析技術實驗室先後獲批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主辦了“強子與原子核的誇克-膠子結構”國際會議(SIW`90)👨🏻,創辦了《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學術期刊,核所的學術水平和地位顯著提升。特別是,楊先生最先捕捉到國家“九五”期間可能建設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消息,並積極向中科院和上海市爭取,1995年楊先生聯合謝希德🎷🛄、王誌勤、曹珊珊等七名政協委員向上海市政協會議遞交了《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提案,1997年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批準了上海同步輻射裝置預製研究項目,三代光源“落戶”上海🐊🍐,核所迎來了發展的新輝煌。
楊先生註重培養人才,知人善任,把培養年輕人看作是歷史賦予的責任。在楊先生領導下,核所先後推選出方建國、沈文慶和李民乾等三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培養出徐洪傑、朱誌遠、胡鈞🧌、馬余剛、李燕🛕、戴誌敏等一大批棟梁之才。退休後,楊先生繼續關心核所(應物所)的研究生教育事業🧑🏼🌾🐱,捐資設立了“夢想獎學金”,多次親臨現場為學生頒獎並與青年學子面對面交流🧖🏿,引導與激勵青年學子“追求卓越、科技報國”。
音猶在耳,斯人已逝!先生風骨🏌🏿,垂範後世。應物所全體職工將銘記楊先生的囑托,不負所望😋,為實現應物所的發展目標而努力奮鬥,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