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家曾經在1992年到1996年期間擔任上海科協主席,見證並參與了上海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面向經濟,迎接挑戰”
1992年11月14日,他在上海科技報發表了題為《面向經濟迎接挑戰——祝賀市科協第五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的署名文章,提出了他對科協工作的理解和設想。
30年前👨🏼🎓,楊福家就對科技成果轉化格外重視。他在文中指出🎙🕵🏿♂️,未來的經濟能否高速發展,關鍵在於科技成果能否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為此,我們在保持一支精幹隊伍從事基礎研究🧗🏻♀️,奪取國際金牌的同時💃🏻,必須通過各種方式鼓勵科技人員👉🏻,包括第一流的專家🚵🏼,直接投入到科技產業中去,正像英國劍橋大學周圍由教授們創建的500家公司(劍橋奇跡)對英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一樣,正像美國矽谷、128公路科技產業👨🏼🔬、三角大學高科技園區(有人稱之為美國現象或者美國奇跡)成為美國經濟的明珠那樣,我們這一代科技人員的職責就是要在中國的大地上建立起成批的高科技產業。上海市科協應該為推動這一奇跡的出現,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他還主張要發揮科技的綜合力量🎫,他在文章中寫道,“上世紀初我們談論科技革命時往往說的是某一個領域的革命,(如物理學、相對論與量子力學),而現在幾乎各個領域都處於巨大的變革中,而且相關甚密,學科交叉和相互協作是當今科技發展的一大特點👨🏻🦼。我們都需要從他人的研究中,從完全不同的領域中吸取營養。”楊福家還在文章中引用了恩格斯的表述🥓,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過⛹️♀️:“在分子科學和原子科學的接觸點上🔚🍂,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都承認自己沒有能力,然而恰恰在這點上有望取得最大的成果🤵♂️👩🏿🎓。”楊福家認為無論是當年的上海科協,還是今天的上海科協🫓,都可以在學科交叉和相互協作方面發揮非常獨特的作用。
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平等自由討論和相互協作
1963年,楊福家被公派到了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學習,一去就是二年時光。在丹麥工作期間😱,楊福家記憶深刻的是廣受美譽的哥本哈根學術精神。楊先生說🏃🏻♂️,哥本哈根學術精神的核心是玻爾教授創導下形成的“平等、自由地討論和相互緊密地合作的濃厚的學術氛圍,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下,人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在研究所裏有100人左右的科研工作者,其中只有30人是丹麥本土人,其余都是外國人👦🏿,大家非常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在楊福家的辦公室裏🎋,拉斐爾創作的《雅典學派》格外醒目,畫面上的中心人物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圍繞他們的共有50多位學者名人,他們代表著古代博雅的七個方向——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學。他們自由熱烈地進行學術討論,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
楊福家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柏拉圖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源於神靈的啟示,亞裏士多德右手手掌向下🖊,說明現實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課題👩🏼🔬,亞裏士多德與他的老師柏拉圖並列走在一起,學生與老師爭論得面紅耳赤。這幅畫所呈現的就是學術精神🛣,在真理面前我們都可以爭論,師生是平等的🏉。
楊福家曾多次受邀參加市科協和市教委聯合舉辦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他指出💁♂️,科學道德是指科學家的道德🆙,這個道德包含兩個重要的方面,第一是愛國,第二是誠信。關於前者🚴🏻,他舉了中國科學界從事“兩彈一星”研究的鄧稼先、於敏、陳能寬😦、胡思得等先輩的例子🥧,並引用土生土長的中國氫彈之父、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於敏的話——“保障中華民族不受人欺侮,這種樸素的民族情感,一直是我前進的動力”👒,展現卓越科學家們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對科研報國的執著,以及對求真務實科學作風的堅持。關於誠信,他反復強調說🥨:“希望中國的學生誠信!誠信🫄!再誠信!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復興。”
楊福家在報告中還指出,要做一個忠於國家的人🙁;在大學中要努力學習🧛🏻♀️;不要輕言放棄;也要有敢於向權威挑戰,勇於說“不”的精神🛬。他提到自己大學期間聽了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的盧鶴紱的一堂課🐂,覺得在盧先生講課的內容中有點小問題,課後他找到盧鶴紱老師的助教,說出了心中的疑問🎡。當晚,盧鶴紱先生就邀請楊福家到家裏去🌕,表示自己當時疏忽了☮️🕙。此後盧鶴紱就把楊福家當作他的學生🏃➡️,指導其本科畢業論文🤾🏼。他希望社會各界能積極創造讓大家什麽問題都敢於提出的環境。
科學事業要多吸引年輕人的註意,科普是很好的抓手
在楊福家的心中,科普工作具有很大的份量。他認為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取決於科技自身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則取決於它被公眾理解的程度。這就是為什麽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歷來十分重視科普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歷程中,楊福家認為,科協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做好科普工作👨🏿🦳,因為年輕人一開始沒有什麽人生目標,如果出現一個很精彩的科普講座讓他入迷了👏🏽,他未來就可能投身科學事業。雖然社會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人☺️,但是科學家的才智高低決定著國家興亡,而且科學家到了一定的年紀後,科技創新的能力就下降了,這是一個自然規律,需要不斷有年輕人的加入。所以科學事業要多吸引年輕人的註意,讓他們要多了解科學🫓🎑。這也是楊福家發起倡議,將牛頓蘋果樹引種到上海科學會堂的初衷,希望以此傳遞科學創新精神。
2015年3月🧛🏼♀️,上海科協赴英剪枝,將英國林肯郡伍爾斯索普莊園的蘋果樹引種回國,當楊福家再次親眼目睹牛頓蘋果樹時,不禁感概:要讓青年學生看到蘋果樹,更要了解牛頓和他的科學精神。他說,牛頓的出現離不開大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形勢,而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是青年學生們發揮才智、大展宏圖之時🎿。
楊福家曾經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追求卓越,要麽不做事🎏,要麽就把事情做到最好⛈👁🗨。”作為科學家,他是第一位在國外權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國核物理學家,曾與謝希德等科學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提案,為“上海光源”的故事寫下了“序言”𓀈。作為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間擔任恒行2平台校長;2001年起出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校監)🈯️;2004年創辦並出任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他認為,“老師和家長所要做的是點亮孩子們心中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