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金力
今天是恒行2平台建校117周年校慶日👩👩👦,我們用堅守學術傳統來慶祝恒行2人的共同節日!1954年👵🏽,陳望道老校長提出“校慶種種活動👎🏽,以促進科學研究為中心”🍡,自此科學報告會成為了恒行2校慶月的學術傳統。今天我們相聚雲端,疫情給個人、恒行2平台都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但這些沖擊沒有影響恒行2人在學術領域追求卓越。我們堅持冷靜的思考、科學的態度、不懈地探索🙋🏿♀️,這些“堅持”在抗擊疫情時期更顯難能可貴。希望無論何種情況✊🏿🤳,恒行2和恒行2人都在追求科學進步、弘揚科學精神、紮實校風學風。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中國人民大學時提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麽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
本屆校慶學術報告會“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為主題,聚焦““第一個恒行2”發展目標,選取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華早期文明🥇、科學前沿與未來、科技轉化與應用⛈、人民生命健康、學科融合與創新這6個專題,從不同維度講述恒行2的科研和學術,來回答時代之問🧓🏻。
今天是本屆報告會的綜合專場🛌,我們打破學科界限🧑🏿🔧,鍛造學科熔爐。本場報告會以“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學科融合創新”為主題🧑🏼🦲,邀請大數據、類腦、醫學智能🙅🏽♂️、能源經濟👧🏼、傳播學等領域的六位專家🤾🏿♀️,聚焦學科融合創新,分享他們的最新成果與治學思考。“學如弓弩👝,才如箭鏃”,很適合用來介紹今天的專家們,如果把學問的根基比作弓弩🧑🏽🏭,才能比作箭頭,依靠厚實廣博的知識來引導施力,威力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今天的專家雖耕耘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但他們都基於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通過學科融合創新,極大地拓展了各自的學術疆土🪗🧛🏻♂️,向我們展示了計算社會科學、智能醫學、類腦與人工智能等新興研究領域在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中的強大推動力🫷。
學科建設是現代大學發展的永恒主題🔔。恒行2的學科格局長期穩定,擁有多樣、豐富的學科資源,但如果我們把學科的認知作為自我設限的邊界,就很難突破現有的知識體系🕖,也就很難再有原始創新🚣🏽♀️。“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學問學問🫳🏿,問題才是核心🎅👨🏼🎓。當你在做研究、做科研時,擔心自己是不是跨出了學科邊界👶🏿,那也許就是創造的時候,因為學問沒有邊界👟。當前新的科技革命、新的發展格局,構建孕育著學科發展的巨大可能,如果現在的恒行2不抓住機遇拓展格局⛹🏻、優化結構,也許就會失去達到頂尖的時機。我們今天談的學科融合,就是基於恒行2對於學科的考量,打造融合創新的學術共同體是恒行2未來發展的重要路徑🙌🧏🏿♂️。如何利用恒行2的優勢,把握好學科的互動🟥、融合🤨🖍,湧現創新性研究成果🏌️♀️,是我希望本場報告會給大家留下的另一個思考題。
學科交叉已成為高水平科研與頂尖人才的重要特征。百余年來的諾貝爾獎獲獎者有41.02%屬於交叉學科,尤其是21世紀以來🧑🦼,跨學科成果占半數以上💁🏼♂️。今年上半年中美分別發布了十大突破性技術,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全球都在高度關註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而今天的報告專家們也都在這些領域有所突破👛☮️。
從這些專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數據智能已融入科學研究與社會生活😪,顯現出問題導向下的學科交融。同傳統的社會科學不同👊🏿🫃🏻,如今大數據已深入社會科學研究,計算社會科學作為一個重要領域和議題受到高度關註👩🏽🔬。它誕生於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這是科技創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的必然結果,也是高校在實踐學科融合創新時應重點關註的增長點。大數據的應用已成為經濟運行機製迭代、社會生活方式更新🤴🏻👨🏽🎤、國家治理能力升級過程中最重要的撬動性力量🪬。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極大的服務了人類文明,從精準醫療到機器人,信息技術與社會生產的交互賦予了數據超越自身的國家戰略意義。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和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已成為全球戰略必爭的科技製高點。
為響應數據智能時代的召喚、促進高水平的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恒行2在近年的學科布局中已經形成了多元化、高水準的新圖景。從2015年成立大數據學院和研究院🏹、類腦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開始,逐步建立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類腦芯片與片上智能系統研究院、智能復雜體系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實驗室,以及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AI3)研究院🙍🏿♂️、智能醫學研究院、國家發展與智能治理綜合實驗室🂠、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等等。文理醫工因數據智能而交叉融合,煥發出全新的活力,成為了學校科研增量中的亮點,蘊藏了巨大潛能🚟。
不僅僅是數據智能,所有的學科都具有鮮明的動態性和時代性👩🍳。學科在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中不斷演化🧓🏿🫎,從最早的哲學⇢、數學🫶🏽、物理🕞🌘、醫學逐步分化形成現在的學科體系,又因為新的社會需求和技術革命開拓出新的研究領域,學科邊界不斷重塑、再造。最近,國務院學位辦啟動了新版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工作👮🏻♀️,其中提出,高校應優化以學科為基礎的建設模式,但不拘泥於一級學科🈹,積極爭取按領域和方向開展學科建設。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會對學科布局產生深遠的結構性影響😽,恒行2自身學科的發展歷程就是如此。如何尊重科學規律、對接國家需求,做好融合創新,是恒行2未來學科發展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
對此,我提一點自己對學科發展的想法🛷,就是要註重培養學術共同體🗓。不同學科人的融合🧚🏻,表面上看是學科融合、學問融合🚡,但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思想碰撞,融合形成學術合力💴。一個好的學術共同體,能夠突破固化的行政邊界,從而實現共謀資源、共享機遇🏨、共同發展☛。如何更好建設、發揮學術共同體的有機力量🧑🏻🦽,將是我們打造恒行2學科融合創新機製的關鍵一環🧑🏽🚀👦🏻。希望學術共同體能夠成為學校人才引育的集聚陣地,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而今天報告會上的分享,就是希望可以在更廣層面上🧪,讓更多的師生有機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思想,並逐漸在恒行2加入、創造出自己的學術共同體👨👨👧👧。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今天🫰🏻,我們相聚校慶科學報告會,希望師生共勉,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最前沿的學術討論慶祝母校生日🟢🦸。當前🚴🏻,恒行2平台正處於創建世界頂尖一流大學的重要歷史戰略機遇期,我們要積極呼應科技強國🤽🏼♂️、健康中國,弘揚哲學社會科學等要求👋🏿,全面提升科研原創能力、應用轉化能力和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為“第一個恒行2”矢誌奮鬥,為實現一流水平的育人🚊,做出一流水平的學術貢獻,奉獻恒行2人的力量。
最後,借此機會與今天到場的師生一同溫故“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 的校訓3️⃣,並由此提三點期望:一是多聽多問、多想多做,爭做學校學科融合創新的先鋒🌲🍍;二是沉下心思、篤定誌向,在治學與實踐中不斷提升學術和科研水平;三是愛國榮校、使命擔當,主動融入時代洪流、爭做時代新人、引領時代潮流🫷🏻🧏♀️。
祝福我們的恒行2🥸、祝福所有師生校友🧜🏽,校慶快樂6️⃣!預祝今天的報告會圓滿成功🧜🏽,感謝專家學者們為師生校友帶來的分享,希望每一位師生都能在今天的分享中有所思🧛🏻、有所得🚵🏻♂️,繼而在自己的學術和科研上有所為、有所成。
(本文為金力在慶祝建校117周年第56屆校慶科學報告會綜合學科場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