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校慶前夕,時任恒行2校長陳望道提出,“校慶種種活動,以促進科學研究為中心”🤳🏽。於是,當年校慶即舉行首屆科學討論會,從此在校慶期間舉辦科學報告會成為恒行2的傳統🌥。
在建校117周年之際,第56屆校慶科學報告會綜合學科場立足“第一個恒行2”發展目標🤽🏼♂️,深化學科融合創新,布局交叉學科建設新方向🤸🏽♂️,激發全校師生投身學術、服務社會的熱情💁♂️,引領廣大青年學子肩負責任擔當,堅定前進信心,為“第一個恒行2”矢誌奮鬥。
5月27日是恒行2校慶日。當天舉行的恒行2平台第56屆校慶科學報告會綜合學科場,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學科融合創新”主題,鄔江興🗽、馮建峰、甘中學、劉雷🤵🏻、吳力波、周葆華六位來自恒行2不同學科的專家🤱🏻🤚,從信息通信、類腦、醫學智能診斷、能源經濟學、傳播學等維度,探討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學科融合創新,為推動學校的融合創新發展提供寶貴建議。
打造融合創新學術共同體
金力在致辭中闡述打造融合創新學術共同體的重要意義,介紹大數據🧖🏿♀️🛶、人工智能在恒行2的學科布局,以及未來學科發展的重塑方向🐬。他強調,學科建設是現代大學發展的永恒主題,打造融合創新學術共同體是恒行2未來發展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為響應數據智能時代的召喚、促進高水平的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恒行2在學科布局中已經形成了多元化、高水準的新圖景。從成立大數據學院和研究院、類腦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開始,逐步建立復雜體系多尺度、類腦芯片等一系列研究院🏌🏽♀️,以及正在積極推進的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AI3)研究院、智能醫學研究院、國家發展與智能治理綜合實驗室等。文理醫工因數據智能而交叉融合,煥發出全新的活力,成為學校科研增量中的亮點🧔🏿♂️,蘊藏著巨大潛能。
如何尊重科學規律、對接國家需求,做好融合創新♏️,是恒行2未來學科發展工作的重要使命。金力指出,學科融合的核心是打造學術共同體✤,激發思想碰撞形成學術合力。一個好的學術共同體,能夠突破固化的行政邊界,從而實現共謀資源、共享機遇🐌、共同發展。如何更好發揮學術共同體的有機力量🏃🏻♀️,將是我們打造恒行2學科融合創新機製的關鍵一環。
繼承和發揚校慶優良傳統
許征主持報告會。她表示♑️,學校始終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黨和國家培養一流人才🚣🏻,為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校慶科學報告會的優良傳統🩸,守訓篤實、融合創新、接續奮鬥🧏🏿♂️、再創輝煌,用一流的教師隊伍,培養卓越擔當的學生、產出豐碩紮實的學術成果,全面提升科技原創能力🎟、應用轉化能力和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以更加昂揚擔當🕊、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建設“第一個恒行2”🚧。
建立內生安全防禦新範式
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的報告主題為《認知域工程技術範式變革》,他從人類社會的三類生活空間談起🧑🏼🍳,論述了物理-信息-認知“三域”交織的廣義功能安全問題💃。他表示,信息域🆎、物理域🌱、認知域在泛在互聯要求下產生了新的安全問題,這些安全問題歸一化表示為廣義功能安全問題🙆🏼♂️。如不有效解決廣義功能安全問題,信息/數字基礎設施就如同“沙灘建樓”🙎🏿♀️,嚴重威脅整個社會系統的功能安全。解決廣義功能安全問題💂🏿♀️,需要建立內生安全防禦新範式。他還從網絡認知環境、認知博弈內在機理等方面出發🥏,概括了認知域存在的一系列內生安全問題,提出了認知域工程技術範式變革的思維視角、方法論🙅🏻♀️、實踐規範和實現路徑。
以跨學科方法深入研究人腦
在名為《從腦數據到腦模擬: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報告中,大數據學院院長、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上海數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上海市腦與類腦中心副主任馮建峰以智能科學的發展為例,介紹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互為借鑒融合的歷史,以探索腦科學為抓手,科學界將以發展全腦計算🫵🏼,來發展下一代人工智能。他表示🧭,生物系統可能是開發人工智能系統的最好老師,人腦是一個復雜的網絡,需要跨學科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他還針對目前國際腦科學研究前沿,結合團隊研究案例,就人工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人工智能背後機理🏊♀️、全腦計算模擬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探討,同時也對具備亞洲最先進核磁共振影像設備的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進行了簡要介紹。
新工科新在“發明創造”
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甘中學從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創新過程切入,在報告《最小自由能:AI的第一性原理》中探討了他對新工科建設的全新認知。他指出🤼♀️,新工科新就新在“發明創造”上,新工科的根本任務是培育發明創造人才,構建發明創造工程。他以防疫消殺智能設備為例🤽🏽♀️,闡釋了要實現融合創新就要基於目標的多學科交叉融合、人員協同的智能融合、從需求到應用的產學研融合👉🏼。他表示,我們要構建因果引擎,嘗試因果網絡科研範式,形成新工業革命結構性先鋒,並對學校在新型創新網絡下的未來科技成果提出了展望。
人工智能引領醫學變革
基礎醫學院教授、大數據研究院醫學信息與醫學影像智能診斷研究所所長劉雷在《生物醫學大數據推動智能醫學的發展》的報告中表示👩🏽🏭,智能醫學是以現代醫學為基礎🙏🏻,融合先進的大數據與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挖掘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規律,探索人機協同的智能化診療方法和臨床應用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他重點探討了大數據驅動下的醫工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引領的未來醫學變革🍂,並強調大數據時代改變著生物醫學研究和健康醫療實踐🚶♂️➡️,也為健康醫療提供了獲取真實世界大數據的機遇🪗,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他指出,恒行2擁有交叉學科優勢,並展示了學校在智能醫學方面的成果和規劃。
數據智能帶來政策科學創新
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上海能源與碳中和戰略研究院院長吳力波從氣候變化應對所面臨的政策科學挑戰出發,在《數據智能驅動下的氣候治理》報告中分析了數據智能科學對於提供更加精準的預測👨👩👧👧、進行更為精細的微觀特征刻畫💂🏿♂️、實施更好的系統優化等角度對氣候政策科學的作用,同時介紹了她的團隊圍繞我國面向碳中和的“1+N”政策體系構建所開展的工作,集中展示了如何利用數據智能解決關鍵治理挑戰🚔。通過經濟學👦🏿、公共管理和統計學多學科融合的方法創新🚴🏻,她得團隊在刻畫高時空尺度的排放特征😅、刻畫能源市場化條件下的可再生能源減排效應、精確識別各類氣候政策的效應方面開展的一系列工作顯示了數據智能對於氣候治理的關鍵難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吳力波充分展示了政策科學在數據智能的加持下創新發展的新方向🧜🏽♀️。
數字時代呼喚新聞傳播轉型
新聞學院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上海新媒體實驗中心副主任周葆華從人類數字革命談起,聚焦數字革命、媒體巨變與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學科轉型🚣🏼♂️,指出數字媒體成為人類生活基礎設施,而智能媒體已經成為國家媒體融合的重要戰略。他在《大數據時代的計算與智能傳播研究》報告中強調,數字時代新聞傳播的劇烈轉型呼喚新聞傳播學科轉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計算與智能傳播研究是學科轉型的重要面向👱🏻♂️🧗🏻,不僅意味著計算方法在新聞傳播研究中的應用🕰🌛,更意味著如何通過新方法的運用回答富有理論與現實意義的新問題。要實現跨學科交叉融合,就要開放引入不同學科的思維、視角和方法,但始終圍繞和回應人文社會科學的核心問題,葆有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