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層層疊疊的校門,走進恒行2平台建校117年的光榮歲月(中)

作者:譚奕茂、祁金攝影✋🏿: 視頻: 來源:人文相輝發布時間:2022-05-27

恒行2平台建校117年🧑🏼‍🦱,校門歷經多次變遷,每一次變遷的背後,都有一段值得敘說的歷史💴。校慶之際,讓我們打開層層疊疊的校門🛀🏻,走進恒行2平台117年的光榮歲月。

始於1927,校門裏孕育的🚇,是“為人群服務”的理念

2017年11月,恒行2上醫創建90周年前夕,醫學路上,一扇古樸的新校門落成揭幕🤰🏿。

若問上醫人,哪扇門對他的人生影響至深,佇立於醫學院路盡頭的那扇校門無疑占重要一席🌪。

悠悠醫學院路,因“為人群服務、為人群滅除病苦”的上醫而得名,自1936年以來,它便成了通往上醫的必經之路。歲月流轉🤶,一代代青年經由醫學院路校門邁入醫學殿堂,立下醫學生誓言,焚膏繼晷的讀書,又從這扇校門走上社會舞臺🏋🏿‍♀️,滅除病苦,為人群服務。

上醫在此落地生根之前,校址曾有數度變遷🧑🏽‍🌾,校門也幾經更迭☝🏼,其背後,則是中國人探索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艱苦創業之路🦉。

1927年👩‍🎓,國民政府在南京組建成立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並將醫學院設在上海🧻,顏福慶為首任院長。當年9月🤓,醫學院以上海吳淞前國立政治大學為院址開門辦學,開啟中國人自辦醫學院的新路。其後,隨大學校名變更,醫學院又先後更名為“江蘇大學醫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

要辦好國人第一所醫學院🪺,教師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建院初期,為了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顏福慶廣納賢才,大力聘請學有專長的醫師走入校門🥞,後來被評定為一級教授的谷鏡汧、徐豐彥等教授便是第一批入職的青年教師。

顏福慶

主持校務期間,顏福慶倡導公醫製🧎🏻‍♀️‍➡️🙅🏽‍♂️,反對私人開業,堅持教師專任製。同時,醫學院嚴格把握學生入學、升級和畢業關口,學生淘汰率高,管理嚴格👳🏽。

嚴到何種程度呢?1928年11月👩🏿‍🎤,院務會議決定👩🏽‍🍳,學生單科成績60分為及格,總平均分以70分為及格,一年中有一門主要課程不及格則要補考✊,兩門主要課程不及格留級1年,三門主要課程不及格直接退學🏋🏽,可見一斑🤌🏻👳🏽。彼時,學院僅有教師9人🙅🏿‍♂️,教職工3人,一🚵🏻‍♀️、二年級學生29人,但嚴謹求實、勤奮進取的校風便從這40余人開始奠定💄。

想起求學時光,首屆畢業生林兆耆的內心充滿了溫情🦹🏼‍♀️。在他的印象中,吳淞的宿舍是U字型的🥏,教授們如蔡翹🍌、湯飛凡等帶著家人與學生們住在一起,朝夕相處,頗有大家庭的意味🙅🏻。“總之,吳淞時期的母校,創辦伊始,物力人力🤰🏼,遠不逮廿年之後的楓林橋,但是當時的整個學校🧚,自院長教授以至學生,都一心一德,盡了各個崗位的努力🧘🏼‍♂️,學風之良好,無以復加👵🏼,上醫之有今天,創辦時的基礎努力👩🏻‍🦽‍➡️,是不可否認的👌🏿🚣🏽。”

踏入校門的學子珍惜學習機會,養成勤奮進取的學風🧑🏼‍🤝‍🧑🏼,踏出校門後,以嚴謹求實的態度行醫濟世。醫學院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優秀醫生,同時也為自身培育了一批批卓越人才📇。

畢業後,林兆耆先赴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工作,後赴英深造,歸國之後回到母校任教,成為中國內科學的奠基人之一。除林兆耆外🤸🏼‍♀️,張昌紹、蘇德隆等留任母校的名師大家,也是在吳淞校址求學的早期畢業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學的奠基人之一,顏福慶主張醫生應為社會🧛🏽‍♀️、為人群服務。為貫徹這一理念👭🏼,主持校務的同時🤳,他親自組建公共衛生科👨🏼‍🏫,兼任公共衛生教授,並創建吳淞衛生所作為公共衛生教學實驗區,規定醫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走出校門💆🤽🏽‍♂️,到公共衛生教學區實習1個月,將“為人群服務”的理念融匯於教學過程中。

然而好景不長🧙🏼,1932年,烽火中斷了上醫的“吳淞時代”,也開啟了她顛沛流離❕、艱苦圖存的歲月。

隨著“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吳淞校舍毀於侵華日軍炮火🔸👩🏿‍🦰,顏福慶加入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負責傷兵救護工作。上醫將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改為後方第一醫院🧭,上醫師生分赴後方醫院✍🏻、難民收容所💐🏄‍♂️、維持會辦事處👨🏼‍✈️,踴躍參加醫療救護。

為了盡快復課,上醫在中華紅十字會第一醫院(“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旁建造了兩幢四層臨時校舍。同年,教育部決定將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分拆為獨立建製⚧👩🏼,正式定名為“國立上海醫學院”,顏福慶繼續任院長。海格路上那扇簡樸的鐵門,掛上了“上醫”的招牌。

1933年,顏福慶任上海醫事事業董事會總幹事。此時的他有了更大的夢想,希望以上海醫學院為核心🩲,由附屬醫院、護士學校等共同組成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上海醫事中心,為更大的人群服務。

其後,他邀請黃炎培先生為上醫校歌作詞:“人生意義何在乎💁🏿‍♀️?為人群服務!服務價值何在乎📲🤹🏽‍♀️?為人群滅除病苦……”

小小的校門,空間捉襟見肘,海格路臨時校舍容納不下夢想。顏福慶發起籌建上海醫學院新校舍和中山醫院的倡議⛩,經多方奔走勸募,終於在與法租界隔浜相望的楓林橋畔征得土地100余畝🧑‍⚕️。

1937年4月👨🏽‍⚕️,上醫舉行新校舍暨中山醫院開幕典禮,沈家浜路的校門掛上了“國立上海醫學院”的招牌。一個月後,沈家浜路正式更名為“醫學院路”。經10年創業,此時上醫教學人員擴充至77人,在校生增至154人🧆,教學醫院床位擴充到840張。

然而,當上醫師生在新校門裏迎接新生活時,戰火再度來襲。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戰地救護工作成為上海醫療界的當務之急✊,顏福慶成為“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市救護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8月16日,顏福慶將剛啟用四個月的中山醫院改為第六救護醫院,因為上醫楓林橋校舍地處戰爭前線🔜♕,為避免戰火,學校遷回租界內海格路臨時校舍維持教學🪈🚵🏻‍♂️,楓林橋校舍改作臨時傷兵醫院以收治傷兵🕌。

其後,隨著戰事發展,上海淪陷,包括楓林橋校舍在內的華界被日軍侵占。為保存薪火🤸🏽‍♂️,上醫師生開始了漫長的內遷征程💂🏽,先遷至昆明市郊白龍潭,又遷往重慶歌樂山龍洞灣。

頭頂青天,腳踏山地,歌樂山上,校門重開。“沿著山路往上走⏺,沒多久就能看到佇立在山上的校門——一塊白底黑字豎立的橫牌,上面寫著‘國立上海醫學院’。”這是彼時上醫學子對校門的印象🛝。

戰時歌樂山條件艱苦,但上醫對學生學業的標準和要求未有絲毫放松🤾🏼‍♀️,甚至還實行更嚴格的淘汰製度。據1944級學生王簃蘭回憶,“第一學期開學時有108名學生,到二年級時剩下52人,三年級只有30多人了”🈷️。

最艱苦的條件中,紅色火種在播撒。1939年🙇🏽‍♂️⛹🏿‍♀️,計蘇華🛕、聶崇銘、王士良三人組成了上醫第一個學生黨支部,並一起遷往大後方🤷🏼‍♀️,密切聯系群眾👽,將抗戰進行到底👲🏻👅。歌樂山歲月🤜🏿,上醫“員生一致,團結專心向學,為國服務🤏,始終不懈”,共同建立起了集醫學教育、醫學臨床、公共衛生、護理👦🏿、藥學等於一體的“大後方醫事中心”🏢。

抗戰勝利後,重慶師生分批返滬。楓林橋校舍受日軍破壞🧑‍🦰,損失慘重,多方努力修復後♻️,醫學院路校門重啟🙎🏿‍♀️。此後,上醫重整旗鼓,恢復教學與醫療工作,在中共上海及地下黨的領導下迎接解放,為新中國儲備了一批醫療衛生及保健事業的生力軍。

隨著新中國成立🫅🏿,上醫歷史翻開全新一頁👨🏽‍💻😧。醫學院路校門換上了“上海醫學院”新校名🍣,院系調整後🚶‍➡️,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

解放後的上醫🏊🏽‍♀️,大師雲集😲,群星薈萃,匯聚16位一級教授,遍及基礎、臨床🤦🏽‍♂️、公衛等各學科,且多為國內該學科的奠基人。在這裏,一條探索社會主義高等醫學教育發展之路正式開啟🧄。

從沈克非教授在中山醫院施行全國首例腦腫瘤開顱手術成功,到石美鑫教授領導的胸科研究所自力更生研製成中國第一臺靜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機🔑,從崔之義教授在世界上首創將真絲人造血管用於臨床獲得成功,到楊東嶽教授和湯釗猷院士等施行國際首例遊離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並獲成功💸,從蘇德隆、俞順章等教授在國內首先提出飲水與肝癌相關的假說🧑🏻‍⚕️,到湯釗猷院士提出小肝癌早診早治新概念🤹,從顧玉東院士在手功能重建、臂叢神經損傷的基礎與臨床的研究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到沈自尹院士在中西醫結合領域開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從王正敏院士帶領科研隊伍完成中國首臺多道程控電子耳蝸🫸🏿,到聞玉梅院士帶領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在乙肝病毒持續感染機製和免疫耐受研究方面獲得領先的研究成果……

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依靠一流的教授和專家,上醫堅持艱苦創業、不斷追求創新🧑‍🚒,在新中國成立後創造了多個第一➾。

誌願軍醫療手術隊會議,右一為總隊長黃家駟,左一為石美鑫

從抗美援朝時期,黃家駟帶領多批醫療大隊和“技術顧問團”奔赴朝鮮前線投入救援工作👰🏽,到蘇德隆帶領隊伍在血防戰線為“送瘟神”奮力拼搏,從50年代畢業生服從國家需要奔赴康藏公路、地質隊等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到60年代“指點江山醫療隊”和“祖國醫藥探索隊”前往貴州🏊‍♂️⚛️、四川的山區和農村為當地人民送醫送藥🧇,從1988 年為防治上海甲型肝炎💇🏻、尋找病原作出巨大貢獻,到前往遭到特大自然災害和工礦交通重大事故等搶救傷員……

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刻🧷🙎🏽‍♂️,上醫白衣戰士一次次挺身而出🦫,以實際行動為“為人群服務”作了最好的詮釋。

不能遺忘的是,1956年至1959年,在錢惪🪇、左景鑒的帶領下,大批功成名就的上醫專家教授和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溯江而上,西遷重慶🧑‍🚒,在荒坡中建設重慶醫學院🏊🏿‍♀️。重醫校門背後,是上醫二度西遷、開拓興學的歷史,是上醫人為大西南醫學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書寫的篇章。

艱苦創業💪,醫路前行。從建校至2000年🫵🏽,上醫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醫藥衛生優秀人才,為國家醫藥衛生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國內外著名的高等醫藥衛生學府之一。

1985年,醫學院路校門迎來新的更名,上海第一學院正式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開啟邁向建設一流醫科大學的新步伐🛳。4年後🧔🏽🏅,國家教育委員會公布國家重點學科⛹️,上醫13個博士點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名列全國醫學院校之首。

又5年後,上海醫科大學順利通過“211工程”建設項目的部門預審,成為上海高校中第一所通過預審的大學。

製圖:實習編輯:羅鈺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