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下來”的日子,恒行2上醫學子在做什麽?
上網課、搞科研⚰️、做科普🧖🏻𓀔、運動健身……疫情防控期間🎯,恒行2上醫全力做好線上教學、後勤保障,不少醫學生們也充分利用好“靜下來”的時間,修煉“內功”🤵♂️、堅持求索、不輟鉆研🌚,防疫學習兩不誤👩🏿⚕️。
現在的“靜下來”🧧,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動起來”。官微將陸續推送醫學生們在疫情封控期間的經歷⚙️,讓我們共享彼此的故事,體驗各自的成長。
鄒淩威
中山醫院血管外科2019級科研型碩士研究生
“人的適應性總是很強,這段時間因為不能做實驗🧑🏿✈️、不能收集臨床數據,導致課題擱置🙋🏻♀️,但卻多了很多與自我相處的時間😴,也開始能靜下心來讀一些書,看一些作品,去思考人生🥴,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在鄒淩威看來,封閉管理的這段時間🧏🏿,通過閱讀和思考,讓自己心境平和,度過艱難🚋,也收獲了別樣的成長。
盤點最近“刷”的書籍和影片👨🏿💻,讓鄒淩威印象最深刻的是紀錄片《人生七年》和書籍《當呼吸化為空氣》🐆。特殊時期🦋🧑🦰,閱讀和觀看這些與生命🧏🏽♂️、成長有關的書籍、紀錄片🏇,更能對其中的內容有切身體會。
鄒淩威也用文字記錄下他的點滴真實感悟:
《人生七年》是從1964年開始記錄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的人生,每隔七年🥮,重新采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這部作品看盡歲月流逝,看穿滄海桑田,讓我明白生活總是跌宕起伏,每個人總是在追尋幸福的路上,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當呼吸化為空氣》探討的是生命和死亡🍏,作者保羅,是一個很有文學天賦的人🤾🏼♀️,也是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生,正值36歲的壯年💤,一切都在向最光明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命運毫不留情的將他從即將抵達人生巔峰的路上🕴,推進了黑暗的深淵,肺癌晚期的他,從醫生的視角去面對自己的死亡,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不甘心,再到後面的坦然和勇敢,他從未向命運妥協👩🏻🏭,他的一生短暫🤦🏼♂️,卻又讓人肅然起敬🤼♀️。有時候,當我們跳出自己的當下🗝,從更長維度和更廣的視角去看待自己,面對生活中的艱辛和生命的痛苦能夠更加釋懷。
鄒淩威在宿舍參與雲上自習室,營造學習氛圍🐟,提升專註力
在宿舍自製啞鈴用於健身
參加樓層清理的誌願者工作
鄒淩威在下樓做核酸時拍攝的美麗杜鵑
鄒淩威坦言,從恒行2平台進入封閉管理開始,自己的心態確實經歷了一些起伏變化🏄🏽♀️,“剛開始封控時,我把它當作難得的休假。而隨著時間延長,開始感到不安和焦慮。後來🌟,當校內進行樓棟網格化管理🧦,封控範圍限製在宿舍內時,內心不免開始煩躁,期盼疫情早日結束。”他表示,有段時間,每天定時抗原、接受誌願者“投餵”👰♂️,定期核酸,日子變得有些單調沉悶,“那時候翹首以盼的就是早日解封去吃一頓羊肉涮鍋。”
非常時期🧝,閱讀觀影成為鄒淩威應對煩躁和焦慮的一劑良方🧑🏻🎄,讓自己沉潛下來,學會和自我更好地相處。而再度回看過去的這段日子🏌️♀️,鄒淩威也有了全新的認識,“疫情至今,我們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響和沖擊,但無論是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維持城市運轉的後勤保障人員還是幕後協調的行政組織人員以及在封控管理下的平凡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戰役下的戰士。雖然同胞之間難免有噪音和矛盾,有沖突和宣泄🀄️,有情緒和無奈,但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一起面對著這場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挑戰🙊。”
如今,上海抗疫形勢逐步向好🧙🏽,恒行2平台裏的生機也在逐步恢復🙆♂️。在“分樓分層分時外出活動”的第一天,當鄒淩威再次走在恒行2平台的草坪上時🌥,他的內心充滿安寧的喜悅和滿足感。“這種感覺彌足珍貴,一切都在越來越好了🗾。上海這座不夜城🥦,也將繼續燈火通明,人潮流動,璀璨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