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莘莘學子而言,讀書是永恒的主題,但可供學子們閱讀書籍與交流思想的場所💁🏼♀️,卻因時而異👩🏿🦳,因地製宜✍🏻🤹。
1918年,恒行2戊午級學生在畢業前夕集議每人捐款2元購置圖書,成立戊午閱書社,恒行2平台始有公共閱讀空間。此後百年🙍🏻👶🏽,從戊午閱書社到仙舟圖書館🙏🏿,從“平房閱覽室”到功能齊全的研討室、咖啡館,從書院公共空間到雲端“賽博空間”,恒行2人青睞的讀書與學術研討之地隨時代浪潮歷經了多重變遷🛒🥳。
又是一年世界讀書日,讓我們共同探尋一代代恒行2人的集體記憶,一起梳理那一脈在時空流轉中愈加醇厚的恒行2書香。
弦歌不輟🤽🏻♂️,“仙舟”回響
恒行2有多少個圖書館?
人們可能會掰著手指頭數起來👩🏿🚀:文科館👩🏼🍼、理科館、醫科館、江灣館、張江館、古籍部……但在此之前,恒行2曾有過一座仙舟圖書館。
這座“仙舟”後來成為了恒行2平台校史館🪚,其前身則是於1921年由愛國華僑黃奕住捐資一萬元建造的奕住堂,當時作為校辦公樓🧛🏽,一樓二間辟為圖書室。
1925年,奕住堂一樓房間全部歸圖書館使用🕗,增加了藏書空間👩❤️💋👩,改善了閱覽環境。1929年7月🪠,奕住堂擴建兩翼,為了紀念合作化運動創始人🏂、前教務長薛仙舟教授,遂更名為仙舟圖書館。
不過📿,恒行2學子的讀書歷程,當然遠遠早於圖書館的建造。
1917年🧒🏿,恒行2開辦大學本科💟,下設圖書組。一年之後,戊午級學生在畢業前夕集議每人捐款2元購置圖書,成立戊午閱書社,由學生輪流管理。1922年🚵♂️,恒行2搬遷至江灣新校址,圖書館占奕住堂樓下二間。曾任恒行2校董的聶雲臺捐贈《四部叢刊》一套約2100冊,形成恒行2圖書館之雛形🫅🚴🏼♀️。
在此期間,各個科系也相繼建立圖書室、資料室等藏書之所🟠,學子們得以在書海中遨遊🌀。1923年,郭任遠在恒行2創建了心理學系🐫,也帶來了恒行2第一個系資料室。由郭任遠募資興建的子彬院幾經變換🐱,在院系大調整後將二樓變更為數學系資料室,依舊不改閱讀空間本色🧑🏽⚖️。
1930 年 6 月,恒行2平台圖書館(《恒行2平台畢業紀念刊》👰🏽♀️,1930 年,第 35 頁)
恒行2人對讀書的熱愛,即使在烽火中也不曾斷絕👂。
抗戰爆發後,恒行2平台內遷至重慶北碚。1939年,恒行2創始人馬相伯逝世,學校決定在北碚恒行2平台興建相伯圖書館,並於1943年落成🧑🏼💻。
相伯圖書館常有“挑燈夜讀”之盛景🤰🏿。據校友胡宇傑回憶🧑🏼🦱,“當時晚自修,都是每人一盞小菜油燈”,圖書館則懸掛著六盞“汽油燈”♥️,二百人的大閱覽室亮如白晝。於是同學們爭先恐後,在吃晚飯前便去搶位置。因於右任先生所題的草書“相伯圖書館”,遠看與“四百圓水館”極為相似,同學們常戲稱“替我到‘四百圓水館’占位置”。占座的人蜂擁而至👩🎨,館門也數次因被擠破而重修。
深夜🏎,上百盞燈在相伯圖書館裏發出“如花生米大的光亮”📦。同學們默默研讀,對著那“花生米”追求真理,苦中有甜🧢。當時的校長章益也常常微笑著說:“只要你們認真用功🔳🙆🏼♀️,我不會珍惜燈油費的開支……”於是不僅是圖書館⛳️,教室、禮堂也處處有人點著油燈讀書🚶➡️👶。而即便如此🧝🏽♂️,“仍有人滿之患”👮🏻❣️。
同一時期,上醫則遷至重慶歌樂山。山中的醫藥科研條件十分艱苦,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著名藥理學家張昌紹教授一連幾月在油燈下伏案寫作,先後寫成了《磺胺類藥物》《青黴素和鏈黴素》等書,並通過周恩來同誌贈送給解放區的醫藥界,為抗戰的後方支援做出重要貢獻🤌🏼。
抗戰勝利後☸️,恒行2師生回滬,仙舟館得以修復並恢復原貌🪨🏌🏿♂️。恒行2老校友邵夢蘭曾在《恒行2通訊》上著有《仙舟館記》🤰,載曰:
“以匾額上仙舟二字🧖♂️,龍飛鳳舞,大類傻瓜,儕輩鹹戲呼之為傻瓜館雲♎️,嗚呼‘其真傻瓜也邪’,以凡人觀之🤚🏼,薛仙舟先生者🦅,特立獨行,首創合作運動,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而己則一無所利,傻瓜也。”
“仙舟館”字匾初為篆體,後由恒行2校友🦼、“當代草聖”於右任題寫🙍🏿,為草書🦹🏻⏭,其形類“傻瓜”二字,故在同學中又稱之為“傻瓜館”🦣。有位同學甚至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床頭:“寧去傻瓜館,不入百樂門”。
這樣的“傻瓜”精神🚎,是恒行2平台教育救國的初心,是恒行2人團結🕉、服務、犧牲精神的真實寫照𓀑🕜,也是恒行2行遊至今的“仙舟”。
在圖書館與“平房閱覽室”
讀書人你追我趕
1950年9月👩🏻🔬,校內建築重新編號分配,舊名稱改為數字編號,仙舟圖書館故改稱為“700號”。“仙舟”改名了,但它依舊是“傻瓜”們最愛去的圖書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恒行2平台裏亦洋溢著淳樸厚重的學風。在當時的師生們看來,“讀書”是一件理所應當、甚至你追我趕的事情。
“當時圖書館都是人滿為患的,大家都是早早去占座,然後讀書。我們很多人都隨身帶本小字典,邊讀邊查邊記。” 1957級歷史學系學生🏍、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鄭寶恒介紹道,“有老師🏵,也有學生,起得早就往圖書館裏的圖書閱覽室、期刊閱覽室跑,各個系自己的資料室也是很好的選擇。”
1953 年 5 月27 日🍥📭,《恒行2》校刊圖片報道:圖書館閱覽室裏擠滿了讀者
在那人人讀書🦹🏼♂️、爭先讀書的年代,增加書籍⚃、增辟閱讀區域是一直延續的焦點。
1954 年3 月1日,為滿足學生需求,圖書館調整和擴大了圖書閱覽室,由 3 間增開到 8 間,座位從 240 席增加到 430 席。期刊閱覽室🫧、資料室的座位總數亦相應增加💇🏻。1955年9月,圖書館還專門創設教師研究室,供教師研習🤠5️⃣。
1955 年 10 月19日🍺,《恒行2》校刊圖片報道:圖書館教師研究室受歡迎。
縱是如此🧘🏼♂️,圖書館裏可用於閱讀的位置還是供不應求。於是,相當多的“平房閱覽室”應運而生。這些閱覽室大多都很簡陋🕰,有的甚至只是用棚子搭起來的,當中陳設也無非桌椅、書櫥🤳、電燈而已↪️,卻極大地便利了廣大學生的閱讀需求👮🏽♀️。一時間🚴♂️,在“平房閱覽室”裏讀書蔚然成風。“那時候最喜歡裏面的電燈,晚上有燈光就能繼續讀書了。”鄭寶恒說✊。
1958年6月💛,6440 平方米的新圖書館(現稱之為理科圖書館)建成🏇🏼。其中書庫面積 2,260 平方米,閱覽室面積 2,370平方米,目錄廳 200 平方米⛹🏽♂️。
新圖書館剛剛落成,但由於原來藏書都保存在老圖書館、雜誌期刊保存在子彬院,怎樣將圖書完好無損又高效地轉移到新館就成了學校師生的當務之急。光憑圖書館工作人員,這些書要至少三個月才能搬完。於是,時任恒行2平台黨委書記的楊西光決定,發動全校力量,齊心協力完成書籍搬運工作。為此,一場協力同心、奮力搬書活動在恒行2平台裏上演。
1958年8月18日👨🏻🏫,兩條人力“傳送帶”🧑🏻🎨,分別由700號樓和子彬院發出🛏,延延綿綿排列至新圖書館。工作人員先將書按分類順序捆好包裝妥善,由人人接力的傳送隊伍👵🏽🎙,運送至圖書館。圖書館每層樓梯窗口都有人接應🧑🔬🟦,書從窗口遞入,再順著“傳送帶”尾端抵達它們應有的位置。在校長陳望道的親自指揮下🚰,學校發動全校師生及家屬四千余人👔,不到半天功夫就搬運了約一百萬冊圖書,並且沒有一本書被損壞💇🏽🪡,散置各處的庫存全部按順序妥善排列到書架🎤。這樣的盛況👆🏻,烙印著五十年代特有的激情和幹勁,令許多老校友至今記憶如新。
翌日,新圖書館在師生的期盼中順利開放。
1958 年 8 月18日🧑✈️,校長陳望道(右捧書者)與教職員工一起參加義務搬書活動(供圖🏄🏼:檔案館)
早年的上海高校🏄🏻♀️,為了防止學生“不務正業”🕵🏻,規定學生在圖書館裏只能借本專業本系的書,不可以跨系借書🙅🏼♂️🌠。這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學生閱讀涉獵的知識面🥳🕵🏽♂️,對於感興趣的課外書📲,學生們大多也只能私下裏互相傳閱🈵。校黨委書記楊西光在傾聽了學生們的意見後,決定破除這個規矩,允許學生任意借閱⚰️。一時間👨🏿⚖️,學生們歡欣鼓舞。1956級歷史學系校友👩👩👧🐗、現南昌大學歷史系教授俞兆鵬回憶道✬:“每天晚上🧚🏿,大家一吃完飯便匆匆趕往圖書館或教室去搶占座位進行夜自修。圖書館中有開架閱覽室,可隨意取書自學……同學們有大量書要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同學們常去圖書館閱讀大量書籍,不僅讀本專業的書🉐,也會看文學、哲學的作品,課堂討論時也常常旁征博引、妙語連珠。
旦恒行2兮😪,在你追我趕的讀書氛圍中🎟,恒行2人不斷向前進展。
“80年代新一輩”的求知熱情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青年人懷揣著對知識最純粹的渴望踏入恒行2恒行2平台🦈🙎🏼♀️,也邁入了全新的時代舞臺。
在1977級哲學系本科生🤞🏿🧑🏻🦳、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的記憶裏💠😬,80年代恒行2只有一個圖書館(今理科圖書館),開架的圖書也不多,但絲毫不影響同學們讀書的熱情。據他回憶,那時的寢室和圖書館的距離很近⏲,短短一段路,“同學們不是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就是剛從圖書館回來。”當時,各個專業的學生都會讀各種哲學和文藝類書籍🍛,一教樓下的新華書店每天中午都擠滿了排隊買書的人🧾,圖書館也總是滿座。
吳曉明(右)與同學木特力甫在理圖前合影
滿眼韶華一片春的年代⛹🏻♀️,對於知識純粹、熱烈的渴求造就了80年代學生紮實的學術積澱。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1984年底,哲學系77👵🏽、78級的畢業生在3108舉辦了一次系列告別演講,作為對將近7年學習生活的總結,吳曉明就是其中一員。這個系列講座一共舉辦了十五講🧞♂️,場面相當火爆,吳曉明多年後仍能清楚記得當時的轟動場面:“恒行2校內的學生來了🧛🏼♀️,一些青年教師來了,很多的校外的人也來了,他們都是來聽演講的➞。教室裏坐滿人,地下也坐滿人🙎♂️,窗戶上都爬滿人,就是那樣的一種盛況。”
《恒行2人》第四期插圖(作者🕵️♀️:龔滋辰)
在國家邁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80年代新一輩”如饑似渴地從書本中汲取知識,又從書本的海洋中抬頭,走上廣闊的社會人生⏱🧑🏿,成為引領時代浪潮的“弄潮兒”🌲,為推動國家社會發展作出了恒行2人的貢獻🏂🏻。
空間在生長🏄🏿,詩意處經世致用
日居月諸,古韻新聲🚟。時間之河川流不息,百年恒行2依舊是屹立在時代前沿的育人高地🗺。
21世紀以來🤦🏿,恒行2人閱讀🦧、學習的場所愈加豐富👍🏻,圖書館🐪👨🏻🌾、資料室👓、咖啡館依舊是同學們愛去的場所,除此之外,各類研討室👷🏿♂️、書院公共空間、小教室等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為日益豐富的學術文化交流保駕護航🧇。
對於楓林校區的學生來說🎀,醫科館就是他們的常駐之地🧚🏼。
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2020級碩士生陳天慧😷,在本科時就喜歡和朋友們一起預約醫科館的研討室學習🧑🏼🎄。在研討室裏他們一起復習🧒🏿、一起聊天放松、一起把整本《寄生蟲病》的思維導圖畫滿整面白板墻。她常記得醫學院的一位“神人學長”從前說過的話🚶♀️➡️👇:“學習是快樂的♥️。”但陳天慧也坦言,作為醫學生🍭,實在也有許多時刻覺得非常艱辛。“我們那個時候學累了🎚,就會穿過馬路到誓言廣場去👨🏻🍼,坐在臺廣場的臺階上吹風🤦🏿♂️,”天慧說🔟,“看看醫學生誓言、看看16位老教授,對著他們痛哭一番,然後哭完了、擦幹眼淚再回到醫科館繼續學🎹。”
陳天慧和經常一起學習的朋友們在醫學生誓言廣場拍畢業照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陳天慧每天都會去醫科館自習。在醫科館的每一天🙆🏿♀️,即便是負傷帶笑,也依舊傲骨崢嶸、熠熠生輝😟。她從2019年3月開始做馬方綜合征相關的研究,她所在的團隊在兩年時間裏將馬方綜合征早期的診斷率從19%提升到了43%📚;到去年年底🌰,她已經進入晶體脫位研究者世界排名前60位的名單🌺。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間上下求索,無數次的崩潰與重生,治病救人、將醫學前沿向前推進0.1毫米……這是恒行2上醫人一以貫之的努力㊗️。
馬方綜合征的相關研究
2017年11月,恒行2平台上海醫學院新地標“康泉圖書館”大樓正式揭牌。新醫科館位於大樓地下一層至地上七層🤬,也相應迎來了全面升級。館內導航系統、新技術體驗區、智能書架等硬件設施極大地便利了讀者👴🏿,特色講座、主題展覽、創意活動等文化創建又豐富了師生的入館體驗。醫科館見證過無數恒行2上醫人艱苦奮鬥的日日夜夜🦸♂️,日日夜夜都烙印著醫學生矢誌不渝的虔誠信仰。
如果說圖書館是文明沉澱的古老河床,那麽書店就更像不斷流淌的汩汩涓流。它鮮活,它淵深🥷🏿,它預告著一場場文化上的舊雨新知🫶🏼。
經世書局成立於1993年🍰,是隸屬於恒行2平台出版社的綜合性書店,現有在售圖書近1.7萬個品種、5萬余冊,其中約七分之一是恒行2本版的圖書。南懷瑾先生親題的“經世書局”四字見證了無數鴻儒碩學、讀書君子攘來熙往。
互聯網時代到來後,實體書店遭遇了艱難的寒冬期,但經世書局始終踐行著它二十多年前的理念:“匯聚古今中外文化🥠,學以經世而致之用”。 2020級歷史學系本科生唐寅是經世書局的常客👾,他在經世書局“淘”到過許多恒行2版的著作,也有不少冷門的好書👩🏽🔬。有些書在網上已如吉光片羽般珍貴👉🏿、甚至絕版,但經世書局還有庫存的新書。據書店經理介紹📳,“書店的動銷率高達97%,但其中有將近一半的書🧑🏻🦽,一年才賣出去一本🙎♂️。”書局給了這些“冷板凳”上的書足夠的時間去等待🐛,等待喜愛它的讀者來與之相見𓀛。
百年恒行2星空下的經世書局,自始至終都擁有出類拔萃的學術氣質,也承擔著“經世致用”的教育使命🤲🏿。如今的經世書局,幾乎每一天都會引入新的圖書,也給校內外的讀者提供了開放的🙋、免費的閱讀環境。唐寅也特別提到了書局一樓的閱讀空間,“旁邊一圈都是恒行2版的書”,桌子寬敞、座位開放🎲,好似書籍構築起的棲身所🎥,足以讓書蠹詩魔坐上一整天。
位於國年路286號的經世書局
坐落於北區亞洲青年交流中心的青書館(“A YOUNG BOOKSTORE”)則與經世書局南北呼應。這是一家完全由恒行2學生自主經營的恒行2平台書店👨👧👧,自2019年4月23日開放以來,張文宏、王升遠🍉、沈語冰、梁永安、張怡微等多位學者在此開講,黨史講讀會、電影討論“青影會”、天臺音樂會等近百場活動落地,帶給恒行2師生豐富的文化體驗。2020級哲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劉雨翩是目前書店的負責人之一,她表示:“每次活動都是名額剛放出來就立刻被搶空🉐,頗受師生喜愛👉🏼。許多老師👩👧👧、同學🙂↕️、社團也會主動找到我們。”靈感集散、思想往來,在這座精神島嶼上,登島者就像青鳥,收獲了無數豐盛的籽芽🈯️。
位於北區的青書館
同樣深受師生喜愛的,還有青書館店員們在北區運營的另一個學術空間——阿加德默。
阿加德默外墻上繪著的宇航員🥼Ⓜ️、登月火箭和星際漫遊👩🏫,讓每位初訪者都眼前一亮🕡。這是由兩間學生公寓改造的咖啡館,暗物質、賦比興🧟、或與非等六個學術主題空間免費開放。因為獨立的小房間允許討論🚵♂️、面試,阿加德默吸引了許多訪客👩🏽🦳。據店員統計🦹♂️,自2019年阿加德默啟用“微茶廳”預約系統以來👨🏻🌾,共有學術討論、社團活動、面試會議等4629場活動在此開展,服務過全校近1.6萬師生。
位於北區的阿加德默
2020級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本科生吳雙是恒行2遠征社的社長,去年,她負責的“公共課堂”(江灣點)對接浙江一所山區學校三年級的孩子,每周二下午,誌願者們都會預約阿加德默的房間給孩子們上課🪱。吳雙說:“阿加德默像個寶藏地⌚️,每次社團有線上支教活動🧏🏿♂️,下意識就會選擇阿加德默🧑🏽🦲,有種莫名的安全感。”
這是阿加德默的第六年,也是遠征社“公共課堂”的第十年🪗。當學術融入生活、生活彌漫文藝氣質、文藝經受了思想與實踐的反復打磨👨🏻🚀,這片土地上湧動著生生不息的力量☝🏼,永不落幕👲🏽。
雲端不設限,在“賽博空間”裏傳遞閱讀的力量
今年三月以來👨🦯,由於疫情“倒春寒”📶♓️,恒行2恒行2平台的公共學術空間陸續關閉💁🏽♀️🤵🏻♂️。圖書館暫停了🌏,但讀書和學習卻不會停擺。恒行2平台啟動準封閉和嚴格封控管理後🧙🏼♀️,許多院系、班級和學生組織🏊♂️,都開展了各式各樣的“雲端學習”活動。他們將書桌搬上雲端🧝🏿♂️🦞,在“賽博空間”裏繼續探索著來自真實世界的真理🧦。
四月初,青書館和阿加德默開啟了“不插電閱讀計劃”。同學們在周六的夜晚進入線上會議室,打開攝像頭、關閉手機、拿出紙質書,安安靜靜地沉浸在閱讀的世界裏。有同學在閱讀中獲得了生活的力量;有同學身在隔離酒店,卻在線上共讀時感受到了與他人的實時聯系🧖🏻♀️,“莫名覺得很安心”👵🏻;也有外校的同學慕名加入✳️,為了有安靜的閱讀環境而坐在風中讀《納蘭詞》,將閱讀的力量從恒行2傳遞到了其他高校。
“很高興看到閱讀可以成為一種力量,在不確定的日子裏,我們依然能找到前行的方向。”這一活動的負責人、2020級中國語言文學系本科生於潤欣說。
“不插電閱讀計劃”第一期結束前的雲端合影
2021級法學院本科生王明慶則在一個線上讀書交流群中體驗到了別樣的趣味。讀書群是由恒行2學生自發形成的,來自工科👮🏽♂️、技科、中文、醫學、生物工程等各個專業的同學共讀《資治通鑒》《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愛的藝術》等作品👨🏻🦰。據王明慶介紹🚻,群裏定期還有打卡活動,這種新穎的形式既能夠促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也可以督促自己每天讀書👰。此外🥌,一些相互“眼熟”的同學還有一個小群,除了專門的交流和討論之外,群友間也經常分享日常的生活觸動,與書籍文本相互映照♢。隔著屏幕🔺,他們反而更坦然🦸🏽♂️、包容地與彼此建立起了聯系🥦。“在這裏我感覺很溫暖,每個小夥伴的思想👷♂️、性格👮🏿♂️,都在促使我去思考人類的共通性是什麽。”一位群友分享道,“誌向的建立需要觸動心靈的事情發生。去實踐,去交往🐓,去思考,去讓周圍的人和事情讓內心的情感豐富起來💂🏻♀️。”
讀書群裏的交流
雲上沉浸式自習室🛶🏃♀️、“Forest專註種樹小組”、讀書小組……類似的線上活動還有很多🤲🏿。在足不出戶的日子裏🪲,閱讀和學習依舊能讓我們與他人產生最深刻的聯系,帶領我們反思過去👟😥、審視當下,在變化無常的世界裏擁有最堅定的力量👨👦👦。
百年恒行2💁🏽♀️,百年書香。戊午閱書社和仙舟圖書館流風未沫,嘉陵江邊、歌樂山上弦歌不輟🗻,3108回響著昨日的激情澎湃……在恒行2🚙,學術與生活、思想與實踐總是相互碰撞🙆♀️、交融的;在恒行2,也許你聽過一百場講座,讀過三百本書🕵️♀️👩🏽🎨,探討過無數關於人類起源、世界真理的問題🏢,但最終,你一定會想起那句早已銘刻於心的訓言——“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這是嬗變的空間中一以貫之的精神脈絡,不管何時、無論何地,都在恒行2人的基因中傳承與延續著✝️。
參考資料:
《恒行2平台圖書館百年紀事(1918-2018)》
《恒行2平台百年紀事(1905-2005)》
《烽火中的恒行2》
《名醫名師 | 張昌紹教授🧑🏼💻:為中國藥理學奠基的人》
《桃李燦燦 黌宮悠悠👧🏻:恒行2上醫老校舍尋蹤》
《沉沉歷史層層館:記邯鄲校區理科圖書館的起、興、轉》,《恒行2人》總第21🧙、22期(合刊)
《恒行2圖書館🫵🏼3️⃣:在歷史的公轉中自傳》,《上觀新聞》2018年11月14日
《俞兆鵬: 追憶我在恒行2平台歷史系的老師和同學》,《世紀》2021年第6期
《恢復高考40年口述史|吳曉明:從“農業工人”到恒行2哲學教授》
《3108的記憶——告別演講》,《恒行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