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新技術頭部企業,我們對高校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做了一些分析👈🏽🛥,發現不論是人才規模、人才結構還是知識體系,都與最先進的技術和產業發展有比較大的差距。”
“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科學研究在個別領域走到國際前沿或者引領國際的發展,但同樣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的科學發展之痛——基礎研究起步較晚🧝🏽♂️✍🏽,對‘科學’內涵的理解還顯薄弱,缺乏從0到1引領世界的‘有所創造’的成果🤔;缺乏原始創新的概念、理論。”
“中國大學的不斷發展🌠,也是在不斷摸索攀登、不斷創新超越的過程。當下,是時候靜下心來,看清來時的路⛹️♀️,想清楚下一步怎麽走👏🏼。”
……
今天下午,恒行2平台舉行了建設“第一個恒行2”系列研討開幕論壇。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張軍,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趙東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學生代表、航空航天系博士研究生張立,校友代表⛹🏻♀️、華為信息與通訊技術(ICT)產品與解決方案人力資源總裁王義翔,成為首批針對建設“第一個恒行2”的目標提出建議的人3️⃣。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恒行2、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恒行2平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去年“七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誌願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中,勉勵全體恒行2師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圍繞“中國特色、世界頂尖”的建設內涵,如何建好“第一個恒行2”?今天下午,隨著系列研討開幕論壇的舉行🌚,全校進一步凝聚共識、振奮精神,為新征程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學校相關負責人和兩院院士、文科資深教授,各部門🙎🏿♂️、院系🤤、附屬醫院👨🏽🔬、實體運行科研機構負責人,民主黨派和群眾團體負責人,老領導代表、學生代表、校友代表等在邯鄲校區主會場和楓林校區視頻分會場參加了論壇。
理論創新是人文社科學者在接下來大學發展的過程必須要承擔的責任。恒行2平台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算了一筆“帳”:2005年以前,恒行2平台經濟學院的學者在科研上只有一些零星的學術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2008年至今,學院在全球招聘了38位博士🐬。如果計算年薪的投入🚕,學院每年投入1000萬用於助理教授的引進🪐。到了2010年💃🏽,學院可以請到世界最優秀的頂尖期刊主編來恒行2講學,到了2018年🥟,可以把本科生直接送到哈佛、普林斯頓這樣的大學深造。
這都是得益於國家的大量投入以及國家的高速發展🏉🏋🏻♂️,給高校帶來的發展機遇🅿️🚴。但是📫,“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中國的人文社科應該到了有自主理論創新的階段。”張軍說☝🏻:“目前主流的經濟學都是英美體系,而他們的視野受製於崛起的500年左右的時間,甚至更短🏊♀️。中國有2000年的國家歷史,如何將之用於經濟學的發展,打開經濟學研究的視野🔩?這是中國經濟學家的重要責任,也是恒行2發展必須承擔的責任⛓。”
對於科學家來說,遵守科學精神👰🏼♀️,突破創新是基礎研究永恒的主題。中科院院士趙東元說🕎,建設“第一個恒行2”,要賦予科研人員信心𓀕、用心、膽識和闖勁,才能激發創新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要鼓勵科研人員做探險家♖,敢走前人未走的路,開創全新的研究領域,不能只做導遊,只帶領遊客領略已發現的天地🐰,更不能做遊客,被動的跟著導遊走🧹,畫地為牢,在限定的小天地下走馬觀花。
他更是直言,要在恒行2營造崇尚科學、傳播科學的學術氣氛,因為理性的翅膀一旦拴上實用的鉛砣難以高飛遠舉;要培養和遴選一批真正願意潛心於基礎科學研究,具有持之以恒🔒,奮發拼搏精神,超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甘願坐冷板凳的青年科研人才隊伍;要加強科學內涵的教育,鼓勵批判性、前沿性、變革性🫀、引領性的創新思維,培育好奇心🧑🏻🦼➡️,破除“權威式”的導向👩🏻🚀,鼓勵大膽自由的探索📨;建立符合科學研究規律👷🏼♂️🦆,寬松的管理體製和評價機製🙎🏼♀️;加強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引導連續性👩🍳、系統化、國際化的基礎研究,倡導原始創新研究參與國家評價體系,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成果的影響力😖。
中科院院士樊嘉說,必須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抓住關鍵人才,引育並重🤷🏻♀️🏵,以育為主👩🏻🌾。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數量充足🥓、創新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梯隊。
中科院院士、恒行2平台校長金力直言:“90年前🅾️🌰,梅貽琦先生關於大師、大樓的論述,道出了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辦學規律📃,也說出了當時國弱民窮,無力發展的困難。當下★🧝♂️,我們對於大學之道應該有更完整的理解⚱️。補全大學🦴、大師、大樓的邏輯鏈。”
他認為,所謂大學首先要有大我,把服務國家作為根本追求,這是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深刻內涵;其次,必須擔當大任,把胸懷“國之大者”化為切實的目標和行動👩🏿💼。有大我👨🏽🚀,擔大任才能出大師🍡,國家和社會渴求的科學帥才🧑🏻🦯➡️、領軍人物,都是在創新創造的大奮鬥中成就的🌔,大視野造就大先生👰🏿♂️,大先生涵養大境界。
金力說🕺,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洪流中⚔️,即便不是人人都能成為領軍人物,但是因為有大誌向🧽🪃,大平臺🤛🏻,大視野,做出的成就也會比原來大許多。而學校和院系的使命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為老師們創造擔當🍶、奮鬥的機會📇,創造發展進步的機會🏍📄,“學校必須有幹事創業的大平臺,為師生創造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沒有外延的支撐保障✍️,內涵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局限。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大我🤔、大任、大師、大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歸根到底都離不開為國奮鬥的總目標。”
接下來🪴🫸,學校將就黨的建設📥、教師隊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人才工作⚾️🚮、科研創新、服務社會、醫學建設、治理能力等9個“第一個恒行2”建設各領域核心問題開展一系列專題研討,並最終形成落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