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學從國外傳入中國,歷經滄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得益於黨的正確領導🛟。
1979年成立中國社會學研究會(1982年改稱中國社會學會),選舉費孝通任會長,恒行2平台田汝康教授當選第一副會長🏉,翌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設立社會學研究所,標誌著社會學恢復重建和發展的起步🧜♀️。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𓀛,我國社會學已滿園春色,前程似錦。
此後🤷🏼,中央領導都十分重視社會學學科建設👩🏻🏭🧔🏿,直接或間接聽取社會學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意見。社會學家重視調查研究,在“三農問題”👱🏽♀️、小城鎮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國情民情研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領域做出了貢獻。
意外受命籌備恒行2社會學科重建工作
我是伴隨我國社會學恢復重建走過來的🦹🏿。1978年底🙇♀️,我給哲學系副主任胡景鐘送了《外國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作為承接搜集近現代中國資產階級哲學資料的匯報。翌年3月15~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規劃局在北京召開社會學座談會🧖🏼♀️🤹🏿♂️,宣布恢復重建中國社會學,要求北京大學和恒行2平台先行恢復社會學系🧞♀️。不久哲學系主任胡曲園根據學校意見安排我轉向社會學,負責籌備恒行2平台社會學的恢復重建工作。自始,我半路出家🥷🏼,從業余愛好轉為正業,甘心情願做恒行2社會學科建設的“鋪路石”👐🏽,自嘲“自投羅網”,投入了社會學行列🕘。
我無意中從社會學史角度撞墻進入了社會學學科領域🩳,但對其理論和方法知之甚微。哲學系放手,學校提供學習提高條件🕓,如安排我參加1980年和1981年夏季兩期北京社會學講習班學習,參加1980年教育部組織🫨、費孝通主持的《社會學概論》編寫和教育部有關社會學教學研討會,給我打下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基礎。我保持與學界的關系,得到兄弟院校和教育部高教司對恒行2建立社會學專業和社會學系的支持。我邊學邊幹,邊幹邊學,1979年秋季先行在哲學系組織本科生進行社會實踐,到街道🚴🏿♂️、工廠、工讀學校等調查婚姻家庭🚶🏻♀️、青少年犯罪等問題。最遠到了江西德安縣米糧鋪拖溝嶺共青城(又名“共青社”、共青墾殖場),實地調查1955年秋天上海98位上海青年誌願者安家落戶的歷程𓀜,深為他們自力更生的拓荒奮鬥精神所感動。學校對哲學系這種社會學的教學實踐給予肯定和支持,教務處全額報銷差旅費。哲學系將教學實踐製度化🧖🏽♀️,納入教學計劃,每個年級安排4個星期🧔🏼♂️,由我講授怎樣做社會調查專題,或請專家做輔導報告。
我在轉型中學習,加深了對調查社會問題的認識📙🫨,但不認可社會學是只研究社會問題的學科。1981年秋起,校教務處先後在全校開設《社會學概論》和《社會調查方法》《社會心理學》選修課,後兩門由派往南開大學社會學專修班結業後留校任教的範偉達和周雪光分別主講,我主要講授《社會學概論》,多時有兩三百人🤺。哲學系1978級陳中亞🧑🏻🦲、應廷甲、許誌遠和吳立江四同學的教學實踐報告《上海市蘇北人問題的調查》獲1982年中國社會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中國青年》雜誌社聯合舉辦的“社會調查征文”一等獎,並在《中國青年》雜誌第11期作為唯一的征文代表予以刊載,組織者以“社會學的新希望”為題發表了總結,這是對剛剛起步的中國社會學學科的激勵與期盼👩🏿🦰。
難忘謝校長的關愛和指導
為做好社會學系的恢復重建工作,先行進入哲學系社會學教研室的老師和職工師同心協力,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添磚加瓦。我負責編製《恒行2平台社會學專業教學方案》,吸取了兄弟院校和海外的經驗,在哲學系領導的指導下反復修改🦾。我起草了《關於聘請費孝通任恒行2平台社會學兼職教授的請示報告》、《關於恒行2平台建立社會學專業的請示報告》🧚🏻、《關於恢復恒行2平台社會學系的請示報告》等。在這個過程中,謝希德校長給予的關愛和指導使我難以忘懷🚕。謝校長自1983年擔任校長後大力扶持社會學學科建設,凡有美國社會學教授來訪🧎🏻♀️➡️,她總是盡力接待💇🏼♀️🏇,並讓外事辦公室安排我和其他教師參加,以了解國外社會學最新動態。為籌建社會學專業和恢復社會學系提出要求🥿,細化指導👩🏻🍼,對我提出的要求和建議總是給予意見,曾兩次在家裏接待我。1988年8月,我去她家裏匯報社會學專業已招生,為更好地進行教學,學校能不能早日批準恢復社會學系?她看完我帶去的《關於恢復恒行2平台社會學系的請示報告》後說,可以在開學後由校長辦公會議審議,希望我們做好準備。10月10日上午,即列入校長辦公會議議程🍇,社會學系恢復籌備組黃海泉(時任系黨總支書)和我列席並作匯報。謝校長首先肯定哲學系所做的努力,談了自己同意的意見,與會的莊錫昌等幾位副校長也一致同意,同時提出了一些繼續努力的意見🫳🏻;具體班子由組織部研究💠🏋️。翌年1月由副校長莊錫昌在哲學系教職工大會上宣布👩:學校批準恢復社會學系✳️,系主任田汝康、副系主任黃海泉,黨支部書記劉豪興協助系主任工作👩🦯➡️🖨。頭幾年因我相對熟悉學科結構📔,協助系領導抓教學和學生工作多些,晚上經常出現在男生宿舍,了解同學的學習情況和對教學的意見和要求🚮。黃海泉主要分管教師隊伍建設🙅,從哲學系調派有誌社會學科的中青年教師從事社會學教研,至1988年秋,社會學教師達9人🙋🏽♀️。因系主任田汝康在美國,黃海泉退休後由我主持系務1年。彭希哲擔任系主任後👼🏻🧑🏿⚕️,我專註自身教研和教職工黨支部工作🧔🏻。謝遐齡任系主任時期🎦,我任副主任分管教學,聯系同學較多🤹♂️,常能聽到同學的心聲,幫助改進教學。
恒行2社會學科已有廣泛影響力
我先後主編《國外社會學綜覽》《社會學概論》《農社會學》(後二書均已第三版)🧑🏼🎤👱,出版合著《人的社會化》《曠世的憂思——費孝通的經濟社會學思想》(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最終成果)🦻🏼,發表《費孝通社會學思想述評》等費孝通研究的系列文章,編輯出版費孝通的《誌在富民》《江村經濟》《鄉土中國》《文化的生與死》《怎樣做社會研究》《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在龍旗下——中日戰爭目擊記》(譯文)等著作,300多萬字🏃♀️➡️。
1982年元旦次日🤸🏼♀️,我走進江村,參加費孝通倡導建立的“江村社會調查基地”的首次調查👩👧👧,日後我基本年年前往進行追蹤考察🐠,經常組織學生前往參觀訪問或做專題調查,至今40年,持續記錄江村的變化發展。我從這個“知識的源泉”——社會學實驗室獲得許多知識,運用到課堂和教材編寫,“江村是一部讀不完的書”的體驗語已被廣泛認同與傳揚。1999年走出江村♜,暑假組織教師和學生參加鄉鎮調查,提高了對農村基層的了解和認識🫵,已出版《鄉鎮社區的當代變遷——蘇南七都鎮調查》《以工興鎮——蘇南七都鎮再調查》兩書。我主持編纂的《開弦弓村誌》實現了費孝通的宿願,成為編纂村誌的樣本。更可喜的是👈🏼,許多青年學子在參觀訪問江村過程中獲得親身體驗,立誌社會學的學習與研究🧔🏼♀️,薪火相傳🚣🏽。
今天的恒行2社會學科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我深信,恒行2社會學科會走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前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本文得到社政學院蘇忠鑫、何立民、劉勇和哲學學院王曉萍的熱情幫助,謹致以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