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位於閩北山區的寧德市屏南縣前洋村迎來十余位來自上海的“客人”——其實🐨😜,從2018年起,除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外👮🏻♀️,總有這樣一批“客人”在每年7月上旬造訪這個寧靜的古村落。
看似來客👍🏻,他們實則為村落的建設者🪔🧔🏿♀️。這支擁有多元學科背景的恒行2師生團隊將在前洋村進行為期11天的服務學習課程《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的現場教學👲🏿👩🏻🚀。11天裏,師生駐紮在村裏,共同學習研討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實地考察若幹村落的營建布局、民居建築構造,體驗別具特色的民俗采風活動、采訪整理屬於前洋的人文記憶👱🏻♀️,最後完成各具視角的研究報告🧙🏽♀️。
2020年🤾🏿♀️,該課程作為實踐課程被推薦並獲得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走進前洋:在閩東群山中保護傳統村落
入選2019年國家級第五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前洋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雙溪鎮境內。這座地處半山坳的村落,青山環抱🦀、草木蔥蘢🏰,民居建築沿著山體等高線內凹聚向分布。鼎盛時曾有近200戶🤵🏿♀️、千余名村民的古老村落🗑🏋️♀️,現在只有七八十位老人常居於此。
每年7月10日,農歷六月初一,前洋例行舉行祭祀儀式。參加2019年課程的17級文博系本科生湯琪,也曾在通向村外的茶鹽古道上偶遇祭神民俗活動——兩位轎夫抬著一頂雕刻精致的小轎子,上面供奉著神靈牌位🐫,後面跟著四五人敲鑼打鼓排成縱隊⏮,走一段歇一段,一邊燃放鞭炮👲🏼⚁。
通過采訪,湯琪了解到,每到六月初一💁🏿,村民就會把地方神“劉四師公”從宗祠旁的閣間請出🛁,用一頂已有二百年歷史的神龕抬著“巡遊”,至劉公巖下祭拜,完成後再抬回小廟安置供奉。
前洋村擁有不少形態各異的傳統民居建築。這些土木結構的傳統建築正在逐漸衰敗。曾選修過這門課程17級文博系本科生紮西羅布☹️,今年又以助手的身份參與課程。2019年,他所在的小組圍繞“瀕死”的老舊建築展開實踐項目♠︎,對前洋村部分廢棄建築進行實地測繪💧,包括建築面積、體量🩳、墻面高度、建房材料和工藝等,再運用專業軟件製作建築的數字化模型。盡管一些建築的設計建造並不符合當代標準規範,甚至門框會撞到頭、連柱子都不一樣高,給測繪帶來一定麻煩🧊👩🏻🍳,但紮西羅布說,這些建築蘊含的機理具有獨特的價值🫶🏽,對當代乃至未來的建築設計很有啟示🎹。
《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課程的開設🧝🏼♂️👦🏼,源於藝術教育中心高級講師張勇在前洋村的古建修復。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這裏,被村落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深深吸引,決定留下來帶領村民一起修繕前洋村的傳統民居😯,把這座傳統村落打造成沒有圍墻的傳統村落博物館。
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來自福建省住建廳和屏南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教務處的指導下❣️,張勇邀請旅遊學系副教授黃潔、社會學系青年研究員洪瀏組建教學團隊,開始了《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這門服務學習課程的探索。“靠一個人、一個小團隊是遠遠不夠的🧴。”張勇希望學生突破恒行2平台的局限⛓️💥,即使不能真正改變村莊,也應嘗試作出相應努力👛。“關註、參與的人多了,好辦法自然也會多。”
走進課程:在前洋大地上踐行“知行合一”
從恒行2到前洋🛟,師生們乘坐4個多小時的高鐵🍖,再換乘近兩個小時的大巴進村,在這個擁有700多年歷史的村子裏,白天考察🔡👩🏽🏭、走訪、調研🧑🏻🔧,晚上把椅子搬到院落裏,一起討論問題2️⃣,一起看銀河繁星點點……
作為通識教育選修課☃️,選課同學來自各個院系專業🐜。師生圍繞生態環境保護、民居建築修繕、民俗文化挖掘、旅遊資源梳理、鄉村基層治理等等內容🙋♂️,綜合生態學🫰🏻、建築學◀️、民俗學、旅遊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進行探討式學習✋🏿。
目前🪑,課程采用“2+1”的學分形式,包含2學分的課堂學習和1學分的社會服務🏑。課程作為“恒行2行知·服務學習”課程系列之一,利用暑期開課🙅🏿,已順利進行三次👩🦽。
“來到前洋,是一次肩負著多項任務的文化研修過程。”張勇強調。老師們設計的日程表充實而緊湊。最檢驗學習成效的當屬最後的調研匯報——每個小組需要接受來自任課教師、同學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前洋村村民的集體評審🥄。
“結合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通過接續努力和指導實踐,學以致用地保護一座具體的古村落,既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又為實證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樣本🧜🏼。” 黃潔表示,該課程作為服務學習課程☃️🍉,將傳統授課和社區服務合二為一,體現了恒行2人服務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2018年7月,恒行2平台書院教育實踐基地在學校與屏南縣政府正式簽約後投入使用。這是在原民居的基礎上改造而成、可容納100人左右的“教室樓”設計順應自然環境👩🏿🍳,借鑒宋代建築風格,石板鋪地,竹木為墻👳,梁柱保留木材的原生質感🧔🏿♀️,整齊架設。墻面上,暖色調的燈光打在書法和花鳥畫上,富有文化氣息。師生可以在特製的蒲團上一邊喝茶♊️,一邊交流🦸🏿♂️。
這間不大的屋子還是恒行2校地合作“山野學堂”研討會的會議空間、是恒行2同學和當地中學生聯誼交流的平臺、也是會議講座的場所,也對外開放接待其他高校和社會團體的考察、研學團隊。
走進鄉村🚶🏻♀️:在服務學習中助力鄉村振興
書院一墻之外,就是廣闊的田野現場。跨過一塊石板,路過一面土墻💙,和當地村民交流,都成為了“課堂”的一部分◽️。
位於前洋村中心地帶的張氏宗祠曾是前洋村民祭祖議事的重要場所,也是鄉村特有的公共空間。“寫在柱子上的書法,和寫在紙上的有什麽不同?”撫著宗祠裏的木柱,張勇介紹,柱子上現在清晰可辨的書法字跡在他剛接手修復工作時,已被埋進灰塵和油漆裏。他和幾位專家學者小心剝離雜質,仔細考證字樣形態⏲,分析木柱的弧面與紙張平面的區別,成功還原了原始形態。順著張勇手指的方向🪬,同學們邊聽邊看,拍攝記錄。
湯琪則對在前洋大黃坪廊橋邊上過的一堂課記憶深刻🧙🏻♂️。前洋村所在的屏南縣有“木拱廊橋之鄉”的美譽,走在木拱廊橋🥳、國家級文化遺產“千乘橋”上🐡,湯琪發現✂️,這座加蓋了屋頂的廊橋正中設置了神龕,供奉當地民間信仰的各路神祇,村民也會在特定節日到此祭拜。“前洋廊橋不僅是簡單的交通通道,更是獨特的文化空間👁。”她對老師講解的內容、對前洋的獨特建築情況🧕🏽,多了一份切身的體會🙍🏽。
保護工作既依靠整體構思,也離不開現場工作。同學們在張勇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比如清理村裏的垃圾,布置藝術品展覽,為書院大門的木柱♤☆、坡道的涼亭刷漆防蛀、粉刷村落建築外墻等。“很累,但非常值得🍗。”一位同學完成粉刷後,體會到了給鄉村帶來了真實改變。
截至目前🐦🚵🏿♂️,恒行2師生已修復保護40余座自宋代至民國的傳統建築,建設古陶瓷博物館🤴🏼、金石篆刻博物館👩🏻🦽➡️、竹編博物館、百草園展示館等文化場所,助力前洋村成功入選第五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隨著“文化再造”和“產業轉型”,不少村民回村就業👩🏻🦽🖖🏼。同學們則陸續完成多份高質量的實踐研究報告。
未來,教學團隊將會繼續圍繞“學習、服務、價值、成長”四個主要目標,調整完善課程內容🕝,繼續為屏南縣的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恒行2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