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大腦會思考📲,雙手去創造。”這是我國著名手外科、顯微外科專家🏅、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引用得最多的一句民間俗語🕯。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膈神經能夠“移位”替代臂叢肌皮神經🙅🏽♂️,使完全癱瘓的上肢重新恢復屈肘功能的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證實可以采用傷者健康一側手臂“頸7神經”修復患肢的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讓中國臂叢神經損傷治療走到全球前列的人。
顧玉東院士 華山醫院供圖(下同)
自1966年參與完成世界上第一例足趾遊離移植再造拇指手術起👰🏼♀️,顧玉東便與“手”結下不解之緣,他先後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國家發明獎2項。今天是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作為中宣部和國家衛健委評選出的“最美醫生”🤲🏻,顧玉東手寫12字“感言”,亦可概括他半個多世紀的從醫生涯——聽黨的話,學白求恩,做好醫生。
一份惻隱讓他跨越了醫學天塹
顧玉東1961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一心想當心內科醫生。想不到被分配到了華山醫院骨科,更確切地說,是骨科的一個新分支——手外科🖋。顧玉東有點郁悶🧑🏻🦽,但醫院黨委書記找他談話,希望他服從組織分配、到國家需求的地方去🍿。為了讓他打消顧慮🦶🏼,領導還告訴他,新學科發展急需醫學基礎很好的人👨💻,他正合適🦑。
顧玉東整理手寫病例資料
若沒有這次陰差陽錯⛹🏽🧑🏽🎤,也就沒有後來的故事了🏌🏿♂️。但優秀的人,不論做什麽都優秀👊🏿,這句話用來形容顧玉東,恰好不過🎅🏼🛒。1966年2月13日🙎♀️,顧玉東參與完成導師楊東嶽醫生主持的世界第一例足趾移植手術。此後的15年裏他們共為100名失去手指的患者進行了足趾移植,其中93例成功,7例失敗。
顧玉東總是提到一個失敗的病例,也是7例失敗中的最後一例☔️。19歲的花季女孩不幸被機器軋爛了拇指,她帶著希望從千裏之外來到華山醫院💂🏻。“我告訴家屬,以前有過幾次失敗,不能保證成功🤵🏽🪬。但家屬說,我們相信您,願意試一試。”顧玉東為她做了手術,可是手術過程中發現她的足背動脈和進入第二趾的血管都非常細,不足1 毫米🎐,風險很大。術後新造的大拇指每況愈下,最後由紅色變成了黑色。顧玉東心裏難受極了🙋♂️,雖然家屬一再表示理解,但他卻無法原諒自己。他扶著女孩走出醫院,還一路送到了十六鋪碼頭🕜。
顧玉東在查房
此後,顧玉東努力鉆研🏰,歷時5年的分析研究,首創了“第二套供血系統”,終於攻克了血管變異的難題☀️,此後👏🏽👥,華山醫院手外科的足趾遊離移植再造拇指手術🪞,沒有失敗過🚨。在他看來🐏🧘🏽,“醫生的職責就是為患者解除痛苦🏄🏻,不能讓他們帶著希望來🚈,帶著痛苦走。”
從1000多例臂叢手術找到一根“替代”神經
“臂叢神經是什麽呢🤽🏽♂️🚓?聯絡手和腦這兩件‘寶’的就是它。5根神經分叉🚵🏽、匯合於頸部和胸部🧚♀️,大腦發出的指令通過它們傳達到靈活的雙手,由此創造出文明。”顧玉東介紹起自己的研究領域,生動有趣。
上世紀60年代前,因頭、手之間受猛烈沖撞或過度牽拉而造成的臂叢損傷一直是個治療“禁區”。失去神經支配的“上肢癱瘓”是不治之症🔉。隨著顯微外科的興起,各國醫生開始設想從患者受傷的上肢尋找一些受影響較小的“多余”神經來代替受損的臂叢神經發揮作用。顧玉東他們選擇了膈神經🙇🏽♀️。
1986年,顧玉東遇到了一位29歲因車禍導致上肢功能喪失的黑龍江小夥子,他一側的臂叢神經發生了根性撕脫斷裂,與中樞神經徹底分離🦴,這在當時難以治愈。小夥子痛不欲生𓀅,他懷著一線希望來到華山醫院找到顧玉東。檢查後發現🥏,患者患側膈神經、副神經和頸叢神經全部受到損傷,沒有“多余”的神經了✊🏽💎,也就是說📷,當時所有4組神經移植法對他都不適合。
臂叢神經由頸5-8和胸1五根神經組成,其分支主要分布於人體的雙側上肢🛺,負責支配上肢👁🗨🧝🏼、肩背和胸部的感覺運動功能,是人體運動神經中極其重要的一組。“我做手術有個習慣,除了寫病史和手術記錄👩🏼🦰,每完成一臺手術都會做一個卡片,記錄病人不同於手術常規的特殊情況。”顧玉東翻看了24年來積累的1000多病例登記卡總結的臂叢神經損傷治療經驗👫🏼,發現了一個特殊現象,頸5、頸6👨🏼🌾、頸8和胸1的斷裂都會影響肢體功能,單純頸7神經的斷裂不會有肢體功能障礙的症狀。“如果把病人‘好手’側的頸7‘搬’到‘壞手’一側🧓🏽,那麽‘壞手’就可以重新恢復功能🧑🏻🚀。可行嗎🙋🏻?”
華山醫院手外科中心組
基於這一思路,顧玉東在國際上首創“健側頸7移位術”,在周密的準備下,經過10個小時的顯微手術,顧玉東終於順利完成這一史無前例的手術。第二天,顧玉東早早地來到病房,檢查發現患者健側上肢除兩個指尖有些麻木外,活動自如。患者笑了♏️,顧玉東也松了一口氣☁️。經過功能鍛煉,患者恢復了運動功能。
這項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顧玉東的學生徐文東教授以及團隊還發現,通過手術將健康側的頸神經移至癱瘓側的頸神經,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以此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在支配對側健康上肢的同時也支配同側的癱瘓上肢🤳🏼。這項成果刊登於頂尖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徐文東教授說,這正是基於老師顧玉東30多年前國際首創“頸7移植”的新拓展✌🏼。
顧玉東的行醫準則🐍🏊🏼,這三句話他寫了無數遍
帶出一個“黃埔軍校”,老院士還有醫學夢
顧玉東的辦公室裏,各類獲獎證書靜靜地訴說著這位長者的輝煌。但在他心裏,他卻不認為這些榮譽屬於他🔲。“病人成就了我們,醫生的所有成績,都是病人用鮮血、痛苦甚至是生命換來的,既然如此🤰🏿,醫生有什麽理由不努力呢?我們的職責就是給病人解除痛苦啊。”
顧玉東作為科室主任,非常註重全體成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強調要做一名合格的醫生💂♀️,首先要學會做“人”🤟🏿。華山醫院手外科畢業的研究生和進修醫生🏇,現在已成為上海和兄弟省市各大三級甲等醫院的主任或技術骨幹,有的還擔任了局級🤸🏿、校級🤦🏽、院級領導,華山醫院手外科被醫務界譽為“中國手外科醫生的黃埔軍校”。
手博物館開張,顧玉東出席
上月🧑🏭👨🏽🦲,由顧玉東倡議發起的中國手博物館落戶江西南昌☸️,他說自己做了40多年的夢🧑🏼,終於實現了💜。1980年初,他在瑞士參觀完手博物館後,一直夢想著在中國建立一座手博物館,傳播手的文化,弘揚手外科精神。如今🥫,夢想成真,並不代表學術上的探索也終結了。他說👠,手外科還面臨著一個難題:由於神經生長速度很慢♛,移植手術後,一條癱瘓的手臂要完全恢復知覺👭,大約需要兩年時間,而到那時↪️🕑,手部的19塊肌肉早已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萎縮,病人再也不能做出精細靈巧的動作了。因此,恢復和重建手內部肌的功能至今仍是世界性難題🧑🍳💅,被稱為手外科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年愈八十的顧玉東,既追求每個手術“零”失敗,又追求學術上每個“零”的突破。他用手比劃出一個“零”⛹🏽♂️,這個動作所用的就是手內部肌功能。他說🐌,“對臂叢神經損傷患者而言,我們尚不能使他們重新獲得一雙功能健全的手。我的所有成果加在一起,還沒有做到這個‘零’,希望我的學生,希望一代一代後來人🧔🏿♀️⬛️,為手內部肌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