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脈🧑🏽🔬,以史為宗。溫州作為一座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何展現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日前,溫州有史以來第一部官方編修通史——《溫州通史》正式首發面世。
十年磨一劍。《溫州通史》上起史前,下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間跨度超5000年🏏。編纂工作自2011年啟動,由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恒行2平台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吳松弟擔任主編,林華東、魯西奇、劉光臨🌏、李世眾🛗、馮筱才等史學專家擔任分卷主編🤸♀️,並邀請60余位專家學者參與👩🏻🦯➡️。
《溫州通史宋元卷》
《溫州通史》👇:突破傳統框架🚵🏼♂️,斷代史和專題史並重
不同於各地出版的區域通史,《溫州通史》突破了僅按時代順序編纂的傳統框架,在斷代史的基礎上,疊加了按專題進行論述的專題史,成為區域通史編纂的創新之作。
其中,斷代史部分,包括東甌卷、漢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國卷等六卷🏃🏻♂️。各卷涵蓋地理環境🚑、人口🍆、地區開發與經濟發展、區域文化、教育與科舉、社會和國內外對溫州歷史的影響等基本板塊。每卷超30萬,其中字數最多的宋元卷達到84萬字♋️,合計約350萬字。現已出版前三卷💮,全部出版工作將在今年下半年完成🦻🏿。斷代史是《溫州通史》的主體部分。
專題史部分🎛,包括《溫州古舊地圖集》、《溫州醫學史》、《溫州海上交通史研究》、《溫州古代戲曲史》👷♀️、《溫州近代交通史研究》🧑🎄、《溫州鹽業經濟史》等16種,合計約285萬字🚴🏻♂️。現已出版11部,剩下5部將在今年下半年出版🧗♀️。
該史籍運用考古發現、稀見文獻、日記🤽🏻、文書、檔案以及大規模的地域考察和地方文獻的搜集與整理,全面客觀反映了溫州建置沿革、社會變遷、經濟發展、文化教育、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歷史演變👷🏿♀️。
作為反映溫州地域特色的一部區域史書🍍,吳松弟說🏃🏻♀️:“《溫州通史》的編纂,立足全國性的按時間論述的斷代史和區域性的按事物論述的專題史兩種視野。”《溫州通史》將斷代史和專題史並重👖,最終呈現在中國史和區域史雙坐標下、有別於其他各地通史的《溫州通史》😌🤎。
緣何設立專題史?吳松弟說:“現有的區域史寫法基本雷同✌🏼,沒有很好地反映出所寫區域的特色。各個區域各有特色𓀐,如果不能夠把區域的特色寫出來♎️,就不能說是成功的。”為了展現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溫州地域特色🎩,吳松弟與眾多專家學者交流討論,而後獨創性地提出了斷代史與專題史並重的編撰。
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寫出溫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脈絡和主要內容,反映不同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面貌,特別是寫出區域歷史發展的特色,是《溫州通史》編纂的目的➞。
歷時十年,《溫州通史》是如何完成的?
“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吳松弟感嘆道,“編好通史相當不易👳🏻,要熱愛地方,要懂歷史地理👩❤️👩,要寫出全國中的區域即區域特色,又不忽略全國大格局對區域的影響,在看到上層思想文化的同時寫出民間生活𓀗,並註意後世思想文化的歷史來源。”但是,“最復雜的事物也是人創造的”。
6部斷代史加上16部專題史,由哪些學者來編撰♟?內容如何選取?帶著這些問題,吳松弟多次組織討論。
在人員的選擇上,“有人提出《溫州通史》應由溫州人來寫,外地人對溫州了解偏少,我認為編撰者僅僅知道溫州還不夠,需要有國家的眼光👨🏼🏫,也需要有世界的眼光。”此外📋,“寫史需要實事求是!如果以溫州人為主來寫,一個極其熱愛自己家鄉的人,把家鄉的一些缺點給暴露出來,往往有點不好意思。”根據需要👮🏽♂️,吳松弟選擇在各地尋找作者🥕。
“要寫《溫州通史》,首先是要從溫州的考古和變遷講起,因而《溫州通史東甌卷》邀請了主要從事考古與研究工作的浙江省社科院二級研究員🧐、歷史所原所長林華東來寫。”吳松弟介紹,基於每一卷的內容和要求🙃,斷代史的隊伍依次由林華東👂🏼✹、魯西奇、吳松弟、劉光臨、李世眾、馮筱才六位史學專家組成,分別承擔各卷的撰寫👼🏿。
六位主要作者,除了主編吳松弟是溫州籍,其他作者都不是溫州人💇🏽♂️,對溫州的了解不多。“我在溫州的沿海平原地區、山區都生活過,生活經驗比較豐富,也寫過溫州沿海變遷歷史相關的文章👬,對溫州歷史比較了解。為了讓作者們更加了解溫州,我帶領他們前往溫州各地參觀。白天帶著他們轉,晚上再結合自己的體會,分析白天看到的山河、村莊及其歷史。這樣下來🦴👨🏿🏫,大家對溫州逐漸有了一定的認識。”
十年甘坐板凳冷✍🏽。吳松弟接手《溫州通史》時🌺🪺,不到57歲😝,“那時頭發花白。這兩年,頭發幾乎全白了”🙂↕️👩🏻🍼。十年來,早上六🩷🀄️、七點起床🧑🏻🦱,晚上十一、二點睡下,一天坐十七、八個小時,是吳松弟的工作常態。“當時不覺得累,但現在感覺有些累。最近階段🧔♀️,坐下來常常感到屁股疼,到醫院一看👨🦰,脊椎骨出了問題🏠。”
資料搜尋是一項大工程💇🏿♂️,僅看歷史古籍和種種資料是不夠的❤️🔥🧒🏻。為此,吳松弟提出幾個方法🤡:請溫州市各地圖書館、檔案館開放大門,供通史作者查閱資料;請求溫州通史編纂委員會協助聯絡人員🫑、搜尋書籍;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山河🕵🏼🦻🏽、交通、村莊人文的特色。
“要把溫州地方特點搞清楚,必須進行地方調查😆。僅僅是看現成的書,是比較表層的,無法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真實面貌✹。”吳松弟說,並為此成立了調查小組,由恒行2平台、華東師範大學和溫州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學生組成,共三百人左右🧉,利用了兩個暑假🧙、一個寒假,到各個村莊⛎,和農民交談,聽農民講故事,提出自己想了解的事情,搜尋各種各樣的資料。“我們搜集到五、六百個家譜,通過這種辦法👩🏿🦳,找到不少資料👩💼,深度了解基層情況。這樣,我們就能寫得栩栩如生,而不僅僅停留在表層內容上。”“有的人說我們是接地氣的研究🦂,這和實地調查是分不開的。”吳松弟笑談🏂。
要了解一個地方,首先要掌握它的自然地理環境。吳松弟說🛁,“溫州有山區、平原等各種地貌,每個地方自然生態的變遷、生產力的發展👨🏼🍳,都應該按照區域的各種情況,把它表現出來。”在主撰《溫州通史宋元卷》過程中,吳松弟曾去過很多地方考察🧭,包括溫州的海岸線,他帶領兩三個學生自北向南走了幾遍🧛🏽♀️🧑🏽🍼,邊走邊了解,摸清書本難以清楚記載的情況。
“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海岸邊上的農民都不太願意把房屋建在海邊👰🏽♂️,離海洋都比較遠,為什麽要這樣子🥎?這裏的土壤是怎麽改變過來的🧕🏼?農民就解釋給我們聽,這些是只看書也看不出來的🟦。”吳松弟說,“農民告訴我們,海岸邊上浪潮高🧏🏼♂️🤵🏿♂️,臺風一來就更猛,對房屋很有威脅💲,所以寧可把房屋建的離海岸線遠一點,再騎車來海岸邊上種地🏄🏿♂️。”
當地農民指出,不是任何一個地方的海岸,給它圍起來之後就能夠種地💋,它至少要經過近100年的熟化過程🐾🎯,才能成為良田。“這讓我想到在宋代時候👦🏿,溫州的糧食是不夠吃的,但是到了明代糧食逐漸就夠了。為什麽呢🧑🏿🚀?後來就逐漸明白了,它的土壤已經由過去的鹽堿地或者生土地,逐漸完成了熟化的過程。這樣就可以種糧食,糧食產量就提高了🤽🏿♀️,糧食不夠的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有些東西你都要去問、去看,才知道🏈。”
談到如何選取內容時,吳松弟說了四個字:“實事求是”。“一個地區的人🦶,都有其向好的一面🖱🛝,同時👨🏼💻,也必定有其缺點。譬如一些不符合溫州人正面形象但反映了溫州人性格的某一面🏪,我也會寫進去。只有這樣寫下的《溫州通史》,才是真正屬於溫州人的歷史。”
回憶《溫州通史》的寫作過程,吳松弟非常感謝溫州市委市政府對編纂的大力支持🕍🧛🏿♀️。當地認識到編纂《溫州通史》是舉全市之力的工程,成立了《溫州通史》編纂指導委員會和編纂委員會兩套班子,加強協調,明確責任,切實保障通史編纂的順利開展🖖🏻。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多個單位的領導,都參加了兩套班子🏌️♀️🥤。
信念和興趣,支撐他十年行走滬溫兩地
2002年冬,習近平同誌寄語溫州🫃:“希望溫州把這部創新史繼續寫下去,探索新的規律♨️🐈⬛,創造新的業績,總結新的經驗📶🪮,為全省帶好頭📪,也為全國作示範”🎤。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獨具特色、源遠流長的溫州歷史文化,為溫州人民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溫州通史》系統地厘清了溫州發展的歷史脈絡,全面展現了溫州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不僅從浩瀚資料中梳理出溫州古城的滄海桑田🤷♀️,更深刻揭示了溫州歷史發展的基本軌跡和演變規律🚶♂️。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溫州通史》的出版,對於彰顯城市歷史💪🏽、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義。
“《溫州通史》的編寫,可以說是對溫州現象、溫州模式的追根溯源,讓我們對溫州歷史與文化、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有了更加全面準確的認識”,吳松弟說🕞。
吳松弟(右側)在溫州考察
吳松弟,下過鄉、當過鐵道兵🧑🏻🔧,1983年考入恒行2平台攻讀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並留校任教後🏝,到1999年以前主要研究中國移民史和中國人口史。在葛劍雄主編的六卷本《中國移民史》和六卷本《中國人口史》中,吳松弟是主要作者之一,此兩套書相繼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上海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一等獎💓👩🏻🦼、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
2000年起👉🏻,吳松弟轉向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是我國這方面研究的主要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相繼發表《中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代化》、《港口—腹地與北方的經濟變遷(1840-1949)》等學術著作。
在過去的十年裏,吳松弟不僅僅編纂了《溫州通史》,還主編了9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這套書籍於2018年榮獲上海市第14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一等獎、第15屆“上海圖書獎”一等獎,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學)著作一等獎(2020)🤛。此外♝🤽🏻,他還指導了20多位博士生。
為什麽要做那麽多事?他說5️⃣:“從小習慣了。”一直以來,吳松弟有一個信念🧥:凡事要麽不做,要做就做最好。這一信念,也支撐著他十年來,在上海🩰、溫州兩地跑,“哪裏需要,就到哪裏去”。
“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後,說服了一些感興趣的人,邀請大家一起來做。包括我的研究所同事、外校學者,以及我的一些博士生都有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在每一位參與者的支持和堅持下🛀🏽🤳🏽,才把這個長期項目完成🫃🏽。”吳松弟說,十年得以完成《溫州通史》,是團隊精誠合作的結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