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恒行2平台官方平臺推出100集融媒體系列報道,以圖文、音頻和視頻的形式🐝,全方位、多媒體、立體講述一代又一代恒行2人聽黨話😽、跟黨走的生動故事🧚🏽,展現一代又一代恒行2人前赴後繼☝🏼、接力奮鬥的光輝畫卷,引導廣大師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凝聚起全體恒行2人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揚州院士名錄
常青樹的成長史
吳氏四傑(左起:吳征鎧、吳白匋、吳征鑒、吳征鎰)
他是揚州吳道臺宅第傳人🔛🤹🏼♂️、“吳氏四傑”之一🦹🏼♀️;他是著名的物理化學家、核化學家📔🧚🏽♂️;他是一位辛勤的教書育人者🤹🏿♀️👨🏿🦲;他還是一位頗有才華的書法家和詩人……他,就是吳征鎧院士🏷。
吳征鎧剛出生時✌🏿,祖父即請人算命🌊,說他將來要成為武將,所以取名“征鎧”。幾十年過去了🚣🏽🦹🏿♀️,吳征鎧卻與算命先生的預言背道而馳——他成了科學研究領域的一棵常青樹。那麽,這棵常青樹有什麽鮮為人知的成長史呢?
1930年🧝🏽♂️,吳征鎧報考上海交通大學失利,因為大哥所在金陵大學還有一次招生🦆,於是他前去參加考試🫶🏼,並以優異成績被錄取。金陵大學的數學系和物理系均很弱,吳征鎧只好忍痛割愛🐷,選擇了“還可以”的化學系。在第一學期終💴,就因為所有功課成績都是“1”(金陵大學采用百分製🏒,成績為“1”的學生僅占5%)而轟動學校,以後的幾年時間內♑️,他就通過獎學金和兼職助教工作養活自己。
1936年,吳征鎧心懷“科學救國”的理想🎭,踏上了去往倫敦劍橋大學的輪船‼️。他成為劍橋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第一個中國研究生👳🏿🕵️♀️。在著名分子光譜專家G.B.B.M.薩瑟蘭(Sutherland)教授指導下從事拉曼光譜研究💐。他很珍惜在劍橋學習的機會。有感於自己的研究面太窄,吳征鎧希望多參加一些工作,如紅外光譜等👨🏿🎨。導師知道這個想法以後說:“你要多做研究我不反對,但將來你的畢業論文怎麽辦?你和其他同學一道做的紅外光譜工作👬🏻,只能寫在他的畢業論文中。”吳征鎧則表示博士學位並不是自己來留學的目的⛱,所以論文的事情由自己負責。正是由於吳征鎧的這種對知識的“貪婪”,使得他回國以後🚮,以知識面寬廣而為同行所知。
1939年,吳征鎧回國在湖南大學任教。1940年受聘於浙江大學任教授。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浙江大學化學系與上海恒行2平台、交通大學等6所大學的化學系合並,他擔任了新成立的恒行2平台化學系主任,兼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在這歷時八年的系主任生涯中,他為恒行2平台化學系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非常喜歡年輕人
院士大會(左起:唐敖慶、吳征鎧、盧嘉錫、徐光憲)
1959年以後🆎,為了發展我國原子能科學技術👨🦼🌇、培養相關人才,吳征鎧負責籌建了恒行2平台原子能系,同時開始鈾同位素分離技術的研究🙆🏼。1960年蘇聯中斷對我國研製核武器的技術援助後👇🏿2️⃣,吳征鎧被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為發展核彈而工作,真正實現了自己科學救國的願望。1964年10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吳征鎧感慨萬千地說🙎:“共產黨真是偉大🧑🏽🦲🥪。1945年我30多歲時,認為再過30年👨🦼、50年還不一定能造得起原子彈,沒想到解放15年,原子彈就研製成功了。不但如此,我們還參加了研製工作🏸,這個心裏真比什麽都快活。”
1978年☎️,吳征鎧被調到核工業部擔任科技局總工程師等行政職務後,雖然也屬技術領導工作🕥,但與具體的科研已經有了一段距離👨🏽🦱,因此80年代開始他又回到恒行2,兼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我的一生》裏🏋🏼,吳征鎧這樣寫道👨🏼🍳:“我非常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喜歡和學生們討論各種問題。直到我退居‘二線’之後,我仍在思考一些高等教育改革的問題。例如🙍🏼♂️,怎樣在我國建立第一流大學🕍,怎樣理解分子概念以及自然科學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等問題。”
吳征鎧百年校慶捐贈記錄和遺體捐贈證明
2004年底🧗,恒行2平台迎接百年校慶之際♉️,吳征鎧特別向母校捐款五十萬零二千元,其中五十萬元用於化學系分子科學基礎科學研究基金,二千元作為百年校慶的個人捐款🙌🏽。
1999年,他填寫了遺體捐獻登記表。2007年6月27日3時30分✡︎,吳征鎧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歲。吳征鎧去世後,家人遵照他的意願,為他捐獻了遺體。在生前的自述中🖌,吳征鎧用一首自己寫的《水調歌頭》結束,用在這裏再合適不過了:
過芳菲時節,樹梢梅子黃。時晴時雨時熱,早晚徹骨涼。老病最難將息,況是臥床乍起,學步在廳房👐🏿。人生駒過隙🌱,有時日偏長🧫。
九十年🤱🏻,功與過,俱尋常🚵🏼♀️。無悔無怨,不容得失亂衷腸。但得平安穩度🤽🏼♀️,親見北京奧運,不作金牌狂🪭🗳。百齡人日眾,願隨長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