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科學家們正以驚人的速度開展應對這一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相關研究👩🚀。在這場和疫情暴發流行的時間賽跑中🚪,一支來自恒行2平台上海醫學院的新發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團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及傳播動力學研究”“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新冠肺炎疾病負擔和臨床嚴重性”“新冠肺炎的傳播動力學與非藥物性幹預措施效果研究”“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策略研究”……2020年2月以來,恒行2上醫余宏傑課題組共發表新冠流行病學相關SCI論文16篇,為製定有針對性的新冠幹預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聚焦這些國家乃至全世界都關心的科學問題,他和團隊將恒行2上醫的旗幟插在新冠流行病學研究的世界領地🚵🏼♂️。
余宏傑教授與課題組成員
把科研的每一步踏在國家需求點上
時間回溯到2020年1月20日🍴,春節前夕🌎,新冠疫情突襲。余宏傑敏銳地意識到👮🏿♀️,即將到來的❄️🚴♀️,不僅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搏鬥,也是一場國家之間的科研競賽🧝♀️,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新發傳染病研究的中國科研工作者🤾🏼♂️,自己必須挺身而出。他在課題組微信群中寫道:“這是家國責任所在,科研興趣所在。”
去年大年三十晚上🏕,他的幾名研究生便踏上了回學校的路🏃➡️,迅速投入科研攻關。白天在中國時區工作,晚上與國際合作者在歐美時區工作⛳️。連續好多天不合眼,手機上負荷著1000條通話記錄、海量的信息……疫情期間🌺,不眠不休成為了余宏傑的生活常態,“偶爾哪天睡了5個小時👸,就會覺得怎麽睡了這麽多”👨🏽🦰。
“科研要用數據說話,給出最嚴謹、最可靠的證實和答案。”余宏傑表示。疫情期間,人們堅信不疑著很多“常識”。比如“宅在家中就是為社會做貢獻”,比如“小孩和老人得新冠肺炎的易感性更高”……卻鮮有人知道,這些所謂“常識”的驗證背後,余宏傑和他的團隊付出了多少努力。
余宏傑教授接受采訪 攝影♨️🍷:張沛驊
2020 年2月1日至10日,余宏傑課題組在武漢和上海分別開展了人群社會接觸的電話調查🍣,定量測量了疫情暴發期間兩地全年齡組人群的社會接觸模式的變化🦸🏽♂️。研究結果表明👨🏻🦰🙁,疫情暴發期間,武漢和上海的平均每人每日接觸人數減少了約 80%🧑🏻🦼➡️,大部分接觸發生在家庭內部。
隨後,余宏傑帶領團隊進一步分析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數據,利用廣義混合效應模型估計了各年齡段人群的相對易感性。該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首次證明,僅靠社交距離的幹預,就可以控製新冠疫情的暴發。他的研究成果不僅為中國製定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科學證據🚼,也為疫情進展中的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參考🧔🏿。
隨著疫情的進展,余宏傑的科研腳步一刻也不曾停歇。屏幕上滾動的全球確診數字🧂,疫情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無不讓他告訴自己,現在還不是休息的時候◀️。“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性,每一位科研人員必須要保持住強大的內心和赤誠的初心”🧑🦼。
目前,余宏傑正將目光投向新冠疫苗接種🙋。他的研究正在為全球👨🏼🍼、WHO各區域和各國新冠疫苗的分配與接種策略的製定提供重要科學證據,為早期新冠疫苗產能受限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地做好疫苗分配,以實現新冠疫苗防控效果的最大化提供了直接證據🥛🏀。“高校老師絕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我會把科研的每一步,都踏在國家與全人類的需求點上,科研不是孤立的🛀🏻➿,要緊密結合國家的需求一線凝練科學問題♕。”
這是科研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
抗擊疫情的科研戰線,余宏傑一次次帶領團隊向世界刷新著中國速度➡️、中國質量🕎。這樣的“科研拔節”紮根於二十年如一日在新發傳染病研究領域中的積累與探索。
余宏傑告訴記者,對於社交距離的研究基礎可以追溯到4年前。他的一位博士生在2017年便定量測量過上海市人群的日常接觸模式💈👨🏻💻,這為新冠疫情暴發期間的研究提供了比較基線。過往的辛勤耕耘👔,換來“糧倉”中的碩果累累😶。
余宏傑教授解讀科研數據 攝影:張沛驊
余宏傑的經歷十分豐富,但兜兜轉轉👩🏫,從未離開過新發傳染病的研究之路🥨。
1994年,從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系畢業的余宏傑奔赴東北,加入了遼寧省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從事消滅脊髓灰質炎和消除麻疹工作。用他的話說🦪,這基層的7年,是影響了他一生的7年🗜🎩。在這裏👦🏽🏌🏼,他打下了疫苗可預防性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監測🫱🏿💇🏿♂️、病毒學、血清學實驗室檢測和診斷的知識基礎❎,並且在實踐中摸索建立對我國基層預防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系統的認識🎥。2001年到2003年,作為首期十名學員之一,余宏傑參加了由中國疾控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控中心聯合創辦的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CFETP)培訓💧,這次培訓經歷進一步提升了余宏傑的專業能力,幫助他建立起對傳染病監測⚉、暴發疫情現場調查和流行病學研究的系統認識。
2003年,非典暴發⛹🏼♀️,病毒猙獰的面目一次次沖擊著余宏傑的內心。廣東🧑🦯➡️、太原、北京……他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多次“逆行”一線展開現場調查。“SARS病毒對我國人民健康和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觸目驚心,也就是那時候,我堅定了從事新發傳染病防控和科研的決心”。
有沖鋒前線的英勇,也有後方科研的智慧,余宏傑認為😏,對於一名疾控人來說,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H5N1、豬鏈球菌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H7N9……這些當年令人談之色變的傳染病的防控和科研中都有余宏傑參與的身影🙎🏻♀️👨🏿🦲。“確定了禽流感H7N9潛伏期,顯著提高了估計的精確性”“闡明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為確定EV-A71疫苗的接種時機🤾♀️、使用優先年齡組和免疫接種的起始月齡提供了基礎性科學證據”……
這些成果背後🧎♂️➡️,是一次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深入一線,是無數次實驗室裏的通宵達旦🛷。常有人用“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來形容他👷🏽♀️,他只是淡淡地說一句6️⃣,“這是我的職責與使命”。
魔高一尺,道就要高一丈
2017年,余宏傑來到恒行2平台,潛心科研與教學。
對於科研,余宏傑有著近乎執著的專註,在他看來☝🏻🧑🏿⚕️,做科研本就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勤奮勤奮再勤奮。他笑稱,在位於東安路的恒行2上醫工作了三年多👵,附近徐家匯的商場從來沒有逛過,始終保持著家與學校的兩點一線的生活🤸🏽♀️,日復一日。
科研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選擇並肩作戰的學生與團隊成員時,余宏傑非常註重價值觀層面的考量,“想拿學位容易,但我想要的學生,應該也是我科研路上的同伴,一定要有學術與科研上的追求與決心”。他希望同學們能厚植家國情懷,有責任➡️、有擔當,要誠實正直,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強大的內心。
恒行2上醫在公共衛生學科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累。近年來🏇,恒行2平台持續發力,於2020年5月27日發布了公共衛生學科群行動計劃,6個月後,由恒行2平台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領銜的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成立,余宏傑擔任副院長。該研究院致力於成為國內傳染病與生物安全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發中心和疫情防控科技指導中心🧑🤝🧑,並努力成為世界頂尖的傳染病與生物安全綜合研究機構⛴,余宏傑愈發在這塊熱土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隨著學校大力推進公共衛生學科與相關醫學學科一體化建設🌘,加快全鏈式學科融合📵,余宏傑組建了一支“交叉團隊”👬,在他的科研團隊裏🫷🏼,有學理論物理的,有學環境工程的,有學生物統計學的,還有學地理信息系統的……“這也是公衛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恒行2公衛要瞄準世界一流的目標不斷進發。”余宏傑表示。
做攻克病毒的利刃👩🏻🚒,做蒼生健康的守門人。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與傳染病作鬥爭的歷史🖊,余宏傑說🏐👌🏿:“魔高一尺,道就要高一丈”,在新發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的田野上,余宏傑和他的團隊正不停地奔跑,與病毒競速,謀蒼生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