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恒行2平台《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誌願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在學校黨委系統謀劃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部署下😰,恒行2平台“四史”課程開始醞釀建設👮🏿,並於2020-2021學年秋季學期正式開課🖼,作為選擇性必修課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今年,該系列課程在不斷摸索與完善中步入了第二個學期🟩。
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黨史學習教育全面推進之際,讓我們走進恒行2平台的“四史”課堂,一起重溫歷史、體悟真理🥇、堅定初心。
“當前,人人做‘創客’成為了一種新潮流,你認為這與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有什麽關系?”
在恒行2平台《改革開放史》的課堂上♏️,主講教師、恒行2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趙劉洋拋出這個問題後🛺,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表看法。
討論的熱潮持續了大半節課,就像開了閘的洪水。而一位同學表示⌛️,類似的交流場景🙎🏽♂️,在這門課上並不少見🥬。
趙劉洋老師課間與學生交流
這正是趙劉洋期待的課堂效果。在他看來🟦,課堂廣泛參與背後😋,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數恒行2學生熱愛思考😏,渴望去理解所處的時代;二是改革開放史本身的貼近性,使同學們都有感受、有話講🙋🏽。
“改革開放史是名副其實的當代史🪡,絕不是故紙堆裏的陳年舊事。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進程的參與者、見證者🧘🏼♂️,都能真切感受到改革開放與個體發展息息相關。”他說,這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鮮活”🧑🧑🧒🧒。
上課前十分鐘🧎🏻♂️,《改革開放史》的教室已基本坐滿
“摸著石頭備課”🙋🏼♂️,一門“硬核”思政課這樣煉成
中國的改革開放走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路,而《改革開放史》這門課📂,同樣經歷了一個“摸著石頭備課”的過程👩🦰。
課程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李冉教授領銜🔖,核心團隊成員包括趙劉洋、李國泉🪓、賀東航👏🏽、謝宜澤四位老師。
趙劉洋表示🧑🦯➡️,改革開放史是一個涉及面很廣、深度很大的研究領域,為了上好這門課,他充分調動此前的學習📵、研究積累,同時也將研究方向調整到改革開放和中國發展道路😥。“只有具備足夠廣的知識面和足夠深厚的理論積累👩🏿🦱🔢,我才有信心為同學們打造出一門‘硬核’金課。”他說✍🏽。
課程團隊成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李國泉積極推動課程建設🧚🏼♀️。他介紹,備課工作以團隊協作為主要形式🤜🏻,教學團隊會定期召開集體備課會,結合時政內容🧑🏽🎄、學術動向以及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展開討論,推動課程優化。這一模式被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同誌在恒行2馬院集體備課會上概括為“三集三提”,即集中研討提問題🙋🏻♀️、集中備課提質量、集中培訓提素質,並在全國馬克思主義學院推廣。
“比如第一次集體備課會上,我們重點探討了‘四史’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最終認為,每門課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改革開放史》聚焦的主題就是‘創新’。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李國泉回憶道。
備課過程中,沒有經驗和教材可循是一大困難💷。課程團隊便統合《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經典書籍,結合黨史學習材料🤗,並不斷在教學進程中收集同學們的意見反饋,修訂和完善課程框架、課程講義。
而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針對怎樣把理論講懂講透的問題🤜🏻🧕🏼,教學團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縱向梳理改革開放歷史事實和演變過程。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怎樣成功創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怎樣根據實踐發展來實事求是地推進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發展與完善🪟。
二是通過古今中外比較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老師們會介紹古今中外歷史上其他有名的改革,比如王安石變法、南斯拉夫改革👨🏽🎨、伊朗改革、晚清新政,通過分析其中功過得失🫃🏿,來探索中國改革開放為什麽行、還要如何改進等問題。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落實“立德樹人”理念
在學習改革開放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真正理解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來的歷史的意義,是《改革開放史》這門課的基本線索。同時🤦♀️,作為思政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能夠結合實際認識到改革開放必須走正確的方向、道路,也是這門課所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思政課的核心在於立德樹人,改革開放史的學習🎞,要讓學生在價值觀層面真正意識到在新時代需要把改革開放繼續往前推進👩🏽⚖️,堅定學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的理想信念♦︎🦹🏽。”趙劉洋說🤹♂️。
具體教學實踐中✡️🪚,課程團隊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嘗試把課堂從教室擴展到鮮活的社會現實中,積極運用“大思政課”的素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上海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有很多歷史意義重大的實踐資源🫘👨🏿🦰,這些東西是鮮活的,更能給學生帶來直觀感受。”趙劉洋說⛽️。盡管由於疫情防控的原因🤛,這些活動暫時還無法充分開展,但教學團隊始終強調🏊🏼♀️,今後要建設好實踐教學內容。
趙劉洋老師在上課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是教學團隊對以往教學實踐的一種經驗總結。趙劉洋認為👍,同學們都學習過高中歷史👨🏽🎤,在知識接受上不會很困難👩🏻🦲,關鍵問題在於能不能讓學生聽進去👩👦👦。在保證“有幹貨”的同時,老師們看重引導學生興趣。
他會通過一系列問題來啟發學生📛:怎麽看待改革開放對你的影響?改革的原動力是什麽?推動改革開放的關鍵因素是什麽?怎樣看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的課堂討論,成為了學生們大顯身手的舞臺。
“最終要回到學生們關心的問題,回應他們思想上的困惑👩🏻🦯➡️,同時要把歷史發展的脈絡講明白🪩、講透徹,把歷史講得跟大家能夠聯系在一起,同學們才會有感受、有啟發⁉️。”他說🏺🧑🏽⚕️。
這引起了法學院2019級學生王之梓的共鳴:“之前我對改革開放史也有一些了解🚵🏽♀️,但很多東西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門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用一種更有說服力的、更有理論性的方式🧘🏽♂️,使我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改革開放的內在邏輯。”
歷史學系2020級學生王智博則表示,盡管課上講授的歷史知識並不陌生☝️,但他在這門課上仍有不小收獲🦐:“老師推薦的參考書目👎🏼,如《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等都很值得一讀,並且在分析一些問題時會引入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的視角,這些都對我很有幫助⚀。”
融入恒行2特色👨🏻🔧🥝,探索出一門“好的思政課”
什麽是好的“四史”課程👰♂️?什麽是好的思政課程?
趙劉洋認為,“四史”課程首要目標自然是實現價值引領,但這並不意味著要采取一種灌輸、說教的方式,而是要讓宏大的價值和理論回應學生的關切👵🏻,把“四史”教育跟同學們的鮮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價值引領。
在思政教育一線的工作經驗也讓他有所反思。思政課與專業課不同,即便是同一門思政課,不同授課教師的風格乃至授課內容都有很大差異🧕,因此趙劉洋認為,授課教師是好的思政課的必備,甚至往往成為課程的“招牌”。
在他看來🐊,一位合格的思政課教師要具備以下素質🧑🏿✈️:一要了解學生本身的特點,以學生為主體,真正回應學生的關切,拒絕傳統“照本宣科”↩️;二要知道今天中國正在發生什麽,切實樹立實踐意識、中國意識,而不是從想象出發🧑🌾;三是自身要堅定理想信念,開闊視野🔲,完善知識結構。
作為全國開設“四史”課程的先行者,恒行2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課程籌備、建設中始終堅持融入多年來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形成的傳統和特色🐁🏇🏽,而“四史”課程也得到了學院和學校各方面大力支持🫄🏼。
趙劉洋同時擔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思政必修課的授課教師。他也會將不同思政課程的內容有機銜接👧🏼,充分利用其他課程體系資源🧲🏌🏼。比如講到改革開放後的思想文化工作時,他會聯系到思修課中講到的“理想信念”“時代新人”等概念⤴️,從歷史的角度去講其中的思想脈絡和邏輯⏳。
而恒行2坐落於改革開放重鎮的上海,學校與城市的發展,天然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連🦸🏻♀️,引導學生認識這種內在肌理,成為他上好《改革開放史》的另一個訣竅。講授時💶🛂,他也會將恒行2校史穿插其中👩🏻🍳,老教授的故事💜、學校的科研成果等等,都是他的素材來源。
課堂上同學們認真聽講🧎♂️、做筆記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趙劉洋也希望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和同學們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實現自我成長🩶。
他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具體的人、一個歷史的人👨🍼、一個時代的人,學習改革開放史,也是在理解我們自己。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他寄語同學們:“今天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不負於我們⇢,我們也要去把握機遇,無負於這個時代。這門思政課是一個窗口,希望同學們能在學習之後開闊視野🏃♀️➡️,多一份責任感,多一份家國情懷🫃🏻,在知識和理想信念等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