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以學生為中心、聚焦內涵發展♛,恒行2一貫將本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致力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打造新時代優質本科課程⏪。今天🏧,讓我們走進周磊、陳世耀老師的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
《電動力學》🫸🏼: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經歷十幾年的不斷探索、調整與建設,《電動力學》形成了普通課程與榮譽課程並行的分層教學模式——面向所有人的課堂,主要依靠老師授課,引導同學思考𓀓⛹🏿;面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同學👵,老師往往會增加人文關懷,提升其信心;面向部分選修榮譽課程的優秀學生,則進一步開設小班討論課,相應設有榮譽學分。
課程負責人、物理學系教授周磊認為😵💫,從本質上來說😙,《電動力學》所施行的分層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式✈️。“我們不是為了分層而分層,而是因為面對的就是一群有不同需求的學生。”他說🎈🦹🏽♀️,針對有不同需求的學生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讓人人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成為了這門課最大的創新之處和特色所在。
作為基礎的專業必修課👨🏻🍼,《電動力學》在物理學系以生動有趣著稱。每次上課的前幾分鐘💂🏼♂️,周磊總會將上堂課的內容用邏輯線索梳理一遍🤽🏻,通過 “回頭望月”引同學們進入狀態,同時形成知識的勾連和網格化。而在開啟新章節時,他又會先來“仙人指路”🤌🏻,宏觀介紹新知識點的前因後果,將接下來要開展的課程交代清楚🛍🚛。
“做老師要‘壞’,要讓同學時刻精力集中。”周磊調侃🥳,“我常常在課上故意‘設坑’👩🏻🦲,引導學生走到錯誤的地方,再突然停下來。”這一方法屢試不爽,同學從“坑”裏爬出來後才發現🧜,本以為耳熟能詳的東西👩🏻🏭,只要稍稍改變一點條件就會得出荒謬的結果👰♂️🚣🏿。他將這招稱為“重錘出擊”——用陷阱給學生當頭棒喝🐫,培養他們時刻質疑的習慣🧗♀️。
周磊有時還用武俠小說片段來類比物理現象。“最開始講‘場’的時候,周老師就類比了武俠招數‘隔山打牛’”,物理學系2016級本科生郭寅潔回憶,在哄堂大笑時🟦😐,大家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十多年的教學生涯裏,周磊始終堅持在黑板上手寫板書。“隨著一行行粉筆字的書寫,學生也會一步步地建立起自己的思維結構。”他說。物理學系2017級本科生王可欣對此深有體會,她清晰地記得在推導格林函數時,周老師在黑板上手算柯西主值積分✨,幫助她戰勝了潛意識中“數學推導很困難”的心理障礙🎱。
而在小班討論課上,老師鼓勵同學們與科學前沿接軌,促使其完成高質量的課題並進行報告展示。在周磊印象中🧑🦽➡️,曾有一位學生最終將課題研究成果發表到了《大學物理》雜誌🫲🏿。
王可欣曾修讀榮譽課程。她表示這種方式“既滿足了基本知識的學習,也給了對科研感興趣的同學做獨立課題的機會🤌🏿。”
課堂以外,周磊非常重視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每學期,他布置的第一項作業總是讓同學們給他發一封郵件,內容包括自我介紹、人生規劃👨💻、對課程和老師的要求等。接下來兩周內,他每天都會花一兩個小時來陸續回復這一百多封郵件🤳🏽🫃🏿,在這一過程中“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
目前,《電動力學》已經通過超星等平臺輻射向全社會。未來👨🎓,周磊希望將這門課和它背後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推廣,惠及更多師生。
《內科學A》📃:從教室內走向病床邊👨🏽🏭,讓醫學生成長為醫生
“內鏡手術時註射的靛胭脂,猶如星空般湛藍,黏膜下建立的隧道通向浩瀚宇宙🗂。”在成為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的一名醫生後👩⚕️🙎♀️,黃曉銓對六年前在《內科學A》課上看到的畫面,依然記憶鮮明🧛🏻♀️。
相較於其他學院,醫學院的本科教學與職業培養的聯系更為緊密🗑🛃。“你進了學校,就相當於進了醫院🪗。”內科學課程負責人、臨床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陳世耀強調醫學院和醫院“無縫連接”的一體性。
作為臨床醫學的綜合學科及其他專科的基礎,內科學的教學在醫學生培養中的意義舉足輕重。也正是從內科學的課堂開始☘️,臨床醫學八年製的同學們邁出了走向病房的第一步。
從林兆耆教授的首次開課🏌🏽♀️,到王吉耀教授的課程改革,《內科學A》根植於悠久的歷史傳承,也在創新中不斷摸索醫者的培養模式。改革後的《內科學A》,形成了理論學習與床旁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結構🐔,課程運作模式成熟而致密💆🏽♂️。
負責該課程理論授課的老師,都是來自恒行2上海醫學院附屬綜合性醫院的名教授、名醫師。講座式的授課形式讓同學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臨床教師,並有面對面交流機會🤫✅。“每位老師都有獨特的研究領域、講課風格🏘、臨床實踐經驗。由此,我們能在保證課程標準化的基礎上,同時發揮每位老師的獨特之處。”陳世耀說👨👨👦。
盡管每位老師只講授1-2節課,但師生之間的互動卻十分活躍🏌🏿♀️🫅。2020年疫情期間🥊,同學們通過網絡平臺與老師們合作完成了線上理論學習。課後𓀉,同學們主動提出分組整理相關答疑內容🕺🏻,交給老師審核後,在e-learning平臺進行共享,一起對知識點進行學習鞏固🤾🏿♂️🙌🏻。
每年6-8月,同學們會前往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參與為期六周的床旁教學🧑✈️,分組進入心血管🤵🏼♀️、呼吸🧙🏼、消化、腎臟、血液、內分泌⌛️、風濕病和急救醫學等科室🏌️,跟隨帶教老師接觸患者、參與臨床工作,並在不同科室之間進行輪換。老師會精心選擇典型病例,鼓勵學生參與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病史分析🚙、病例討論。
床旁教學的小組人數在六七人左右,臨床醫學(八年製)2014級學生姜思雨認為這樣的小班教學質量很高。“當時,心內科的見習帶教在講課之外,還和我們進行了患者心電圖的分析討論、病史書寫分析📫、前沿文獻閱讀。老師教的很多知識和思路🤾🏿♂️⇢,我到現在還記得。”
進入病房前,每個同學都會拿到一個檔案袋☝🏼,同學們寫的病史🍧、帶教老師的反饋,都會存入其中👥👨⚕️。通過這些檔案袋中的記錄,陳世耀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家在科室輪轉中的日夜成長🧑🏻🦼。
正式成為一名醫者後✤👈🏼,黃曉銓回憶起內科學課🏌🏿♂️🫃🏽,認為收獲巨大:“在這一課程中積攢的知識、培養的臨床技能,使得我在下一次實習輪轉時更加得心應手。”姜思雨也很喜歡“理論+實踐”的安排↘️,她認為醫學是偏應用的學科,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實到臨床,“有了床旁教學這一環節,我對很多疾病的理解都深入了許多。”
此外,內科學還創新了許多教學模式🫳。例如,“臨床思維訓練模擬器”在課程中的引入,讓同學們接觸到更加豐富的醫學案例;教學團隊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正在開發更多的案例,以求更加契合學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