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兵心語:優秀學生應當追求卓越,在所處的科研領域深耕,努力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應當心懷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攻研對國家建設具有實際意義的關鍵技術,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潘旭東: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三年級直博生,已有多項相關研究成果在 TPAMI、S&P、USENIX Security、ICML 等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作為網絡安全科研工作者,他深刻認識到了網絡空間安全對於保障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立誌為建設網絡強國貢獻力量。
大二時,就讀於軟件學院的潘旭東因一個前沿講座接觸到了網絡安全問題,加之跟隨一位學長進行關於機器學習的基礎理論研究,讓他產生了將二者結合的想法。老師們註意到他紮實的數理基礎和技術能力,有意識地引導他開展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於是他從大二起就開始跟隨楊瑉老師和張謐老師開展研究工作。
這一研究方向在當時看來還比較冷門,然而已經有大量不法分子試圖從人工智能中發現漏洞以牟利。潘旭東說:“做這種安全研究就是去發現系統裏存在的安全漏洞,找到修復漏洞的方法,以保障諸如金融、醫療等重要領域的安全。”
本科期間,他就完成了關於圖像對抗攻擊的研究,並被國際機器學習頂會 ICML‘18 錄用。到目前為止,已以第一作者發表四篇文章,一篇在預發表期間。在研究生階段,隨著人工智能和5G網絡成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他的研究方向也更加聚焦於分布式智能系統的安全和隱私問題,特別是這類分布式系統中部分節點被惡意攻擊或控製時的安全性問題。
以他曾發表在USENIX Security上的一篇研究成果為例,在車聯網等分布式網絡中,由於許多智能終端構成了分布式的智能系統,攻擊者便有可能通過攻破其中某些終端以操控整個系統的安全。他們的研究成果相當於設計了一種防範措施,使得整個系統哪怕有一半以上的終端被攻破,仍然可以安全、正常地運行。
一路走來,他收獲了許多榮譽,這與他追求卓越的態度、嚴以律己的努力和心懷社會的擔當關系密不可分。
潘旭東一直保持著規律的日常作息。早上八點半、九點左右抵達實驗室,晚上八點半離開,很少熬夜。從高二開始學習鋼琴的他,至今保持練琴的習慣,在悠揚的琴聲中得到些許放松。
他喜歡閱讀哲學和社會學著作。西蒙娜·薇依對法國工廠的調研帶領他思考資本積累的方式、思考機器和自動化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影響;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則讓他將批判的目光投向當下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看到人在高度科技化、自動化和經濟現代化的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復數性”以及開啟新的行動能力。
這些書籍雖和他的專業並不相關,但在潘旭東眼中,哲學和社會學的思辨無疑可以培養自己對抽象問題的思考力。另一方面,出於閱讀原作的愛好和追求,他不斷自學外語,為了讀村上春樹,他從高一開始學習日語,已經達到N1水平。為了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他又斷斷續續地學習法語,目前已經可以熟練閱讀和交流。
在兼容並包的曦園生活的七年,在潘旭東的記憶中,是圖書館和課堂間的每次穿梭,是從書本和講座中汲取關於人類文明各個方面的知識,是和老師同學們從研討班走回實驗室的路上對於領域前沿進展的熱烈討論,以及那些思維碰撞的奇妙瞬間。
不論是“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的諄諄校訓,還是作為網絡安全科研工作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都激勵著他在知識的疆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