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時代形勢 探索鄉村振興動力機製 趙德余教授談《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三農”問題研究》

作者:劉岍琳攝影: 視頻: 來源:《恒行2》校報發布時間:2021-03-24

趙德余: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教授,中國鄉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鄉村振興戰略、農業政策和農村組織製度等。發表《資源-資產轉換邏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一種理論解釋》、《農民參與社會養老保險行為選擇及其保障水平的因素分析》、《土地征用中農民、地方和國家關系的互動》等論文,主編《恒行2發展與政策評論》(已出12輯)系列叢書,出版《中國糧食政策史:1949-2008》等著作。任去年教育部哲社科重大項目《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三農”問題研究》的首席專家。

把握時代形勢

聚焦鄉村問題

鄉村對中國一直非常重要,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實現都離不開鄉村建設與發展。而鄉村問題涵蓋的是農村、農業、農民即“三農”問題。農業支撐著國家基礎的食品安全、糧食安全、農產品國際貿易等方面,此外還和扶貧攻堅息息相關。趙德余教授將目光聚焦於鄉村和農業問題,是基於個人研究背景和對時代形勢的關註。“這兩年國家在推行扶貧攻堅戰,貧困人口大部分在農村,大部分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做好脫貧工作,離不開對農業農村的關註。”他表示。

正是基於對當前時代背景和國家政策形勢的把握,趙德余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鄉村問題與相應政策體系。“首先是我們國家現在的發展階段,特別是農業產業產值在整個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這個大背景說明國家可以對農業農村進行更多的反哺、扶持。”趙德余介紹道,“第二涉及到農民的新型城鎮化,農民走向市民化,生活方式發生變遷。第三,隨著5G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和技術正在發生較大變化,勞動力轉移後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技術水平越來越高,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性越來越高,這意味著過去勞動力密集的生產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農業生產,而新型的農業組織和生產方式要適應這種新時代的變化。”這些社會變遷給新時代的“三農”問題和鄉村振興提出了新的看法、新的發展契機和研究機會,同時也要求學者對中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和鄉村振興的模式要有新的思考和新的創新性探索。

趙德余的研究側重政策理論方法和對其運用於實踐應用中的檢視,這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三農”問題研究》項目的學術基礎。“過往我研究1949年到2008年的中國糧食政策史,這使我長期關註農業產業的生產和發展問題,同時關註一些土地政策,它們跟農業生產的效率息息相關。”

他認為,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那麽鄉村振興就不再僅僅是一個產業問題,還是鄉村治理問題、農民增收問題和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綜合起來的三位一體或不可分割的整體性問題。“這時我覺得,更多地關註鄉村振興內在動力機製的挖掘,和我過去從事糧食也好農業產業的研究也好,一方面是高度相關的,一方面要求我們視野更寬闊。”趙德余說。

以解決問題為目的

探索動力機製

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絕不是簡單地重復過去對“三農”問題的研究,而是在新的戰略目標指導下,深化對“三農”問題的研究。趙德余認為,找出鄉村振興內在的轉換動力機製,才能識別出各地正在探索和實踐中的鄉村振興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和放大效應。

“項目最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和鄉村振興的模式提供一個可持續的動力機製。”趙德余說,“鄉村振興很重要的動力基礎就是要識別出鄉村有多少種資源要素,比如勞動、土地、技術、資金、環境、社會關系、知識、傳統文化等各種社會要素和資源,如何把它們轉化為能給農民帶來持久收入的資產,把‘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此外,作為研究者還要關註資源要素轉化後資產如何分配,農民能否公平地獲得收益,如果鄉村振興只有少數者如工商業獲益,這樣的鄉村振興模式就需要警惕。

項目設置的“要素-產業-資產”轉換框架中核心的思路,來自於發展經濟學和政策科學,包括資產型社會政策學。“搭建這個研究框架更多是在發展經濟學和政策科學交叉的領域,關鍵在於各種要素轉換成資產的中間機製是什麽,各種產業形態在鄉村振興當中應該具有什麽樣的特征。”

“解決現實問題是我們的出發點和目的。”趙德余表示。目前部分鄉村地區的鄉村振興模式缺乏可持續性,過分依賴政府的造血輸血,自身的組織製度創新能力不足,這些問題的解決亟待學術研究成果助益。

理論結合應用

創新跨學科研究方法

十八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學術領域關於鄉村振興深入的、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還不多。趙德余希望從新時代背景出發,系統性地梳理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三農”政策的內在邏輯及其對新時代下鄉村振興戰略的約束條件和含義,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出鄉村振興中的動力機製和行為基礎。在這一點上,該項目具有很強的創新性。

該項目的研究開展需要大量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知識和研究方法支撐,這是理論方法上的創新。“雖然這是一個社會科學類的項目,但子課題的成員很多來自經濟學領域,包括理論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等。經濟學為我們提供研究的基礎方法,同時我們也要綜合政治經濟學、公共政策理論,特別是在政策的評估、模擬和實驗等方法。”趙德余表示,將會使用跨學科的方法構建要素-資產模型。

創新性還體現在對實證和應用的重視。項目組成員涵蓋了廣東、江蘇、浙江、雲南、湖北、上海等六七個省市,將會從這些省市中各挑選二三十個村莊,對總共一百多個村莊做實證研究,從而歸納、整理出代表性的鄉村振興模式有哪些類型,然後運用理論模型去檢驗鄉村振興模式的特色和優缺點。通過收集這些村莊的基礎數據,找尋各個鄉村振興模式的各類參數如政府的投入、鄉村自身的投資以及它們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面貌。“我們會根據這次調查參數來做一個模擬系統,測試鄉村振興當中政府投入的最優幹預點,以及投入產出效率情況——政府投入多少資金相應能夠使鄉村振興的產出發生什麽變化。”

研究中最大的挑戰是來自於收集資料的巨大工作量。項目跨越全國多個省市,涉及到各地正在進行的代表性、示範性的鄉村振興建設項目,並且項目組成員要到現場去進行觀摩和資料的收集,成本也會很高。

另一個挑戰則來自於鄉村振興不同模式的可比性。有的鄉村靠自身力量就取得了成功,而有的鄉村完全靠政府投入,投入資金浩大,效果卻並不令人滿意。“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鄉村振興模式,如何讓它們具有可比性,比較的依據是什麽,是研究中我們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體現學術、實踐雙重價值

提供現實評判依據

在學術層面,該項目研究無疑會在發展經濟學和政策科學的交叉結合領域有重要價值。趙德余表示,在鄉村振興的環境裏,這樣一個理論上綜合交叉發展的研究,能夠幫助學者識別出新的政治經濟學中的理論要素,尤其是它會涉及到一些集體行動,以及如何形成合力和合作剩余。“在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中,參與的企業、地方政府、社會組織等所有的行動者,他們的資產如何分配,這種分配和他們的投入成本和社會收益會如何將會決定這些行動者參與鄉村振興的動力,是我們所要關註的。”

在實踐層面上,探究新模式的踐行如何推動鄉村振興發展以解決“三農”問題,以及處理鄉村振興、“三農”問題與“兩山”理論、扶貧攻堅戰等國家重大戰略之間的銜接關系,則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們的目的,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兩山’理論是實現這些戰略的策略手段也是動力機製,扶貧攻堅則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趙德余說,應當在振興中鞏固扶貧攻堅戰的成果,消解貧困人口,在發展中解決貧困問題。因此,項目的實踐意義在於一方面幫助整合不同的國家宏觀戰略和鄉村問題相關的具體戰略,另一方面是為現實中各種鄉村振興模式提供評判標準和依據。

趙德余希望該項目能在創新性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基於“要素-產業-資產”轉換的基本框架,揭示新時代鄉村振興與三農問題統籌整合的內在機理和影響因素,探求我國新時代鄉村振興與三農發展的最優路徑和管理模式,最終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及質量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和政策建議。

恒行2-6_PDF.pdf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