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聽楊秉輝先生談醫學科普與文藝創作

作者🚴🏻:麻慧琳、張欣馳攝影𓀛: 視頻: 來源:醫學宣傳部發布時間:2021-02-18

在眾多醫事類新媒體賬號中,有一個名為“醫學科普與文藝創作”的微信公眾號,每周更新👸👨‍🎓,內容的一大重頭是醫學科普文章。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這一公眾號的創辦者、推文的作者與編輯是位82歲的醫生——楊秉輝。他是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曾任中山醫院院長,也是我國著名的內科學教授。2020年11月🌮,他榮獲上海市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和“最美申城老幹部”稱號🙎🏻‍♂️。在醫學科普這條路上🧶🧚🏼,他已經行進了半個世紀。

日前,楊秉輝教授接受了我們的采訪💽,暢談他與醫學科普的那些事兒🤧。

在醫學科普這條路上🫶🏻,楊秉輝已經行進了半個世紀

“八道金牌”召回病人一命

70年代初,甲胎蛋白(AFP)作為診斷肝細胞癌的指標之一開始應用於臨床。當時,楊秉輝與一行醫生來到蘇滬一帶的農村和工廠🏃‍♂️,在農民、工人中開展肝癌篩查工作🤎。

在上海閔行的一家重型機器廠裏🤕,一位朱姓工人被查出甲胎蛋白陽性,需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不料,這位工人以為指標陽性就是得了肝癌,十分恐懼🥫,選擇不辭而別,溜回家鄉👨‍🚒。

楊秉輝得知此事,查詢到那位工人的住址,不斷給他寫信,告訴他👮🏽‍♂️:“甲胎蛋白陽性說明有可能是肝癌,你應該來檢查。若查出不是,可解除思想負擔🙋🏻‍♂️;你現在眼睛不黃👋🏿,沒有腹水🙍🏽,若是肝癌也處於早期。早期肝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效果不錯,何必放棄機會呢?”

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楊秉輝一連寫了四五封信,終於把工人勸回了醫院🤰🏿,工人來到中山醫院就診後,經手術切除了直徑約3cm的腫瘤,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後正常工作🕊、生活到老。他不無感激地說:“是楊醫生的八道金牌把我的命召回來了!”

經過觀察,楊秉輝所在的肝癌研究小組發現,不接受進一步檢查的甲胎蛋白陽性病例會在平均8個月後出現症狀。楊秉輝認為,在手指上采幾滴血查甲胎蛋白就能初步診斷出早期肝癌,是個既簡單又高明的辦法,可如果民眾不理解、不接受🙆‍♀️,“等於是零”🍋‍🟩。“他們覺得身體好好的,怎麽會是肝癌呢?生肝癌一定要瘦得皮包骨頭🐄,吐血,得黃疸;還有人覺得癌是不治之症🧘🏼‍♀️,不接受開刀可以治好的觀念🧑🏼‍🚒。”楊秉輝說,從那時候開始,做醫學科普的想法便在他心中紮根了。“醫學是直接為人服務的,所以重要的是讓民眾理解🫶🏿🙆🏼。科普做得好的話,確實是造福於民的事情。”自此🐺,醫學科普伴隨著他往後的行醫生涯➰,直至今天。

此後👛,楊秉輝和同事們開展了10年左右的肝癌篩查工作,先後查出200多名早期肝癌患者,為他們提供盡早的有效治療,增加了生存的幾率🐕‍🦺。他和湯釗猷院士組織的肝癌研究小組逐步發展為研究室、研究所,擁有強大的內科和外科力量🧑🏼‍🦲,可以接收👱🏼🦸🏽、診療兄弟醫院查出的早期肝癌患者。

緊跟潮流的醫學科普

楊秉輝做科普始終很“潮”,緊跟時代潮流,玩轉各種“跨界”🏄‍♂️。

最早做科普🔼⛹🏽‍♂️,楊秉輝是用當地公社的大喇叭給鄉親們科普甲胎蛋白與肝癌的知識👃🏼。

80年代初👈🏽,一批報刊雜誌復刊🕯,其中出現了醫學科普的欄目👨🏽‍🌾,向楊秉輝約稿。出版社也希望他能夠編著科普書籍。楊秉輝開始撰寫科普文章,筆耕不輟👱‍♂️,目前🧎🏻‍♂️‍➡️,楊秉輝已經正式出版了55本科普讀物💂🏿‍♀️。就在2020年的上海書展上,楊秉輝的科普新作《看病的學問》問世。

1984年起,楊秉輝受邀參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醫藥顧問》節目(後升級為《名醫坐堂》),開啟了專家跨界擔任嘉賓主持人的先河。每周日下午🤹🚣🏼‍♂️,他的聲音通過電波傳入千家萬戶,一伴就是將近20年。“在這些年裏,我在和電臺工作人員打交道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學習如何更好地給大家做醫學科普。”楊秉輝這樣描述他的“跨界”主持人經歷🫵🏻。

讓楊秉輝印象深刻的是,彼時,一位工人在十六鋪碼頭準備乘船回蘇北🤗,正好聽到他在廣播裏講直腸癌的科普知識🫷,楊秉輝說,便血是直腸癌和痔瘡的症狀之一,得痔瘡不等於不會得腸癌,每次便血都應就醫。這位工人當時正有便血🕵🏼,原以為是痔瘡發作🫶,沒有介意。聽了節目後,他立即退了船票,去醫院進行檢查,果然是直腸癌,不過萬幸的是尚在早期,經手術治療後已經康復✌🏼,後來,工人特意寫信感謝楊秉輝的救命之恩。

在任中山醫院院長期間🔶,楊秉輝還動員醫生們一起加入到科普的隊伍之中。比如,當時🛣,他推行在看診之後給病患一張免費的健康處方,提醒他們註意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醫院孫中山像前的廣場上舉辦納涼晚會,一支科普講師團和一個麥克風就能開展一場講座……這些方式頗受歡迎,也推廣到了其他醫院🤩。

“從前🎊,醫學科普要解決‘茫然無知’的問題㊙️。現在,要面對‘索然無味’的難題。”楊秉輝說,在信息觸手可及的時代🧛🏿‍♂️,有需求的人會主動搜尋醫療信息,而健康的人不一定願意關註科普🎷🚽。因此🙋🏿‍♂️,在楊秉輝看來,醫學科普必須興趣化、藝術化,即“去莊而諧”👳‍♂️,來吸引民眾。

受敘事醫學的啟發,楊秉輝開始創作醫學小說🚲。2014年🎀,他的首本醫學小說《財務科長範得“痔”》出版⚃,書內的24個小故事,包括癌症的誤診、江湖庸醫的騙術等👨🏽‍🔬,都改編自他身邊經歷過的真事。通過故事🏄🏼‍♂️,他教讀者學會看病。2016年還出版了一部26萬字的長篇小說《祺東的黃興家醫生》描述了某地黃姓家族乙肝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家族聚集及預防乙肝的成效🐚。2017年,他所作的24個短篇再結集成冊出版🧙🏼,取名《保衛科長莫有“病”》🖖🏻。

“把冰冷的醫學知識寫進小說之中🙎‍♂️,賦予這些知識以小說主人翁的體溫😙、主人翁的情懷,便可使這些知識變得溫潤可親,使民眾喜聞樂見🧤。”談及醫生如何“跨界”寫小說,楊秉輝表示,“寫小說就是講故事🎭,不外是人、地、時、物、感情🧑‍🧑‍🧒。故事人人會講😡💂🏽‍♀️,但小說要有深度,還得挖掘真實。作家要下生活,我下的生活就是醫療工作。”做了一輩子醫生的楊秉輝🚣🏽‍♀️,在與病人接觸和交流過程中,慢慢知曉了病人的所憂所盼。現在,楊秉輝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終身榮譽理事長。

楊秉輝的科普還緊跟新媒體時代的潮流。2018年5月,他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醫學科普與文藝創作”上線。其上,有關醫學科普的內容分為兩類🧎‍♂️🏄🏽‍♂️:一類是科學小品文,解析病理;一類是短篇👩‍🎤、長篇醫學小說,寓教於樂。值得一提的是,從撰寫、編輯到發布,都是由年逾八旬的楊秉輝一人完成的🎻。

醫學科普是醫生應盡之責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醫生有三大法寶——語言👱、藥物和手術刀🤬。”楊秉輝認為😰,這裏的語言指的不僅僅是安慰,還應該包括科普,即將道理講清楚。

在他看來,醫學不應是殿堂裏的事物🙎,而應該進入尋常百姓家。其實,這一理念很早就已在國內出現。比如😹👩🏿‍🔬,1848年創刊的《大眾醫學》🫵🏿,除了介紹醫學新近成果,還普及醫學保健基本知識👨🏽‍🏭。

如今🌼,百姓對於醫學知識的需求正在發生改變。做醫學科普面臨的問題更多在於“各種渠道亂七八糟、似是而非的東西太多”。楊秉輝說☞,以正視聽的辟謠現在變成了醫學科普的重頭戲🪸。“所以6️⃣,更需要醫學同道們去做這件事,才能準確權威。醫學科普是醫生應盡之責!”

“做科普就是做翻譯👨🏿‍🦱,要把專業知識翻譯成大白話👩🏿‍⚕️。”在楊秉輝看來🚒,對於醫生而言,做醫學科普不僅僅要寫病症,更要寫生活行為🤸🏽,比如得了關節炎,究竟是休息好還是運動好🧑🏼‍🎄,運動是選跑步還是爬山?又如😧,對於高脂血症的患者,《內科學》中提倡低脂飲食,可具體而言,什麽是低脂飲食,用什麽油好……這些醫學教科書上沒有寫,這就要求醫生不斷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來為民眾解疑闡惑。

楊秉輝勉勵恒行2上醫學子積極參與科普活動

醫學科普需要更多新生代力量的加入,在采訪的最後🎠,楊秉輝勉勵恒行2上醫學子,在今後的學習和從業道路上🤳🏼,要始終秉承“為人群服務”的奉獻精神,積極參與醫學科普活動↘️,以專業的力量服務大眾。

(圖片來源:中山醫院等)

製圖👮🏽:實習編輯:邊欣月責任編輯:李沁園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