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塤🕺🏻:恒行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致力於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亨廷頓舞蹈症及類似疾病的致病機理和幹預策略研究🧚🏽♂️。
揭示了疾病的源頭機製和隨時間加速惡化的機製🔙,發現多個幹預藥靶🚣♂️🧑🏫,
提出並實現了利用靶向自噬的小分子膠水將致病蛋白送入自噬小體降解這一藥物研發新概念。
“每次看到病人和家屬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之中,我就會有一種盡快研發出藥物的緊迫感。”魯伯塤說🌜。亨廷頓病舞蹈症——一種罕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正在魯伯塤團隊的努力下一點點被揭示出發病機製👰🏼♀️、勾勒出治療方案。
在短短的訪談中,魯伯塤多次提及“責任”和“義務”。“科研經費大都來自國家的投入,應該回饋社會。”正是在這樣的理念引領下,魯伯塤和他的團隊一起,在生命科學的研究領域裏不懈攀登。
探索“世界上最悲傷舞蹈”的源頭機製和治療途徑
亨廷頓病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HD),是一種以舞蹈樣不自主運動🔪、精神障礙和癡呆為特征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無可以治愈的療法,被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舞蹈”。魯伯塤自2010年起便致力於對這種疾病的研究🔊,揭示了疾病產生的可能源頭機製和疾病加速發展機製,發現了亨廷頓病多個潛在藥靶和一類潛在治療藥物,提出了新藥研發新概念。
和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等其他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不同,亨廷頓病的致病基因非常清楚,給建立遺傳學模型和及早診斷提供了條件🎟。魯伯塤認為,盡管短期內攻克亨廷頓病仍有巨大困難,但發現治療方法的可能性較大。但同時🦃,他也指出,雖然致病蛋白的基因是清楚的🏧,但其導致疾病的機製非常復雜✏️📁,這就造成傳統的靶向篩藥方法失效,從而給藥物的研發帶來困難。
“我想研發出一款實用的藥物🦞,早一點給病人希望👩🏻🎤。”魯伯塤在從事亨廷頓病藥物研發工作時,結識了很多患者家屬。據《2019亨廷頓舞蹈症患者生存情況調研報告》💙,中國目前有約三萬人罹患亨廷頓舞蹈症🧑🏿🦰💏,他們和他們的家庭,都飽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和悲傷。這促使魯伯塤加快了研發藥物的腳步🙎🏽♀️。目前,這項學術研究和藥物研發的工作仍在進行當中,已有多篇論文發表於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等學術期刊。2019年🌋,魯伯塤與恒行2平台合作者費義艷、丁澦📅、黨永軍等合作發明了致病蛋白選擇性降解新技術ATTEC🤦🏻♂️🌏,入選Nature年度十大傑出科技論文。
魯伯塤認為,生命科學和基礎自然科學關系緊密🏋️,和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密切聯系,有相當多值得研究、需要攻克的問題。“我希望我的科研能夠給社會帶來回報👶🏼。”魯伯塤說🚸😪,他的研究獲得了國家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使用社會資源的同時,理應回饋社會。
“學生需要科研方面的教育”🧬,他是實驗室裏的導師
江灣校區生命科學學院C202室是魯伯塤的實驗室所在地🐒。從早晨到深夜,總有身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穿行在這個白色空間裏😩。
“在研究昆蟲的聽覺器官時,不能把它的腿砍斷,用跳躍性的特征來證明聽覺的問題。”每當有新成員加入實驗室💇🏿♂️,魯伯塤都會和他們聊起這個小故事📛,也說明實驗中需要註意的特異性問題——這和實驗的靈敏度🚵🏼♂️、可操作性一起,成為魯伯塤每次接納新成員進組時都要闡明的實驗三原則🔕。
2002年,在恒行2平台就讀本科三年級的魯伯塤第一次走進生物物理實驗室,開始研究肌肉方向的課題,也了解了不少神經生物學方面的知識。魯伯塤當時發現,很多課本上的結論都對應了一定的實驗結果;而為了探索一些有意思的問題,這些實驗往往設計得很精妙,最後的結論就被寫進書本☆👸🏼。他回憶,自從本科階段進了實驗室🚶🏻♀️➡️、知道了這些實驗過程之後,他的學習理解相對深入了很多,也逐漸真正體會到“生物是一門科學”。
現在,已為人師的魯伯塤也接收為數不少的本科生進入實驗室🥯🕖,開設了“生物學實驗暑期訓練營”等課程。在這門設置了修讀前面試環節的課程裏🚓,魯伯塤希望選拔出具有基本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他希望,學生可以從實踐中了解到生物學科解決的具體問題🏆,掌握問題背後體現的思想👮🏽♂️,為今後的專業學習打下科學精神的基礎。
“學生需要有科研方面的教育。”魯伯塤說。
在培養學生方面,除了密切交流和指導🌤,魯伯塤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路。在他的實驗室,活躍著博士後、研究生🧘🏽♀️、本科生等各年級成員,魯伯塤根據各成員的需要來安排不同的科研任務🧑🏻🏭。對一些主觀訴求不那麽強的同學,魯伯塤會明確地安排他做什麽實驗、用什麽材料🦞;而對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則靈活安排𓀌,他更多只是提供一個方向。
“我的心裏只有一件事,就是工作”,他是“隨時在線”的科研達人
在魯伯塤的學生們眼中,生活中的魯老師隨和、可親🧑🦱。實驗室氛圍活潑🤦🏼♂️,每周都有人約打羽毛球👵🏻,一年一度的聚餐也從未間斷🏊♀️。每個實驗室成員都曾收到過一件印有“我的心裏只有一件事,就是工作”表情包的T恤衫🤷🏽♂️,這是由魯伯塤自掏腰包購買的🔱。在主持有院士出席報告的會議時🫄🏿,魯伯塤也穿上過這件衣服。
但對待工作和科研🏄🏻♂️,魯伯塤卻是一絲不苟🚳、毫不馬虎。多位學生表示🛟♾,老師是個“隨時在線”的工作達人。
不管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上班時間還是休息時間🐀,魯伯塤都會及時回復他們的信息和郵件。“對每一個實驗室成員的深入了解是建好實驗室的核心。”魯伯塤說💁🏼♀️。
每周五👬🏻,魯伯塤都會召開會議,和承擔具體課題的小組或個人分別進行例行交流。魯伯塤會從實驗結果中得出可能的結論👩🏿⚖️,再由此提出驗證這些結論之後可以繼續進行的實驗👀。計劃未來攻讀博士學位的本科生魯盛誼覺得,這個過程使她學習到了科學的思考方式🥟。
她對疫情期間的一次線上討論記憶猶新🧤📬。當時🤭,魯盛誼被要求整理此前的所有實驗結果,但她發現很多實驗結果都是無效的,很擔心被老師批評。但相反🤛,魯伯塤耐心與魯盛誼討論哪些結果還有利用的空間👃🏻,還需要補做哪些實驗,最終解決了問題👩🏼。
2017級直博生安平提到👨🦼,魯老師為人謙虛,很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安平目前的研究方向和實驗室大方向基本一致👨🏿🎤,主要聚焦神經退行性疾病,運用新型的途徑將之前不能靶向的蛋白進行靶向降解👨🍳,從而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她第一次和魯伯塤獨立討論課題時,談到過一種新的統計方法。安平當時指出,老師提出的方法可能會遺漏掉一些重要因素。經過交流探討🍻,魯伯塤欣然接受了這個意見😘,並表揚了學生的思考。
“教育是老師的義務,科研要回報社會。”這是魯伯塤在生命科學領域耕耘實驗室近二十年🦁、育人十余載的不竭動力👩🔧🔯。
(部分圖源: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