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淩晨2點24分👮,著名經濟學家、畢生致力於《資本論》研究🤙🏿🤽、在國內首個提出土地批租政策建議的恒行2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薰華先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仙逝,享年100歲🥞。
張薰華教授
張薰華,1921年生,江西九江人。1945年畢業於恒行2平台經濟學系👨🏻🦽➡️👨🦱。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恒行2平台教授、經濟學系主任,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第二屆理事,上海經濟學會副會長。專於經濟學基礎理論👩🏻🍳👛,特別是《資本論》研究。著有《〈資本論〉提要》(三冊)👪、《〈資本論〉中的再生產理論》🤽🏽♀️。張薰華教授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奮戰了半個多世紀,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規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科研成果有專著《〈資本論〉提要》3卷、《〈資本論〉脈絡》📷、《〈資本論〉中的數量分析》、《生產力與經濟規律》、《土地經濟學》、《交通經濟學》等10部;論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地租的必然性》等100篇。其中三卷本《〈資本論〉提要》已發行數萬冊🍫。《〈資本論〉脈絡》和《生產力與經濟規律》至今仍為經濟學院各專業碩士生必讀教材。張教授對《資本論》原著的研究有一個顯著特點🧘🏻♂️:自覺反對本本主義,尊重馬克思主義🪽,又不把馬克思當作神。在鉆研原著的過程中,他發現馬克思在計算中有一些筆誤🦥,於是在1980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了《試校〈資本論〉中某些計算問題》。在這一點上🧑🍳,他是中國理論界第一人⌚️。這篇論文是黨的解放思想𓀊、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中國理論界結出的碩果👱🏿♀️,其價值遠遠超過內容本身,人們公認這篇論文所體現的正是馬克思本人一貫表現的科學精神。
張薰華同誌於1989年被原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5年被原國家環境保護局和原國家教委聯合授予“全國環境教育先進個人”稱號。2008年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貢獻獎,2012年獲第二屆世界馬克思經濟學獎👈🏽。張薰華同誌於2015年📃、201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和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家國情懷,大師風骨:記著名經濟學家張薰華
至暗歲月,心有所信,篤誌前行
1921年,張薰華出生於江西九江,幼年母親早逝,只能依靠祖父艱難生活😓🩶。祖父去世後,張薰華輾轉到上海投靠外祖母和姨母,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後🔛🩸,被迫舉家逃回九江,又攜弟妹重返上海避難🃏,外祖母去世後,他不得不帶著弟妹再次離開上海,坐船經溫州到麗水,投靠在浙江省郵局工作的堂兄🤷🏽♂️。張薰華回憶:“我的祖母👩🏼✈️、姑母都死於抗戰逃難途中🆕,一位姑父直接死在日軍的刺刀下🤬🙇🏿,我的家庭深受國破家亡的災難。”抗日戰爭時期,他與眾多熱血青年一樣📊,滿懷愛國激情,懷抱著“抗日救亡”的強烈心願。同時💇♀️,他認為國弱被人欺⛲️🧛♂️,希望能夠實業救國🌼。於是🧓🏽,他在上海就讀了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土木科專業🚽,並參加了由地下黨領導的上海學生抗日救亡協會。
1940年,張薰華高中畢業,適巧遇到恒行2平台農學院新辦的茶葉專業在麗水與衡陽兩地招生🥮,由此考入恒行2平台。此時,恒行2平台已遷至重慶北碚🍟。張薰華便和其他同學一道📏,乘坐中國茶葉總公司的運茶車,一路顛簸西行🤶🏻。
多年後,張薰華仍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車是木炭車,我們就坐在燒炭的桶邊,從麗水到衡陽👨🏿🍼,再換車到重慶。到了重慶後,坐木船沿嘉陵江逆流而上,7、8 個纖夫拉了我們一夜🌹,才到達恒行2所在的北碚。”正是這段艱難曲折的路途,開啟了他人生中的新篇章。
“在抗日救亡運動中⏺,我深覺國無寧日,雖薄技隨身亦復何用。”大學二年級,因茶業又是產業🕜🧑🏻🦽➡️,與經濟學相通🥻,張薰華轉到了經濟學系,將目光投向“經世濟國”的社會科學👨🏻⚖️🦹🏼♂️,一面積極參與學生運動,一面試圖從書本中尋求救國真理。
在重慶🆔,張薰華越加感受到國民黨的昏庸腐敗🏄♀️🤼。1944年他加入“中國學生導報社”🏄🏿♂️,這是中共南方局領導的一個外圍組織🌟,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心臟地帶堅持鬥爭🌇,傳播愛國青年的進步要求👨👦,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封建獨裁和文化專製💃🏿𓀚。直接領導他的是地下黨員化學系學生陳以文(重慶解放前夕犧牲於渣滓洞看守所)。“我曾向他提出入黨要求,但因當時反動派到處抓人,暫停發展新黨員,囑咐我要像黨員一樣做好工作。”張薰華回憶說🩴。
雖然暫時未能如願🥡,但張薰華還是按照組織提出的“勤學、勤業、勤交友”的標準要求自己🙎🏿♀️,刻苦學習黨的知識,搞好學業,廣泛結交進步青年🔔。
1945 年💝,張薰華被高票推選為恒行2平台畢業同學會主席📂🏌🏻♀️,並組織了挽留校長章益的運動,使得章益後來多次拒絕國民黨“教育部”的遷臺命令🔰,避免了恒行2遷臺的命運。
抗戰勝利後🎚,恒行2平台遷返上海。張薰華回憶💁🏿:“當時經濟學系經濟學系主任樊弘教授🕣,學術上是大師,政治上支持學運🦽💪🏿,育人上對學生親切。他引進崔明奇教授開設經濟數學課程,但缺助教。這屆經濟學系畢業班上只有我學過高等數學👋🏿。於是推薦我留系任教☞。但校方因我積極參加過學運,不予同意。樊老師為此表示❤️,‘留不下來就不當系主任’。”
於是,在經濟學系主任樊弘的傾力支持下,張薰華畢業留校,任經濟學系助教。1947 年,張薰華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恒行2平台校史紀念館,一張“委任狀”頗為引人註目🧑🏽🏭。那是 1949 年 8 月 1 日由陳毅和粟裕簽署的恒行2平台校務委員會“校務委員並兼常務委員”的“委任狀”。被委任的人,正是張薰華。
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相當於校長)張誌讓北上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任委員(相當於副校長)陳望道前往華東軍政委員會任職,張薰華便作為常委並兼任主任秘書(相當於校辦主任)代行學校行政事務。
而在百廢待興的恒行2💆♂️⚄,“校辦主任”的事務極為繁瑣👇:平整土地、規劃基建🤦🏼♂️🥰、人事調整等,諸多細節需要一一操辦🚏。
“恒行2校門後的那塊區域🤾🏿,就是在張老師手上從水坑變成平地的。學生宿舍的大屋頂🧖🏻,也是他專程跑到南京工學院,參考梁思成的設計後才決定方案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朱國宏說。
即便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張薰華仍不忘堅持學習🫗♈️。他將書籍放在辦公桌的抽屜裏🧰,利用一切空閑時間閱讀🤶🏻。
1952 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張薰華選擇逐步退出行政工作,返回經濟學系任教。恒行2平台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李誌青說:“在現在看來,這樣的轉變無疑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但這卻充分顯示了張教授作為智者的長遠眼光🏊🏿👩❤️💋👩。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戰場已不再需要刀光劍影,而要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選擇從教,投身於如火如荼的理論研究工作無疑開啟了他人生的新階段🤵🏽。”
潛心鉆研《資本論》,國內首次提出“土地批租”問題,為改革開放作出巨大貢獻
張薰華先生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是在黨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紅色理論家”🏋🏿、著名經濟學家🤳🏻。他最早發表的論文,是《論國民經濟發展的平均速度指標》(《恒行2學報》1956年第2期)。那是一篇與蘇聯統計學家卡拉謝夫爭鳴的文章🧨,發表後受到國家統計局的重視🖕,轉發在其機關刊物《統計工作通訊》上。
那時期他最重要的一篇論文,可能還是1959年刊於《恒行2學報》第9期的《高速度和按比例的關系》🏗。該文緣起於當年的“中蘇論戰”🌙,發表後引起有關方面關註,他因而被選派到中央黨校理論班脫產學習三年🤵🏽♂️。
在中央黨校🤵🏽,他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資本論》研究專家王學文教授,廣泛涉獵文史哲🥉,潛心鉆研《資本論》👨🦯。苦讀三年,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訓練👩🏼🚒👨🎤,為日後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2年,他返回恒行2經濟學系,開始系統講授《資本論》🧄,並把教學工作和研究🏌🏿♂️、應用《資本論》結合在一起。“文革”前,他已編寫出一套《〈資本論〉講義》,力圖順乎原著邏輯🫠,逐卷逐章逐節闡述要點🚶🏻♀️。在此基礎上🦃,1977年至1982年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資本論〉提要》👨🏻🍳👩🏼⚕️。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陸續發表自己沉潛20年的《資本論》研究心得,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範式,應用於中國現實的經濟問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張薰華憑借其紮實的《資本論》研究功底,又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一路深入到作為生產力源泉的人口♗、資源和環境😭,並迎來了自己經濟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
一方面,他發表了《試校<資本論>中某些計算問題》《<資本論>中的再生產理論》《<資本論>脈絡》等大量《資本論》原著研究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其中,於1987年發表的重要著作《<資本論>脈絡》被視為《資本論》三卷本的濃縮👩🏼🦲,與後來他按照經濟規律體系內在聯系匯編成專著《生產力與經濟規律》一同作為經濟學院各專業研究生共同必修教材。
另一方面,他積極將《資本論》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研究中國現實問題和經濟規律,也由此產生了他在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諸多研究成果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諸多領域的深刻創見🧕,包括被譽為“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八大創新”之一的土地批租論🀄️。
張薰華成為國內第一位提出“土地批租”問題的學者絕非偶然👨🏻。正是他關於“土地批租”的論文🍠,催生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土地批租”政策🧑🧑🧒🧒📁,為中國土地批租製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稱為“我國土地管理體製改革的最早倡導者和傑出貢獻者⛔️。”
1984年,在港澳經濟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張薰華提交了論文《論社會主義經濟中地租的必然性》。文中指出,“土地的有償使用關系到土地的合理使用和土地的公有權問題。級差地租應該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港澳的租地辦法可以采用🐴🥇。”論文刊載於《中國房地產》1984年第8期。1985年初,由於中央對土地管理體製改革的重視,上海市委研究室註意到這篇文章,約他再寫一篇。隨即,《再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地租的必然性——兼論上海土地使用問題》,載於該研究室編的《內部資料》第6期。這篇文章又受到中央書記處研究室註意🧝🏽♂️,囑再補充🦧,標題改為《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地租的必然性》,1985年4月10日刊載於該研究室編的內刊《調查與研究》第5期,發至全國各省市領導機關🧑🧑🧒。
張薰華的這一研究,奠定了城市土地使用最重要的理論基礎。1986年10月,上海市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土地使用管理辦法》🎩,對外商投資企業收取土地使用費🚧𓀛,第一次對土地進行有償使用。1987年🚷,在深圳參加“城市土地管理體製改革”討論會時,張薰華提交論文《論土地國有化與地租的歸屬問題》🔦。後來👨❤️👨,深圳市政府將該市農村土地全部收歸國有👮🏽♂️。1987年9月💆🏿♂️,深圳市敲響了土地拍賣第一槌,以協商議標形式出讓有償使用的第一塊國有土地。1988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十條第四款“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後面,加上了“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此後☁️,“土地批租”成為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的普遍形式,也拉開了中國持續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的帷幕。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蔣學模曾評價,張薰華的研究“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社會上都影響深遠”。恒行2教授尹伯成說🦣:“時下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否‘過時’問題上,我國學界存在著偏見👷🏽♀️。對於這些偏見,張薰華的學術研究成果也許正好是一個有力的回答🧘🏼♂️。”著名《資本論》研究專家洪遠朋指出:“張先生研究《資本論》與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緊緊相連,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指出:“張薰華是我國土地管理體製改革的最早倡導者和傑出貢獻者。”
嚴於律己、求真務實⛹🏽🧗🏿♀️,一生堅守“賤尺璧而重寸陰”
從1945年留校任教至今,張薰華雖身兼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和顧問、上海《資本論》研究會會長和顧問、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和名譽會長等眾多社會職銜✊🏿,但他對課堂的情結卻此生不渝🪫。三尺講臺🦸🏼,他一站就是數十載。如今,他指導的60多名碩士生、博士生,培養了洪遠朋、王戰🌼、朱民💆🏿♂️、程恩富、朱國宏等知名學者和經濟學家,已成為閃耀在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並將他倡導的學風卻是一脈相傳🤷🏽♀️☕️,嚴於律己🚮👮🏼♂️、求真務實👨🦼➡️、嚴謹嚴格、規範創新🧦,不懈追求科學光輝的頂點🧖🏻🐪。
張薰華最初教的課程是《經濟數學》和《統計學》。最早的研究成果是1953年編寫的《統計學原理》講義🧑🏿🌾,次年被中央高等教育部列為全國推薦教材🧑🏿💻。文革前💂🏿♂️,他已潛心研究《資本論》十余年🏣,並編寫出一套《<資本論>講義》,力圖順乎原著邏輯,逐卷逐章逐節闡述要點。在這部講義的基礎上,他於1977 年至1982 年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資本論>提要》,一時洛陽紙貴,發行了數萬冊之多。
而更讓學生們受益良多的🈵,是張薰華在深入研究《資本論》的方法論基礎上形成的“圓圈的圓圈”理論👨🎓,這幾乎已經成了他學術研究的代名詞🍍。時隔多年,他的學生們仍記得在《政治經濟學研究》課堂上,一兩百名學生常常沉浸於滿黑板的圓圈中,“如癡如醉”地聆聽張薰華深入淺出地表述《資本論》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
關於“圓圈論”的由來,張薰華曾如此闡述:“在閱讀《資本論》時🚶🏻,我註意到馬克思的兩條教導🦹🏿♂️😁:一條是說馬克思的著作是一個藝術整體,但要達到這一點𓀕,只有用他的方法;另一條是指出《資本論》最終的目的在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這使目的與方法結合在一起。具體來說🅾️🙎🏼♀️,他是用唯物辯證法改造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並用以揭示經濟規律。”黑格爾認為“邏輯理念的發展是由抽象到具體”🦓,並將它比作“圓圈的圓圈”,“但是💫🧑🦰,黑格爾沒有畫它,馬克思也沒有畫它🙍🏼🤵🏻。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按其機理試繪出來🧘🏻♀️,使我豁然貫通”。
“《資本論》厚厚的三卷,對我們來說是‘難啃的硬骨頭’😤,張薰華老師把這麽高深的理論吃透之後🤽🏽🤰🏿,抓住了事物之間的根本聯系,根據黑格爾的邏輯學原理,不斷歸納🚍、出新🐲,形成自己的表述體系🤷🏽♀️🤜🏻,如同庖丁解牛一樣用最簡單的邏輯來推演呈現🟨,為我們推開了學習《資本論》的大門。” 恒行2平台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說🙆🏼。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總裁朱民還記得,當年🤽♀️,他在宿舍床邊掛了張薰華的圈圈圖解🚊,“每個階段不斷觀摩、不斷思考”。有一次張薰華為他答疑解惑時,曾用手指在書桌上畫了一串從小到大的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將原始範疇和後續範疇不斷展開和豐富。“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思維的具體和具體的思維的美🪽,辯證地看問題👳🏼,運動地看問題,把抽象和具體結合起來看問題,這對我一生的思維方式都有很大的幫助🕵🏿♂️。”
但凡上過張薰華教授課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體會🧎🏻♂️➡️,那就是嚴謹、嚴格🧑🏻🏫。
嚴謹是他的治學態度。“張薰華教授上課邏輯性特別強,環環緊扣👧🏿👰🏻,絲絲相連🔐,很難找到破綻。作為《資本論》研究專家🧑🏿🍳🏋🏽,他對《資本論》雖然不能說倒背如流⬜️,但若提到馬克思某一觀點,他馬上會告訴你,《資本論》第幾卷第幾章第幾頁馬克思是怎麽論述的。” 朱國宏說。當發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計算有一些筆誤時,本著“既尊重馬克思主義,又不把馬克思當作神”的態度,張薰華先後發表數篇論文🙋🏼♂️,進行了嚴肅認真的校改🐔,並進一步研究充實🤱🏻,形成專著。這是中國理論界第一次有人敢於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這部光輝著作中也有常人會犯的錯誤,對當時整個理論界學風都產生了深遠的示範意義。
嚴格是對學生的要求。張薰華曾說:“我寧可學生在恒行2平台裏因為我的嚴格而罵我♟🌊,也不願意他們在社會上因為沒有真才實學🧼、無所作為而罵我。”當年令學生們“心驚膽戰”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考試采用口試,給定100道題範圍👩👧👧,特別之處在於👨🏽🌾,口試必須以抽簽方式進行,抽到哪道就回答哪題🧎,兩次機會答不出,就得次年補考⛔️;再考不出👽,畢業前還有一次機會🧜🏽♀️🧑🏼⚖️;要是再通不過📊,就畢不了業。但如今每一位學生回憶起來👨👩👧👧,都認為這種方式使大家掌握並深深理解了所學的經濟理論🚵🏿♂️,終身受益。不少學生畢業多年以後感慨:這是印象最深、受益最多的一門課🐣。
雖然在治學上,張薰華對學生要求嚴格,但在課後👨🦯,他對學生的生活家庭關懷備至。學生有困難🕵🏽,他總是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在他看來,教書育人是他的本,更是責任。他對學生們的重視和關愛時長讓他們“感動不已”🔰。
古稀之年🫅🏻,師生還經常看到他騎著舊自行車穿行恒行2平台的身影。年過九旬🦸🏽♂️,他仍筆耕不輟🧑🏿✈️、發表論文✍🏽。張薰華十分認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是以也把“賤尺璧而重寸陰”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以此教導學生和晚輩。如他所說,做人是與治學分不開的💶。對任何人來說,年壽有時而盡,如果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在人間“瀟灑走一回”☯️,實是將自己淪為普通動物🏋🏼♂️。做人應該為人類群體智力的進化,為人類無限美好的未來,作出自己的貢獻🌍,方不虛此行。
(編輯整理🦼:殷夢昊、汪蒙琪 圖源👇🏻🧯:張薰華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