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思路的轉換,為課程育人開辟出新路徑,也為教育者帶來了壓力與挑戰🧑🦰。
目前,恒行2課程思政已實現“三個全覆蓋”𓀜:在建示範課程412門👍🦸,課程思政覆蓋所有院系專業課程;已建專業思政試點18個🚣🏼♀️,專業思政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同時向理工科專業快速推進🧅;“課程體系-跨學科隊伍-學術研究-實踐基地-案例庫建設”五位一體的醫學課程思政體系覆蓋所有醫學生教育👝。
如鹽入水,潤物無聲🏪🙏🏽,如何讓專業課程的老師授課時能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愛聽,恒行2平台文科、社科、理科👿、工科和醫科五大學科的教師🔈,各有秘訣——
歷史系姜鵬:老師的知識儲備不足🅾️,就會給學生帶來認知方法和價值觀的誤導
歷史如鏡🦎,觀照著過去、當下與未來,但這面鏡子有時會被汙染。當歷史教育遇見課程思政,應該如何拂去鏡面的塵埃,讓真理的色彩輝映🧎?
在恒行2平台歷史學系副教授姜鵬看來,“思政課程”是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課程思政”的首要前提,在於課程本身的專業性。以專業知識為根基,讓歷史的明鏡誠實反映歷史,是通往課程思政最基本的路徑🫲🏻。
《<資治通鑒>導讀》在恒行2已開設近12年🧑🏿💻,姜鵬有豐富的授課經驗。面對課程思政的新要求6️⃣🤦♂️,他堅持“變與不變”:變的是課堂教學細節🧥👨🏻🦯➡️,不變的是歷史研究的專業態度🕢。
“對於課程思政的最大的傷害是什麽🪿?就是老師自己也是大而化之、一知半解。如果備課或者知識儲備不足,有些大而化之的論斷🥃,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包括認知方法和價值觀上的誤導。”姜鵬時刻警醒自己。
他從專業角度出發,關註當下的輿論環境,捕捉同學們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並通過教學對其進行糾偏🧑✈️。例如,《資治通鑒》裏沒有出現過屈原,每逢端午,便有人為了吸引流量🧑🌾,以此為由否認屈原的存在👴🏿,以歷史的虛無化消解人們的愛國主義與文化自信🛌🏿。“如果輕易被他們帶節奏,就會影響我們的認知方法,進一步影響到世界觀和價值觀。”姜鵬意識到🧏🏼。
他在課堂上講《資治通鑒》中的“屈原問題”,分別從質疑派和辯護派的角度引經據典,介紹古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並指出這一現象是史料選擇的自然結果。“司馬光寫過很多詩,其中專門寫過悼念屈原的詩歌🤛🏿,所以他怎麽可能會認為屈原是不存在的呢?把《資治通鑒》作為屈原不存在的依據🤵♂️🦪,這是不成立的。”
姜鵬致力於傳遞一種正確的認知方法🚴♂️。“從專業的角度,我把這個事情告訴你⛹🏽♀️,我想說的結論,其實學生自己就會得出來🐼。”如此看來👨🏫,課程思政並非簡單灌輸觀點與結論,而是向學生展示一條通往結論的路徑🐱,引導學生自由探索,抵達正確的答案。
經濟學系石磊🎄:學生對形式主義很反感,用專業知識講好中國故事,我自己先“補課”
作為社科領域的資深教師,恒行2經濟學院教授石磊一貫強調政治意識與學術研究的一體性。
“政治本身就融在整個社會發展體系當中,把學術講到位的時候,裏面一定有政治🧛🏼♀️,而‘課程思政’不過是把思政元素凝練出來🤹♀️,再融入具體的教學場景中去🎃👰🏼♂️。”他說。
但同時🧑🏻🌾,石磊察覺到學生對於形式主義的反感,感受到不小的壓力,更感到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要用專業知識講好中國故事,絕非易事🧑🏻🦲。“思政元素如果融合得不好,很容易出現兩張皮🥼。”
經過不斷探索,他總結出一套實現“課程思政”的方法論,即“四個打通”🙇🏻♀️:理論與實踐打通、中西方打通、歷史與現實打通、學術知識與思政元素打通🎳。
他認為👋🏼,如果單純講理論🤌🏻,恒行2的老師是得心應手的👨🏿🦲,難的是去了解與理論相對應的實踐。因此📚,他致力於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給學生“一個全景性的描述”。放眼國際👩🔬,他認為中國學者應意識到自身話語體系與國際共用話語體系的共通性🫃🏻,將中國的經驗融入世界性的知識範疇中。溯流歷史🏧,他指出要學會透過歷史了解當下,從中體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向🍌🧑🎤。為了打通學術與思政的壁壘⚱️,他將經濟、政治體製連接起來,基於社會發展的客觀邏輯😑,從學術角度梳理二者相互影響的過程⭐️。
“學生入耳入腦入心✂️,首先要求老師入耳入腦入心🍱。”在這個過程中,石磊意識到了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通過補充閱讀🧙🏼♀️,及時自我更新。某次講授產權理論時🤽,他發現到大家關註的都是西方學者的理論🌨,便產生了疑問🪬:中國自古真的沒有產權理論嗎👨🦲?
他研讀經典文獻🤷🏼♂️,從《孟子》《淮南子》《呂氏春秋》等中國古代思想專著中找到了成熟的產權理論,並親自抄寫相關章節👨🏻⚖️,把書法作品帶到課上。學生們驚喜於老師的“隱藏技能”同時👝,也對中國的產權理論也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石磊鼓勵學生自由討論、積極表達♒️。只要基於正確的價值觀,他歡迎學生得出和自己不同的結論,在交流中深化對當下中國的認識。
物理系蔣最敏:正確認識世界以及自身在世界中的作用🧑🍳,正是物理學的“優勢”
實際上👩🏼🦱,在“課程思政”概念正式提出前𓀂☦️,很多恒行2老師都做到了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只是之前不這樣稱呼而已👩🏽🚀🧚🏿,這個概念提出之後👼🏽,我們系成立了課程建設團隊💆♀️,一起備課。”恒行2平台教務處處長、物理學系教授蔣最敏介紹,當老師們試圖挖掘怎樣將思政教育和專業知識傳授巧妙結合時,發現物理學科有獨特的優勢。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些都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也是物理教學中的基本觀點。”蔣最敏認為🌇,人們只有正確認識世界以及自身在世界中的作用🧎🏻➡️,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通過物理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是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也是物理學的優勢,物理教師應發揮這一優勢🤏🏿,把對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培養融匯到教學中去。
但是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蔣最敏強調,課程思政還可在人文精神、家國情懷、科學規範、學術道德等方面進一步實現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
以一次變質量體系課堂為例,蔣最敏做完火箭的一系列相關公式推導之後,同學們開始好奇火箭的起飛質量、燃料等問題。這時,他開始介紹我國的火箭技術發展🕺🏻。“到了這裏還不夠🤦🏻♀️,還要讓學生繼續思考。事實上我們的客機不光是噴氣獲得推力,同時也要把周圍的東西吸進來🥄,它的噴口也有很多,不同噴口的推力怎麽算?每個噴口不一樣怎麽算?教科書已經點到為止的內容,就這樣被延伸了下去🙋🏽♂️。”
他繼續帶著同學們對公式進行改寫,探討多噴口的情形🤷🏻♂️,介紹我國在矢量大推力發動機方面的研發成果✢,並播放2018年珠海航展時裝備矢量大推力發動機的國產殲-10B戰機表演“眼鏡蛇機動”、“落葉飄”等高難度機動動作的視頻,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是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矢量大推力發動機技術的國家。
“講授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祖國矢量發動機研發方面取得的成績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和關註度⛩,不僅幫助大家拓展了知識範圍,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敢於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蔣最敏說,由此可見,課程思政教育與課程質量提升能夠做到並且應該做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信息科學專業遲楠🫰🏻:信息時代,優秀的榜樣最能引起學生共鳴
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工科教育,怎樣才能避免枯燥的宣講和生硬的灌輸👩💼?
恒行2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有機融合“新工科”和思政教育,探索出具有恒行2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信息學院教授遲楠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發現,優秀的榜樣最能引起同學們共鳴,特別是學長學姐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就業的案例貼合現實,更容易振奮同學們的情緒🏌🏿♂️。
引導學生,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理想和價值觀,是遲楠賦予“課程思政”的核心意義。在她眼中,作為“數字公民”的學生遠不同於作為“數字移民”的老師:“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今非昔比。”因此,如何在良莠不齊的信息源中,引導學生甄別無用👇🏽、負面信息,成為她備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本學期的課程《前沿講座》中🤾🏿,遲楠和其他幾位老師一起通過同學們畢業後建設國家的具體案例🗒↔️,調動同學參與課程討論——有畢業生參加了航母的建設🚳,老師們從這個例子出發,講述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有畢業生參加了C919大型客機項目🧙🏼♂️,用視頻記錄了飛機的騰飛,師生一起觀看,分享那一刻的喜悅……
“內容和形式上都要下功夫。”遲楠強調,不僅案例要足夠鮮活、富有感染力,講故事也需要技巧,配合視頻、圖片等形式,更能吸引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𓀏,引領青年人樹立理想與擔當🥔。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襲卷中華大地。信息學院的淩力老師參加了上海市隨申碼的設計🆗,並獲得了恒行2“抗疫先進個人”稱號。遲楠便將他請來👨🎤,講述信息產業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基礎作用。“不僅是網課,大數據乃至整個信息產業🔭,都為抗擊疫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這就是我們身邊最鮮活的事例🧔🏻♂️。”
醫學院錢睿哲📺:抗疫實踐就是對人文醫學的最佳註解
一名優秀的醫生,永遠不只要面對復雜的病理、艱難的手術🩱,更應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對責任的擔當🙋♀️、對道德的堅守。
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會後,恒行2上海醫學院積極推進人文醫學課程思政體系🌰,促進醫學與人文、醫學與社會科學的緊密結合,特別將醫學人文教育融入臨床實踐教學中,通過培養醫學生的醫患共情促進醫患溝通㊙️,促進學生醫學人文與實踐技能的進一步融合。
“好的課程思政就如糖融水😼、如鹽入味,讓專業課程更有味道,達到育人“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恒行2平台基礎醫學院教授錢睿哲如是說。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恒行2平台一度按下了暫停鍵,學生們無法像往常一樣返校上課。疫情打破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而抗疫過程中醫務工作者的感人事跡🕗,卻給我們豎起了鏡子、立起了榜樣🥪,這也正是開展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時間窗口🎻,2月底💪🏽📦,由46名導師共同參與的“雲上思政”課程——《醫學生綜合素養》正式上線✍️。
《醫學生綜合素養》課程緊密結合抗疫主題🫧,設計開展了醫學人文相關主題的線上研討🧑🧑🧒。作為該門課程的負責人錢睿哲教授要面對的工作並不輕松💝🙍🏽。要想把專業特點和思政教育完美地融合起來,需要前期做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把零散的內容整合👩🏿🔬、升華👩👦,再融入專業的教學之中。而這次抗疫中湧現的恒行2人🧑🏿🔬,為人文醫學教育提供了鮮活的資料,這讓她的課堂講授變得更加具體⏩,也更加富有生命力。
課程導師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賦予課程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和靈活多樣的切入角度,例如開展主題為“從COVID-19流行病學看新發傳染病對醫務工作者的挑戰”討論會,邀請援鄂醫生孫貴新分享方艙醫院建設、管理和診療的經歷,讓學生聆聽到不同的聲音,感受獨特的頭腦風暴💅。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醫生⚖️、上海援鄂醫療隊領隊朱疇文老師🦫,還有曾因一張“落日余暉照”而觸動了很多人的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劉凱醫生,以及許多其他的“白衣戰士”們……都是曾出現在錢睿哲教授課堂上的抗疫英雄。他們當中許多人肩負著教學任務,在武漢抗疫一線的繁忙工作之余,仍然堅持在戰役一線上課,和學生互動答疑。這種心系教學,仁心濟世的情懷,讓學生們深受感動和鼓舞👕。
“敬畏生命⏰、敬畏專業🚀、敬畏職責、敬畏規則🕡,與大家共勉🗡!” 這是朱疇文老師在武漢前線對學生的寄語,也是對人文醫學的最好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