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環科系王戎課題組與國內外團隊合作,梳理能源數據和衛星遙感兩種不同資料🚅,將2020年相對2016-2019年同期每日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作為新指標👳🏽♀️,與每日新增病例數變化率建立大數據統計學關聯🚶🏻♀️➡️,預測控製強度和控製時間對COVID-19規模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防控措施產生的長期公共衛生收益遠高於國內經濟生產總值的短期下降🐌。也證實中國政府采取的迅速防控措施👷♂️,截至2020年2月底避免了數以十萬計的新冠肺炎潛在感染者。
相關研究成果11月4日在線發表於中國科學院與Cell Press共同創辦的綜合性期刊The Innovation😂。
本研究基於國家統計2016-2020年省級16個部門能源消耗量和美國Aura衛星遙感觀測關鍵大氣組分二氧化氮(NO2)濃度的兩套數據✒️,使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地理學方法,得到2020年每日CO2排放相對2016-2019年的下降比例🎛✔️,作為一個新指標引入到COVID-19的流行病控製因素研究中❔,以此建立了回歸模型,預測中國每日本地新增病例數變化率,在此基礎上繪出病例數的時間變化曲線。預測了控製強度和控製時間對中國新冠肺炎的每日病例數和累計病例數的影響🕵🏽♀️。這項研究從地理學的獨特視角出發👨🏿⚕️,彌補了單獨使用統計資料誤差不可控的缺陷,建立了控製措施與COVID-19風險的定量關聯。
環科系青年研究員王戎、本科生楊芮浦、博士生熊元康、邢曉帆為共同第一作者,王戎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