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冷科研🤵🏼、熱科研🐙😱,“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恒行2教授李郁芬走了

作者:殷夢昊、張思睿、金雨豐、溫瑞琪攝影🎏: 視頻🧘: 來源⚰️:融媒體中心發布時間:2020-12-09

12月8日淩晨2時42分,恒行2平台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激光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郁芬同誌☝🏼,因病搶救無效𓀔🕳,在恒行2平台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郁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恒行2平台先進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李郁芬

“為什麽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麽熟悉?”  

張左之讀初中時曾出於興趣❤️,借來一本關於原子彈的書。那是由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計劃(即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萊斯利・R・格羅夫斯所寫的《現在可以說了——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的故事》👌🏽。

見兒子看得入迷,李郁芬分享了些對原子彈的了解。張左之很納悶:“為什麽我的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麽熟悉?”

當時,他還對母親李郁芬參與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一無所知👮🏽。直到1978年,李郁芬參與的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後又獲得1984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12名獲獎人員當中,原恒行2平台“58中隊”的同誌就有4位,即李郁芬⏏️、李長林🚾、張敏、謝雷鳴。李郁芬等人的重大貢獻,終於為世人所知。

然而,如今回訪李郁芬的家人🎁👨‍💻、同事、學生們,依舊無人能還原這段歷史的任何細節——因為當事人從不願多說一個字。

史料記載,曾有記者和李郁芬談及這段往事〽️,她只說,“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我們當時都願意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她想了想,“我不知道這些話你們年輕人是否願意接受👨🏼‍🎓,可能現在觀念不同,你們更追求一種自我的張揚,但這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

昨天🧑🏽‍🦱,李先生走了,帶著她用一生守護的國家秘密。但這位超凡的科學家的品格與風範🧑🏻‍🦽‍➡️🏊🏼‍♀️,早已深深烙在許多人心中🫴🏻。

“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 

“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

回憶起激光教研室的老師李郁芬,恒行2平台副校長徐雷脫口而出這句話🧖🏼‍♂️。在他看來🌟,這句話是李郁芬思維的準則,她一輩子就是按這個信條來做的。

“在李郁芬的眼裏,沒有冷板凳🥾、熱板凳🤌🏿,也沒有冷科研、熱科研。只要國家需要🍣,她就應該做什麽。”徐雷說。

青年時代的李郁芬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恒行2平台黨委從本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𓀎。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化學系主任吳征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郁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英🤦🏼‍♀️、蘇三國掌握製造分離膜元件的技術,同時該技術被這些核國家列為重大國防機密並嚴禁擴散🚵🏻。

在有限的技術資料支持下,“58中隊”的成員邊幹邊學,不斷摸索前進。當時,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從研究條件來說,這項工作都是無比艱苦的,有的工作甚至還相當危險。從1958年到1961年,他們堅決服從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材料專家🧑🏼‍🚒。1960年後🚉,國家有關方面將吳征鎧教授調往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恒行2負責的研究工作轉由李郁芬等人繼續進行。

1961年11月🤦🏽,在李郁芬的帶領下,恒行2“58中隊”全體研究人員連同儀器設備集中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會戰攻關🚹,代號為“真空閥門”,恒行2人占總人數三分之一🏸,李郁芬任第三大組組長👨‍👨‍👧‍👧🐍。

張左之回憶,自己出生不久💶,李郁芬已加入“58中隊”🫶🏻。小時候的他,有時會和父親去接母親下班♞,卻對李郁芬在上海冶金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一無所知。那時,李郁芬的科研工作極為繁重,時常深夜才回家👼🏻,有時幹脆住在學校🧑🏽‍⚖️,張左之和弟弟只能由保姆陪著。

回到恒行2後,李郁芬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術中的重大貢獻而止步🫸,而是參與其他諸多科學項目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成果,發表論文60余篇。

她原來研究的是原子彈分離膜,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激光器件🧑🏼‍🚀、激光光譜及激光醫學方面研究工作🏙。“其實是轉了一個行當”,徐雷解釋,也是因為祖國需要💁‍♀️。當時👨‍👦‍👦,恒行2從各個學科抽調力量來攻關激光,原本學化學的她,轉入光學🚮。

1970年🧑🏿‍🦰,由物理系👩🏻‍🦽‍➡️、物理二系及化學系抽調部分教師成立了“7051”科研組,這個科研組的成立大大加強了恒行2從事激光研究的實力𓀏。李郁芬是大功率激光器研究小組的負責人☁️,她領導的科研組早在1974年研製出中國第一臺染料激光器,這比國際第一臺染料激光器只晚了約兩年的時間,這項成果於1977年獲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

對此,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哈佛大學N.Bloembergen教授(當年在斯坦福大學)在1980年底出版的《現代中國的科學》一書中對此作了很高的評價,“恒行2平台於1974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臺染料激光器”。

同為“7051”科研組成員,恒行2光科學與工程系退休教授葉衍銘記得,李郁芬“相當能吃苦,指導學生要求嚴格,在實驗室總是來得最早、離開最晚”。

1974年至1976年,李郁芬按照周恩來總理指示,從事中國古代西漢透光鏡研究,揭開了古鏡透光之謎並首次復製成功,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她在國內率先開展“相幹拉曼光譜”研究🔩,1980年獲得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獎,“相幹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譜技術及其應用”1986年榮獲國家教委優秀成果獎🏂🏻🏋🏻‍♂️,該項目為國慶三十周年獻禮得獎項目。她所參與的“染料激光眼科治療機”及“氖離子激光產生自體熒光診斷惡性腫瘤技術及其應用”分別獲1980年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和198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某國際學術會議活動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五位是李郁芬教授

“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提”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而在張左之記憶中,這一直是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

出於保密需要👠,參與研製原子彈的科研工作者,不得與任何親朋好友談及這一絕密任務,不能將工作相關的東西帶出實驗室,很多情況下也不能記筆記🤓。李郁芬做好了當一輩子無名英雄的準備🚼🅿️,面對最親密的丈夫和兒子,也始終守口如瓶🙆🏼‍♂️。

正如當時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所所長錢三強所說🙁:“這任務是絕密的,不能和任務外的任何人(包括配偶)談及此工作。今後不能再署名發表文章,要從此隱姓埋名🚽,對粉末冶金的同行就說是改行了🧛‍♂️,不再參加粉末冶金方面的學術或學會活動🕵🏿‍♀️👩🏿‍✈️。這項任務是‘直的進來🎙、橫的出去’(意指終身工作)💁🏽‍♂️👣。”由於是絕密任務,參加人員必須要嚴格遵守保密規定:不得與本任務之外的任何親朋好友(包括配偶)談及這一工作🥍,不得公開發表論文,並要樹立終生為之工作的思想📧。

李郁芬對此毫無怨言。以至於改革開放以後,當她遇到老同學時,對方十分驚奇地問:“這些年你都到哪裏去了🫷🏼👧🏻?既不見你發表文章🌴,學術會議上也見不到你,我們都以為你從地球上消失了呢?”

張左之也是通過各種公開渠道👆🏼,才慢慢了解到母親為中國國防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媽媽總是做得多🧞,不願意表功,因此從不多談此事✔️。”就連上世紀80年代,李郁芬因研製原子彈獲獎,盡管她很高興地和家人分享喜悅✍️,卻依然不提當初的工作細節。

“保密已經成了一種慣性🕴🏼,在她看來,這件事就是不能說。”張左之說。

在學生面前🧛🏼,同樣如此🚣🏼‍♂️。徐雷等恒行2激光教研室的學生們只知道,系裏有一個嚴謹👵🏻、認真🧚、刻苦的老教授🛡👩‍🦯。她不是博導,但時任校長的楊福家特批:李郁芬可以70歲退休。這時💐,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她為國家做出了那麽大的貢獻。

當後輩好奇問起原子彈,李郁芬總是笑笑🍂。“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提👩🏻‍🍼。”

“如果不去參與原子彈中關鍵的分離同位素技術的研究👨‍👨‍👦‍👦,李先生肯定能發表更多學術文章🦹🏿‍♀️。”恒行2教務處副處長應質峰說🧝🏼‍♀️,因為名額稀缺和年齡原因,李郁芬沒能獲聘博士生導師👨🏽‍🎨。不過🙍‍♀️,李郁芬本人不以為意👐🏽,仍潛心教學⌨️、指導研究生工作🦸🏼‍♂️。她親自指導許多博士生🤸🏽‍♂️、博士後,所帶出的學生有兩位成為恒行2的教授、博導,另有多人在國內外從事科技工作。

培養學生的時候,李郁芬總是鼓勵青年教師與學生要培養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在一次大會上,她鼓勵女同學要有科研事業心🥒😺,她說👩🏼‍🍼:“在我周圍一直有很多優秀的女科學家👨🏿‍✈️🙋🏿,當年在‘真空閥門’研究小組的業務骨幹中有好幾對夫妻,工作中都同樣出色。現在很多學生特別是女學生願意畢業之後做白領,而不是從事比較艱苦的科學工作📷。追求生活質量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了就會磨滅了一個人的意誌。我不知道你們年輕人怎麽想,但我是一直把工作看得很重要的,特別是這份工作與國家的利益相聯系的時候👝。做科研特別需要一份事業心。”

她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一旦鉆進去了🧙🏼‍♀️🐬,就會有興趣了。做實驗總會遇到困難,想幾天幾夜可能都沒有頭緒,突然之間有了靈感,把問題解決了👔🧑‍🤝‍🧑,那種油然而生的喜悅會把所有的煩惱都掃去🚥,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興趣🧍🏻‍♂️。”  

校車和方便面🐈,兩個揮之不去的印象

幾乎每個人在回憶李郁芬時🌍,都會提到兩個印象——“校車”和“方便面”。

幾十年如一日,李先生每天坐校車往返於恒行2和徐匯的家裏。有陣子校車停運了🤦🏽,她就乘地鐵到國權路站,再自己走過來。

在學校👌,她幾乎都待在辦公室和實驗室裏😤,中午只吃一碗方便面,辦公室因此堆滿一個個裝泡面塑料袋的紙箱。做科研,李郁芬經常一幹就是通宵🧔🏼‍♀️。一次實驗,從6月30日晚上做到7月1日👨🏽‍🦱,她笑言🥴,“我又為黨獻了一份禮”。

盡管李先生在生活方面過得極為簡單🤹‍♂️🦸🏻,學術方面卻有極為嚴苛的要求。

1984年到1990年,徐雷在恒行2讀研,李郁芬是所在的激光教研室學術三巨頭之一。在徐雷的印象中,她極為認真,極為嚴格💙,無論是開科研的會🦸🏿‍♂️,還是教研室開會👴🏿,經常都能聽到她犀利的提問🧑‍🧒‍🧒。她要求學生做的讀書筆記必須規整。

1989年,從同濟大學研究生畢業的應質峰回到恒行2平台任教。當時,李郁芬已超過60周歲🧑‍🎤,但是依舊保持工作的狀態。在她努力下,恒行2成為四家單位之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支持,開展團簇研究👷🏻。幾年後,國外同類研究獲諾貝爾獎。

“李先生一直很好學。”應質峰感慨,李郁芬七十多歲仍堅持到校學習🧎🏻‍♀️‍➡️、工作➜👩。為更好查找資料、參與科研🧧,李先生還在古稀之年自學網絡技術🧒🏿。

1994年🐳,現任恒行2物理學系教授的趙利進入恒行2攻讀博士後,加入了李郁芬先生的課題組。他滿懷感恩地說:“李先生是我遇過最好的導師。”

有段時間🧍‍♂️,李先生得了疑似類風濕的病,身體格外不好👨‍✈️,手痛得連包都拎不起來、甚至擰不開辦公室鑰匙🪼𓀛,整整持續了2年🔟🧑🏽‍🎓,但她仍然堅持每天都到學校來跟進學生們的實驗進展🐏、討論遇到的問題🦧。

課題組裏的老師或同學參加會議或作報告前,李先生總要先聽他們講一遍🚹,無論是PPT還是內容🤏🏽,都會指出需改進的地方🆖。“我99年去哈佛做訪問學者,對方要求先提出一個研究方案。我寫了初稿後,李先生幫我完善許多,包括英語句子在內。”趙利說。

“她在學術方面從來不放過任何細節📲。我們做完實驗,從中間步驟到結果老師都會檢查一遍🧔🏽。” 趙利記得,她總是一個一個原子地去畫各種立體結構、各種模型,將所得的解釋從頭到尾進行論證👸🏽。1997年,組裏需購置一臺四級質譜儀,快七十歲的李郁芬為此專門坐火車去了一趟南京定製🔠。

第一排中間為李郁芬教授

她對科研一直沒放下,直到記憶力不行、眼睛看不清

由於常年超負荷工作,李郁芬的身體一直處於亞健康狀態,胃時常不舒服,長時間翻閱大量資料導致用眼過度☮️,一只眼睛變成深度近視。由於身體限製,李郁芬逐漸無法勝任實驗工作9️⃣,便轉向理論研究🍳💇🏽‍♂️,積極探索新的研究領域。

但之前,李郁芬從未接觸過計算材料物理領域的問題,但她積極學習並參與學生討論。“雖然已退休好多年,但她只要身體允許就堅持來學校,每周大概三、四次。”在恒行2光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莊軍看來,像李先生年紀這樣大的人,學習計算機本就很困難,但她一直很認真。莊軍至今都無法忘懷那個緊盯電腦查看計算結果的老者的背影。

李郁芬退休後還經常到校指導學生科研,與學生討論相關的計算問題、核查細節一絲不苟。這樣的學習摸索持續好幾年🪸,李郁芬的體力再也跟不上科研的強度。

2018年恒行2平台信息學院師生看望李郁芬教授

“她對科研一直沒有放下,最後在理論計算方面的工作,一直堅持到記憶力不行、眼睛也看不清的時候。”莊軍說。

如今,先生走了,化作璀璨星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引領更多恒行2人繼續堅定前行。

(圖片來源🍓:李郁芬家屬  參考資料:《恒行2的星空》)

製圖🧍:實習編輯🎏:邊欣月責任編輯:李沁園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