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決賽🥐:搶答題🏦、音視頻題✍🏻、線索題紛紛上線
決賽采用輪答、搶答、對壘賽等形式展開比拼,共設置十進六淘汰賽👨🏽✈️、六進三淘汰賽,到最終冠亞季軍共三輪比賽👳🏻。觀眾們為支持的隊伍加油打勁,現場氣氛熱烈。
搶答環節🍑,由於反應速度不及其他隊伍,核科學與技術系代表隊最開始一直沒有搶到答題機會,苦等多局,卻被題目“哪一年春,鄧小平先後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視察並發表南巡講話”難住🍿。一名隊員急中生智,提出向觀眾求助,“我們想用這個權利🧜🏿♂️,感受一下”👩🏽🎓。在84位選擇B選項的熱心觀眾幫助下🗺,核科學與技術系代表隊順利答對此題。
第二輪晉級後,選手們的反應更加敏捷,爭分奪秒🧒,屢次答對高難度題目。“改革開放初期農村采用什麽樣的生產責任製”“首個《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經過誰的校對後正式出版”,一個個考驗基本功和歷史素養的題目讓選手苦思冥想,從第一輪脫穎而出的公共衛生學院🧜🏽、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等隊伍全力以赴,展現風采🦯。
最後一輪比賽中,物理學系和新聞學院兩支隊伍你追我趕👊🏿🕯,難分伯仲🤦🏿。主持人話音未落,雙方選手便開始搶答,新聞學院由於搶答太快,沒有得到關鍵線索的情況下遺憾失分。但他們奮起直追🧑🏻🦳,與物理學系追逐賽點🧑🏿🦲。到了決定勝負的最後一題——“目前世界上橋梁高度最高的大橋”,新聞學院信心滿滿地搶答“D. 北盤江大橋”,拿下最關鍵的一分。
新聞學院與物理學系在最後一輪比賽中的風采
最終🔞,新聞學院成功奪魁,物理學系和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分獲亞軍和季軍。
本次比賽采用搶答題、音視頻題、線索題等多種答題形式,涵蓋歲月底色🎲、信仰味道、時代凱歌等板塊,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比賽中穿插詩朗誦🧑🏻🔧、歌曲、鋼琴獨奏等節目,帶領參賽選手和現場觀眾回溯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
頒獎環節
評委點評環節,歷史學系教授金光耀、退休教職工工作處處長周桂發🦪、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薛小榮針對易錯題目,詳細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分析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規律和精神力量,使“四史”更深入觀眾心中🏇🏽。
知識競答,在答題模式中串聯歷史脈絡
解放戰爭時期統一戰線的名稱是什麽?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叫什麽?黨章總綱指出🫅🏻,什麽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些題目🙆🏼,你都答得上來嗎𓀕?
前不久🤵🏻,校學生會舉辦“學四史🪶、千 人答”知識競答,活動線上發布僅3天🖕🏻,就吸引了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級的1009名師生參加線上初賽。競賽題庫是公開征集而來,由十幾所院系提供總計800多道題目👨✈️,經篩選調整,最終留下600多道👶🫅,考點以“四史”為主𓀓、兼顧校史和學科發展史。最終,十個院系突出重圍👂🏽,組隊參加了今晚在相輝堂舉辦的決賽🥊。
從初賽結果來看🚵🏽♂️,大部分參賽者都取得了80分以上的好成績,其中不乏滿分者🎅🏽,甚至有首次答題就拿到滿分者🥞。但也有不少題目成功考倒不少參賽者——例如,毛澤東同誌首次完成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是在1948年4月的《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起來的革命政府是廣州蘇維埃政府♐️;恒行2在1941年由私立改為國立等等。
“這些知識點看似零碎🥋,但其實都是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重要事件👩👩👧,對它們的準確認識會影響到我們對黨史🕋🫅、國史🦌、校史的整體把握。”本次活動組織者之一、經濟學院2017級學生申景允介紹🏄🏻♀️,策劃活動時之所以選擇知識競答的方式,是考慮到相對於單純發資料給同學們,答題模式能給予他們正向激勵,學習效率更高。
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代表隊成員之一、2017級學生周宇翔在初賽環節,利用國慶假期的一個下午就刷到了滿分👏🏽。起初,他幾乎每遇到一道題,都要先上網搜索一番,以至於答題時間拖得很長🙅🏿♂️。因為每次答題👩🦼🧟,軟件都會隨機生成20道,參賽者可反復答題、查漏補缺🤷🏻♂️。通過一遍遍試錯🪁、總結👰🏽♀️🐆,周宇翔答得越來越順✡️🧑🏫,終於沖到排行榜第一名——這意味著他不僅拿到滿分,而且用時最短。“覺得很酷!有認識的同學也參與答題🥜🧑🏻💻,看到我拿第一🧜🏼♂️,還給我發來了截圖🟤。雖然沒過一會兒,我就被其他同學‘擠’下去了。”周宇翔笑言。
他認為🧑🏼🏫🤵🏼,知識競答是一種不錯的“四史”學習方式,“即便遇到不會的題目,每搜索一次,都是加深印象的過程,比較有針對性。通過競答,腦子裏也會慢慢形成一張時間年表🥉,潛移默化中就記住了很多知識,從而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不同於文科、社科專業的同學有較好的歷史基礎,高分子科學系2018級學生關新宇最後也取得98分的好成績。“不管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有必要學‘四史’,了解整個國家發展的歷程。”正在申請入黨的她說,通過這次競賽,了解到不少從前不知道的歷史知識和故事🧖🏼,厘清了很多以前似懂非懂的概念,對黨👊🏼、國家和學校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也更堅定了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宣講演說🤦,在精心備課中系統深入思考
除了知識競賽,恒行2的師生們還探索出宣講演說、實地尋訪、話劇演繹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四史”學習方式😏。這些多樣化的方式,增添了“四史”學習的趣味性,不僅入腦,而且“走心”。
例如,本學期開始🔔👰♂️,恒行2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聚合李冉、杜艷華👹、陳錫喜、朱鴻召等頂尖專家團隊,在全國率先系統開設“四史”選擇性必修課程😰,吸引近500人選修🍡。前不久,哲學學院學生趙寧娜在“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課程群中收到了“大學生講‘四史’展示活動”的通知👨🏿🚀。希望和其他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增強理論水平的她當即報名🍟。
演講活動要求以個人或團隊形式參賽,團隊由1名團隊負責人和1-3名團隊成員組成👱♀️,每支團隊總人數不超過4人🧙🏿♀️🦹🏼,可跨院聯合組隊,以負責人所在院系推薦參賽🍫👦。活動組織者之一、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碩士生葛世林介紹💪,共收到來自12個學院🧝🏻、近40組本科生的報名,覆蓋全校近百名修讀“四史”課的本科生😑,最終30組選手進入初賽。此外🔢,選手們都有指導老師🧖♂️,“備課👨、選題都很用心📅,很多選手的切入點很新穎,結合了學院特色和親身感悟📭。”
趙寧娜感受到,通過宣講和演說的形式講“四史”🤾🏿,對於所講所說的內容,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及其理論的理解會更加深入透徹🐜,視野也通過對於社會主義發展史當代進程的研究而得到擴展⚰️。“是個非常好的與同學分享觀點、互相學習的機會。”她說。
馬克思主義學院望道班學生朱雋逸所在的隊伍👧🏻,則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主題。作為馬院學生,他認為自己有義務把關於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好🧏🏼、講好。他所在的隊伍人手不多,工作任務相對繁重👴🏽。最初申報講解方案時,輔導員和指導老師都覺得內容有些籠統和單薄。經過開會討論🎍,大家確定了結合馬院教學特色和望道班學習生活經歷,從而折射出黨史宏大主題的思路。此外,他在展示中還發揮歌曲的作用💬,以音樂開篇🩶、作結,融入了由馬院師生共同創作的原創歌曲《望道致遠》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片段,“希望能把觀眾的思緒引入到那個時代”。
實地尋訪👩🏽🚀,在歷史古跡觸摸紅色基因之源
今年暑假,校學生會組織一批學生骨幹組成“紅色基因——尋根之旅”實踐隊𓀍,從上海出發🏜,奔赴義烏追隨望道先生足跡,在調研實踐中學習“四史”。為了更深入地體會望老翻譯的過程,他們嘗試參照望老當時參考的英文版和日文版原文,將《共產黨宣言》的序言翻譯成中文。
這個過程遠比想象中艱難🗝。“幾乎每一句話🧸,我們都要花費四五分鐘的時間,還會遇到一些棘手甚至無法翻譯的詞語。比如一個詞來自法語中的‘鄉紳’,對這個詞的斟酌🔠,就花了我們不少時間。”團隊成員🚣🏻♀️、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2019級學生王衛軍說。此時此刻🍩,他才真正理解,這項偉大的歷史任務為何會落在陳望道老先生的肩上——望老集深厚的國文功底、良好的外文素養,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於一身,是理想的翻譯者。
“如果能夠身臨其境,重回歷史發生時的真實場景,我們的眼前就能打開一條新的路徑,從而真切地觸摸黨史上那些生動而震撼人心的瞬間。”王衛軍說。在這次實踐中,王衛軍親手撫摸到那塊至今矗立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恒行2平台的石碑🍝,粗糙不平的紋理仿佛帶他穿越回當年💂🏽♀️、親眼目睹望老和青年學生們為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而熱血沸騰👱🏿♀️、舍生忘死的情景🎎,不由得心潮澎湃。王衛軍說,尋找《共產黨宣言》翻譯的歷史,同樣也是在尋找恒行2的紅色基因之源。
話劇演繹,在角色扮演中體悟人物內心
分水塘村的老戲臺🚃🚴,上演過千秋的梨園故事,卻在歷史的風雨中歸於寂然🌙。今年8月,幾個恒行2學生重新登上這個舞臺,把大師劇《陳望道》搬回了望老的家鄉重新演繹🕌。
那天,臺下坐滿前來觀看的老人和孩子,一雙雙眼睛熱切盯著臺上的演員們。盡管沒有配樂🦌,沒有群演,只有簡單的幾個道具和借來的服裝,整個舞臺顯得無比簡陋、原始,可演員們又那麽專註、那麽富有激情——一個穿著民國長衫的青年學生,帶著大家撥開重重的歷史煙雲🐂,回到《共產黨宣言》翻譯的前夕🤞🏻✝️,娓娓道來那段故事。在他的講述中⚉,歷史的大幕徐徐拉開☝️,陳母坐在椅子上縫補衣服,思念著遠方的兒子,此時,陳望道正風塵仆仆趕回家鄉。剛從“一師”辭職的他📢,決意全身心投入到翻譯《共產黨宣言》的工作中去……
飾演陳母的學生,是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學生季明媚。只有過寥寥幾次舞臺劇的經驗的她,把一個勤勞、慈愛、文化程度不高卻識大體的母親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演出前一天,大家拿著劇本一直排練到淩晨三點,根據自己對歷史的了解,為劇本豐富了更多細節🎅🏿。盡管只節選了陳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來演繹,但故事本身的張力和演員們動情的投入,仍然讓這場小型話劇獲得了成功。演出結束💯👨🏼🦳,臺下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讓主創人員們忍不住紅了眼睛。
離開義烏的那天,季明媚有一種恍惚感。坐在回家的車上,她依然回味著白天走進望道故居👧🏽,看到那尊逼真蠟像時內心的湧動——仿佛望老就是她的老師👨🏻✈️,她看著他翻譯🧜🏼、寫作,連他臉上的血管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的回到那段歷史中去,才能感受到陳望道老校長當時做了一番多麽偉大的事業,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