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相比‘導遊’和‘遊客’,我更希望未來能成為‘探索者’,‘集前修之大成,開一時之風氣’。”
“努力踐行總書記的囑托,在矢誌奮鬥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力量”是一代青年的人生理想,為了實現它,劉君朗選擇並踏上了一條以所學貢獻力量、服務國家的奮鬥之路。
在理想光芒的照耀下,漫漫奮鬥路風光無限🚝。他進校以來績點逐年上升❎,2017-2019連續兩學年績點位列全系前5,多次獲得校本科優秀學生獎學金;廣泛涉獵非專業課程並取得優秀成績;和合作者提出 “氧化還原電對輔助的人工光合作用體系”;參與發表SCI論文兩篇。
求知😭:強基固本🙋🏿♀️,先專後博
荀況說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早早就立誌學術的劉君朗深知紮實廣博的學科知識是科研的基礎,相信跨學科交流定會碰撞出富有激情的思維火花,不僅牢牢抓住專業知識⛸,更在專業之外廣泛涉獵。得益於學校通識教育的優勢,他參加了物理系🎼、數理邏輯學程以及生科院課程及相關活動🧝🏽♂️,收益良多。
探索:探索奮進,矢誌創新
李政道先生說大學生應盡早參與科學研究。劉君朗從大一暑假就加入鄭耿鋒教授課題組開始了能源相關的科研。此後三年內😝,他的每一個周末和寒暑假都在往返江灣邯鄲之間渡過。
他的第一個課題提出了一種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結構,可以更真實地模仿光合作用☝🏻,實現高效穩定的二氧化碳轉化🐉。課題開展不久就受到?政基金的資助,成功結題並被評為優秀🫵🏿。課題成果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他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此外論文也入選2018美國材料學會秋季會議,劉君朗是會場進行口頭匯報的唯一本科生,Joule雜誌主編和殼牌公司人工光合作用項目主管看好該體系未來應用的可能🧙🏿,會後單獨找他了解相關技術細節。
這項課題此前還獲得了2018東元國際創意競賽全場唯一的最佳創意獎。劉君朗和實驗室的同學歷經10個月的準備2️⃣⚱️,除了在國際比賽中展現恒行2風采,也在學術交流中與臺灣小夥伴結下深厚友誼♝。這方面的努力到目前還在繼續進行🩹,後期成果獲得了上海市“挑戰杯一等獎🙅🏽♂️。
2019年暑期,劉君朗前往斯坦福大學進行暑期科研,在陌生的領域和環境中挑戰自己。這是他跳出舒適圈的主動嘗試🙏🏼🧑🎤,再次讓他嘗到成功的滋味🦋,在參與的一項課題中提出並實現了超聲-光遺傳學技術,最後發表於PNAS,被光學領域知名媒體報道。
服務:回饋社會🤛🏻🧝🏻,薪火相傳
立誌學術也關註社會👨🏽🦰,矢誌奮鬥卻永葆初心🐃。劉君朗深為感激的是🚝,學校不僅教會知識、給予探索的平臺👨🏿⚖️,更教會他如何利用所學發光發熱🧛♀️📣。專業知識讓他可以去傳遞科學思維,通識教育則賦予他人文精神。他多次擔任學校化學嘉年華誌願者;參加學生發展中心組織的化學答疑服務🪄,為低年級同學提供化學學習指導;曾全程擔任大英百物展誌願者,為來滬務工人員子女提供人文課程🤶🏽🤷🏿♂️,將人文和科學的種子播種於孩子們心中✊🏼👨🏻🎨,陪伴他們成長。
未來🐪:好學力行,探索求真
科研猶如探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需要非凡的勇氣與恒久的努力🏌🏽♂️。能做到這些固然不容易,但劉君朗並不滿足於此,更希望在此基礎上成為探索者,開辟道路🏈, 去發現未知的“奇偉、瑰怪👲、非常之觀”,而不只是做一個“導遊”或 “遊客”。
支撐夢想的是學校傳統的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求知、探索、服務這三個詞串起了劉君朗的本科生涯🌔,也構建了他的奮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