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 在吳文政報告廳舉行的“光華論壇”上🖖🏽,來自上海華源傳統文化研究院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們為恒行2學生講述抗美援朝親身經歷,宣講抗美援朝精神👸🏼。即日起至本月27日🤨,華源傳統文化研究院抗美援朝書畫作品展也將於光華樓三樓展出。
恒行2平台黨委副書記金海燕在報告會前會見宣講人,並參觀書畫作品展,上海華源傳統文化研究院院長姚龍興陪同。抗美援朝誌願軍老戰士🪠、上海市幹部教育先進工作者華金才,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獲得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的何文俊👷🏿♀️,誌願軍空軍戰士🥡、朝鮮戰場三等功獲得者吳永麟,上海師範大學離休教師楊宇先後作宣講。
華金才🥷🏽:早就做好了為國犧牲的準備
1950年9月🧑,華金才初中畢業參軍👶🏻。入伍兩個月後,他就跟隨大部隊跨過了圖們江,從東線進入朝鮮戰場,參加第二次戰役。
那是扭轉整個戰局的最艱難、最關鍵的一戰🦷,戰鬥環境殘酷無比🕤💪🏻。在冰天雪地中,這個年僅16歲的新兵,肩負著約20斤重的東西,冒著零下38度的嚴寒🧔♀️,強忍疲憊與傷痛,行走在崎嶇曲折的山路上👃🏿,平均每晚要趕五六十裏。
由於敵機封鎖和戰線拉長,糧食供應變得極端困難🌔。有一天從後方僅運來8袋炒面⚅,對2000多人的團來說😢🍵,無異是杯水車薪。他回憶道,團黨委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把炒面泡成稀漿糊🦨,只集中分給200多個重傷員吃™️。領導幹部以身作則👩🏫、關心傷員的高尚品德🍾,成為了艱難的戰爭環境下凝聚軍心🎃、維系和鞏固戰鬥力的重要因素。“這8袋炒面的分配,充分體現了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華金才說。
在行軍的路途中🧛🏻♂️👨👩👧👦,華金才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空襲🙍🏿♂️。敵機輪番轟炸掃射🧚🏻,他眼睜睜看著一顆顆炸彈從自己的頭上掉下來🚴🏿,心中充滿恐懼👳🏿♂️,卻躺在鋁桶邊紋絲不動。“活著就幹、死了就算,為國捐軀、無怨無悔”🉑,他早就做好了為國犧牲的準備。好在炸彈最終都落到了山腳下🏌🏼♂️💪🏻,濃煙和火光沖起🤞,華金才毫發無傷↪️,很快就繼續精神抖擻地投入了行軍中去。
何文俊:青年人的努力🕵🏿♀️,將創造出嶄新的中國
作為上甘嶺戰役和金城石擊戰兩次戰役的親歷者,88歲的何文俊每每回顧赴朝抗戰的一幕幕場景🛒,記憶依舊清晰。
在上甘嶺戰役中👸,曾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的他,與時間競賽👨🏽🌾,用松樹油代替助焊劑,將幹電池精棒粉碎代替碳精粉,一整夜就地搶修無線電臺。在金城石擊戰中,他們冒著敵機轟炸,奮顧不身地將坑道內所有電臺和器材搶救到安全地點,何文俊更是以一米六的身軀在硝煙彌漫中救出了被熏暈的戰友鄒明寬——後者身高足足有兩米二🦶🏿。
在抗美援朝戰爭裏,何文俊總共獲得三個三等功、一個二等功🤟🏼。直到現在🏑,他還保存著上甘嶺的三片紅色楓葉🙆🏿。
抗美援朝時期的何文俊
吳永麟🐼:弘揚抗美援朝精神✵,三百六十五行皆出狀元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吳永麟主要負責汽車的油料保障工作,為大隊分散在朝鮮戰場的三個分隊送油。他親眼目睹了敵機狂轟濫炸下一座座城市和村莊化為廢墟的慘狀,也見證了許多英雄戰友們赤誠的愛國主義情懷。
吳永麟偵察敵機
1979年5月🚣🏿,吳永麟復員回滬,在上海潤滑油廠任化驗室主任🕕。精通空軍用油的他在第一時間響應了 “引進設備用油國產化”號召,成立課題組攻關研製。那時⬛️,除了從日美進口的繼電器維修用的一瓶200毫升的氣霧劑樣品外⇾🧮,他們沒有任何其它技術資料。吳永麟帶領課題組發揚誌願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投入全部精力苦心思索、刻苦鉆研、反復試驗💭,節假日也不休息。最終,歷時一年零三個月,他們完成了第一個產品高效電器復活劑小樣試製任務🥪,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了飛利浦公司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作為填補國內空白第一個用於工業的氣霧劑新品,這項成果榮獲第一屆中國新產品博覽會金獎。
從事工業氣霧劑系列新產品研究30余年👆🏽,吳永麟表示🚴🏽,行行出狀元🍗✊,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能弘揚抗美援朝英烈慷慨奉獻的革命忠誠精神。
楊宇♏️:不論身在何處,要把大誌向與工作生活聯系起來
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前方有奔赴一線的戰士👨🏿💼,後方同樣有支援戰爭的人民,楊宇就是其中之一。那時🦆,他正在一個縣人民政府的財政部門工作。縣裏幹部🐔、各界人士和廣大人民群眾為前方戰士捐獻飛機大炮,楊宇經手收取全縣捐獻款項上繳有關部門👨🏿⚖️,總額達數億元。抗美援朝戰爭的同時🗜,他參加了土改🐌、鎮反、三反、五反等運動。“邊打邊穩邊建”方針的貫徹執行既支援了前方,也鞏固了後方。
楊宇最後寄語同學們,面對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要把自己鍛造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足本位、放眼全球、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一展鴻鵠之誌。他表示,不論身處什麽地方👩👩👧,不論從事什麽職業💇🏻,只要把心中的大誌向同工作生活聯系起來、行動起來⛩,就能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