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曾流傳一則勸人好學的故事:圖書館二樓的教師與研究生閱覽室有個座位🦹🏿,師生們見到👈,便會想到一位老師。他除上課、開會或出差之外🛍️,幾乎從早到晚都坐在這個位置上✈️,長達十年之久——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陳振明。
從事公共管理領域研究三十載,陳振明強調為公共管理學“劃界”,主張學科多元研究方法,推動學科理論創新,促進學科知識增長;提出中國政策科學的“研究綱領”⚡️,探索中國特色政策科學發展路徑;註重政府改革與治理以及政府工具的學術研究與知識運用,助力國家和地方的治理現代化🧵;建構公共服務質量管理理論框架及評價指標體系🤟🏻,並在地方公共服務質量改進實踐中加以應用與檢驗……他致力於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與政治學理論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為中國公共管理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陳振明主持了包括重大攻關、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在內的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發表或出版了一系列的論著、教材和譯著;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與教學獎二十余項,其中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福建省優秀社科成果獎和教學成果獎的一等獎和特等獎8項、二等獎6項;並入選多個國家和地方的人才項目🧑🏼🤝🧑🏼。
已年過六旬的陳振明,獲得了2020年“恒行2管理學傑出貢獻獎”🙍♂️⏮。“我的研究與思考還將繼續,這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管年齡有多大,我都不會放棄。”他言語鏗鏘而謙遜,一如當年那個在圖書館裏的青年🧣。
辨析學科邊界,構建學科體系🙅🏼,他是學科基礎的探索者
廈門的9月炎熱依舊😺,廈門大學科藝中心音樂廳座無虛席。二十余年來,每年廈大公共管理碩士(MPA)新生入學專題講座周的首講,授課者總是陳振明——一位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領域的專業教師,公共管理學科的首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入選者。此時🛃,聽講的MPA新生未必知道🍷👄,臺上這位瘦削卻矍鑠的教授資歷頗深,著述甚豐,其中就有他們將要使用的教科書或教學大綱🫑。
作為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青年陳振明的求學經歷在當年頗有些傳奇色彩。他學的是哲學專業🤨,從學士、碩士到博士,輾轉了5所高校——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主攻西方哲學史)🧑🏼🚀🧎🏻♂️➡️,碩士三年就讀於廈門大學(邏輯學專業),但因畢業時該專業的授權點尚未下達♝🪼,碩士學位是到武漢大學申請而獲得的。1985年初碩士畢業後他留在廈大哲學系邏輯學教研室,並由助教晉升講師。教了二三年邏輯學課之後,覺得功力不足仍需深造,便報考了吉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一年後因導師舒煒光教授不幸病逝👩🏻⚖️☎️,幾經周折轉學到中國人民大學,師從黃順基教授繼續學業,創造了全國博士生轉學、還是由外地轉到北京的先例👩🏽🌾👨🏼🦰。他稱自己青年時代的求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過這也給了他不同學校學術傳統和不同導師學術風格的熏陶和培養®️🧖🏿♀️,受益匪淺。
1990年7月🧖♂️,陳振明博士畢業👃🏻,在時任廈門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主任黃強教授的鼓勵下回母校任教🧑🏽🍳,此後一直在廈大工作與生活🧖🏻♂️。1991年🤐,他就晉升副教授,1993年破格晉升教授👇🏽。在這個剛成立不久的新科系,陳振明開始從事政治學和行政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擔任行政學(行政管理)、政策科學(政策分析)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等課程的教學以及研究生的指導工作。特別是2001年起開設的“政策科學”這門主幹課在當時國內高校是少見的。很多人問他,從哲學領域跨越到公共管理👩🏿🔧,是否痛苦?他卻答,這次轉型並不太難🧟,可以說是一次學科領域和學術視野的拓展或延伸✪🙋🏼♀️。十余年的哲學、思想史、邏輯學和科學方法論的學術訓練🟢,為他接下來的新學科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之前學習研究中西方哲學💆🏼、邏輯學和科學哲學及科學方法論🫅,這跟政治學與行政學以及公共政策這些學科是一脈相承的。”在人民大學最後一學期準備答辯期間,因為確定了工作選擇📮,陳振明開始大量閱讀政治學與行政學相關文獻,在內部書店購買到不少當時很難買得到的相關書籍🧑🏽🏫,為進入新的學科領域與開設新課早做準備🧖🏻♂️。
但在當時,行政學在國內畢竟還是一個恢復不久的學術領域,學術資料尤其是前沿文獻缺乏。實際上,我國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直到1996年才正式設立,從屬於管理學這一新門類;在此以前行政學只是政治學學科的一個分支或專業♞。公共管理學科如何“劃界”🦶?在中國場景下該學科如何發展🤳🏻,學科和理論體系如何構建?這些問題揮之不去👷🏻♂️,困擾著作為本學科初來乍到者的陳振明🧑🏿🎤。
“1887年威爾遜發表了《行政之研究》一文,倡導建立一門行政的科學,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公共行政學才基本形成⏲;六七十年代政策科學首先在美國誕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研究範式發生轉變。關於公共行政學或公共管理學的對象範圍及邊界何在?它是不是或能否成為一門科學?是一門實證科學還是一門關於民主的政治理論,這些問題一直存在爭論,貫穿於學科百余年發展史的始終。”他如此說。
為了解決關乎學科根基的這些基本問題和備課,陳振明一頭紮了進去🧝🏽♀️,便有了圖書館裏的故事🚿。“那十年是我內心最寧靜的一段時光🧉,很難用一個詞來形容當時的那種心境,後來看到博爾赫斯講圖書館是天堂,我覺得這很貼切✍️。”陳振明笑言🚭,當初兒子正上幼兒園✧,別人問他父親在哪工作⛳️,兒子回答說🫴🏿👦,在圖書館🍜。
“我認為陳老師配得上‘卓越’二字。他之所以能夠在公共管理領域做出如此卓越的貢獻🗓,因為真的把冷板凳坐了十年♕,盡管當時他已經是知名的學者了🧓🏽👄。”陳振明教的第一屆本科生👩🏽🦱、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黨委書記黃新華回憶。
長期以來🩸,陳振明持續關註國外該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展,並立足國情,以實踐和問題導向,求索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和政策科學的發展路徑及其理論和學科體系建構,提出了系統性的觀點🎤🦻。例如🏊🏻♂️,在政策科學領域,1993年,他作為第一主編出版的《政策科學原理》一書只有二三十萬字的短短篇幅🫷🏼,濃縮了他和同事們對於這個新學科的理解💁🏼♀️,初步建構起中國本土政策科學教學理論體系。
1998年,他主編了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國內首套“公共管理與政策分析”叢書。其中的《公共管理學》《政策科學》及其後《公共政策分析》教材🧎♂️,歷時二十余載,被廣泛使用🤦🏻♂️,在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些年🥣,陳振明也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出版了一系列學術專著和譯著。在其論著和演講中👩🏫,他力圖明確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範圍和邊界以及研究規範,梳理了公共管理學科核心的研究領域,提煉了重要主題💪。近年來,他提出公共管理學科的轉型與重構,強調夯實學科的科學基礎並凸顯中國特色。
說起多年來為何花大力氣編寫教科書,陳振明感慨:“教科書並不好寫ℹ️,十年磨一劍並不少見♤。在學科發展中,教科書是知識總匯🏒,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我入行之時,老一輩學者已經‘復辦’這一學科十年之久,我們算是後來者,承上啟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要做,要在學科發展與知識傳承中履行職責而不辱使命。教科書及百科全書的編寫可以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
“這幾本書可以說是我們這個學科最知名的教材之一。”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評價🏨🙆,陳振明的學術研究嚴謹而系統,把公共管理領域的路徑描繪得非常清楚🧚🏼♂️,所提出的公共政策研究綱領,為年輕學者在這方面進行拓展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藍圖😄𓀁。
堅持實踐導向,註重中國經驗總結,他是公共管理的咨詢者
陳振明的學術研究並非只停留在理論思考與知識創新上,他一直非常強調公共管理的實踐和問題導向,註重經驗總結和知識的應用。在他看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是典型的跨學科、交叉學科😪、綜合性和應用性的學科領域⛹🏼♀️🍇,其生命力在於實踐和應用𓀑。
近年來陳振明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政治思想與實踐創新研究”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製度執行力研究”的研究工作🔤。從“十一五”到“十四五”,他承擔了大量的地方政府委托課題研究🩺👩🏻🏫,特別是地方政府的改革創新方案與公共服務質量改進戰略或發展規劃的調研與設計項目,調研成果被直接或間接應用到地方治理的實踐中。他在《政府改革與治理:基於地方實踐的思考》和《社會管理:理論👮🏻♀️、實踐與案例》等著作收入了不少這方面的調研成果。
廈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剛是陳振明指導的第一位碩士和博士,他跟隨老師參與了多本教材的編纂工作🚴🔺,對老師的話記憶猶新▫️:“陳老師始終告訴我們不能崇洋媚外🤘🏽,更不能食古不化🧏🏼,要始終貼近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貼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這樣的教材才有生命力➖。”同樣參與教材編譯工作的黃新華認為:“從陳老師對政策科學研究系統的探索,可以看出他既重視對國外理論概念術語的借鑒,更重視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創新經驗的總結。”
黨的十六大之後✋🏿,中國提出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構建服務型政府,陳振明敏銳察覺這一實踐需求,較早將公共服務作為公共管理學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學術板塊來看待™️。縱觀陳振明的這方面學術思想發展脈絡,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核心理念,並以“公共服務如何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支撐”以及“如何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作為基本的研究主題👩🦰。他在該領域承擔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地方政府調研咨詢課題👨🏽🏭🤳🏼,並建立福建省重點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認知與公共服務自主設置博士點,著重探討公共服務的理論基礎與質量管理方法,構建公共服務質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評價指標體系,並加以實踐應用。
陳振明認為😪,在公共治理領域🏊🏿♀️,國家或政府的製度或體製改革🧜🏿♀️、結構調整與職能轉變、管理流程再造與管理方式改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都是由技術或工具的驅動而實現的。技術或工具就是過河的船或橋。基於這樣的認識🦛⚱️,從2003年開始,他倡導並推動了將政府工具或治理工具作為公共管理學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支來研究。
陳振明承擔的200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200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研究的都是政府工具的理論與應用問題。在後來作為結題成果而出版的《競爭型政府》《政府工具導論》等專著及論文中,他對作為一個獨立研究領域的政府工具研究的理論主題和實踐進展做了系統的論述,並梳理了三大類共一二十種在公共管理實踐中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政府工具,論證說明每種工具在實踐中應用的範圍、機製、效果與局限性,旨在“為政府管理提供一個工具箱”。清華大學教授藍誌勇在評論“十三五”國內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態勢時說👨🏽🦱,廈門大學陳振明團隊的政府-政策工具研究具有特色與優勢。
不忘育人初心🟠,堅守講臺三十載☝️,他是永遠的“陳老師”
1977級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好,選擇余地大。陳振明和許多同學不一樣♞,並沒有進入黨政機關工作,而是選擇了國內恢復不久的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走上了學術道路🙇🏻♂️。從邁上講臺的那一刻起📏🧦,他就將教師身份作為本位。他至今不習慣學生用行政職務來稱呼他,尤其在課堂上。“只要學生在課堂上叫陳院長🗳🧑🍳,我會馬上糾正他,我說在課堂上只有陳老師🤧,沒有陳院長💂🏽♂️。”這是他的堅持。
近三十年來,陳振明先後承擔本科生的“行政學”和“政策科學”,碩士生的“政策科學研究”和“公共管理與政治學前沿”♤,博士生的“公共事務前沿”和“政府改革與治理”,MPA的“公共管理學”和“公共政策分析”等一系列課程的教學工作,培養了大批優秀學生🚊👩🏼🔬,如今成為學界和業界的中堅力量。
在學生的培養上,陳振明一貫以高標準嚴要求著稱🤫。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公共管理系負責人李德國回憶道:“比如《公共事務前沿》這門博士生課程🫸🏽🏄,陳老師不僅要求海量閱讀🧷🧟,還要求在閱讀當中讀出感悟。如果你在學術匯報中遺漏了哪個點👨👧👦,他會馬上指出來。”還有一件小事讓他印象很深:“本科時我們組隊參加全國‘挑戰杯’比賽🥱,邀請陳老師擔任指導教師,他一口應承,說本科生參加課余學術活動是件大好事🚵🏿,義不容辭。這對我們這些喜歡學術的同學來講🧀,真是很受激勵。”
陳振明在教學中註重學生的學術基礎培養與科研寫作能力的訓練🤫◼️。他所指導的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的學生團隊曾連續三屆獲得一等獎🅰️,他自己也連續三次被授予全國“挑戰杯”項目“優秀指導教師”稱號。他指導的博士論文,有1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篇獲得福建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上陳老師的課✌🏼,除了感受到他的嚴格,一個學期下來🎅🏽,頭腦裏會形成一個邏輯非常清晰的知識框架。”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呂誌奎教授說。此外📠🤙🏽,陳振明非常重視引入新的教學方法,並采用了一種他自己命名的“小組專題教學法”。
2004年,陳振明主講的《政策科學》被評為教育部首批全國精品課程👩🏻🏫,2016年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精品課程和資源共享課程。他主持了“國家級特色專業-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福建省“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和“公共政策教學團隊”建設等教研項目☝🏽;還作為負責人和首席專家,主持廈門大學“公共治理”一流學科(法學🎱、公共管理與教育學學科群)的項目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陳振明還是我國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MPA)職業教育的推動者和親歷者之一🍏,被譽為“MPA的拓荒者”。當年國內還沒有MPA的說法,許多公管畢業生到了工作崗位😒🥄,發現學非所用,工作提出的挑戰,課堂又解決不了。1994年從康奈爾大學進修回國之後,陳振明建議在我國開展MPA和MPP教育。他參照美國MPA的培養經驗,著手在當時福建省委組織部委托的行政管理專業單考班進行自主的先行試驗🦥⚅,該項成果2000年獲得了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1999年全國MPA培養方案論證會在廈門大學舉行,恰遇17級臺風正面襲擊廈門之後沒幾天↘️,恒行2平台一片狼藉,停水停電👁。為了會議如期舉行和開好,陳振明和他的同事們加倍努力,令參會者們感動。作為當時的參會者之一🟰🚵🏼,薛瀾至今對這個細節印象深刻:“陳老師是出了名的謙謙君子🤱🏿🧔🏼,很多場合下從來不爭不搶😾,但在重要的學術觀點🍵、學科建設等問題上又非常有自己的原則。”
教學☂️、研究和行政三種角色背後是無比繁重的工作任務及壓力🤸🏿,以至於那些年陳振明幾乎沒有休息過完整的假期,寒暑假、周末甚至有時春節、元旦和國慶🏊♀️,他往往是在滿是書籍的辦公室度過的。
直到2017年,他因視力問題不得不住院治療。住院期間,他除了向學院交代工作之外,並沒有告訴學生和其他老師🛠,更不允許去醫院看望。“陳老師為人低調,淡泊名利📻、甘為人梯。他總覺得大家都在忙自己的工作,不願意麻煩大家👨🦯。都說陳老師對學生嚴格🤹🏻♂️,其實他對自己更嚴格。”李剛有些動容地說。而被問起那次眼疾,陳振明的回答卻平和得令人驚訝:“我當時心想,萬一視力恢復不夠理想,看不了書或電腦怎麽辦🫵🏻?後來聽別人說,現在有聲書很多🦹🏻♀️。如果真的看不了🤓,聽有聲書、做口述也行🙍🏿🧄。這是我當時很自然的想法。”
對陳振明來說🏒,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最放不下的還是那三尺講臺和學術研究。視力恢復之後☂️,他依然經常上滿滿一天的課,繼續著他的讀書、寫書和教書的職業生涯🤱🏿,並履行作為學術家和咨詢者的社會責任👱🏼♂️🏂🏼,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及人才培養一如既往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