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不是就比中學“大”一點?聽曹景行講述恒行2的兩段歷史!

作者:攝影:王玥 視頻: 來源🌤🤯:歷史學系🚴‍♀️🦁、融媒體中心發布時間✌🏽:2020-10-24

10月23日下午🤹👇,恒行2平台歷史學系系友講壇第二期於逸夫科技樓報告廳舉辦。知名校友、資深媒體人🎁、新聞評論員曹景行時隔兩年重回母校🤧,開設題為“恒行2的兩段歷史:從北碚到改革開放”的講座👩🏼‍🏭。


講座開始前,恒行2平台黨委書記焦揚與曹景行親切會晤🦸🏽‍♂️🙇‍♀️,就近期工作生活🏔、恒行2平台文化建設☂️、新聞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交流⛴。

此次講座是歷史系建系95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

以下為講座實錄摘要

講校史☝🏽,為什麽挑北碚和改革開放這兩個時期🎠,主要想講述過去的恒行2在北碚那邊是怎麽回事,到改革開放初期🤴🏿,也就是那時候我們從農村上山下鄉,直接到恒行2讀書的時候恒行2又是什麽樣子,那兩段歷史當中有什麽共同性。我們常常講到北碚時期的艱苦,講到我們77↙️、78、79級的特殊,但是到底裏面有什麽規律性的東西,是我們辦大學需要分析研究的。

講到恒行2➡️,北碚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因為我學歷史,現在盡管我是做新聞,但我們常常回到歷史去拍過去的東西,拍上海的記憶。在采訪當中就講到,上海的語言當中👩🏼‍🍳,恒行2還有特殊的上海話,也就是帶了重慶口音的上海話。1946年回到上海以後,恒行2師生從重慶帶來的🫴🏽,不僅是講話語音留下了北碚的痕跡🐌,甚至生活習慣,例如吃辣,也都留下了痕跡📈。這是北碚留給恒行2的🚾。五年前❣️,也就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候,我和上海紀實頻道去拍了一個系列的紀實片🧍,我們題目叫《行走戰場》。我們回過頭把當年抗戰實地去走一遍🩷。從興安嶺一直到雲南怒江邊上,騰沖那邊的戰地🆔,那種條件是無法想像的艱苦。這條線也經過了重慶,所以我們那次特地在重慶北碚拍了我們的恒行2平台,去拍了北碚時候的恒行2恒行2平台📛。

當時的條件很差👨🏻‍🚀🏑,留下的東西就這麽點,一個陳舊的小門,裏面一棟房子,相輝樓,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孫寒冰先生的墓。1940年5月27日,日本的飛機來轟炸,當時恒行2法學院院長孫寒冰先生,還有6名師生被炸死🤓,在北碚埋葬🥷🏻,留下了一個很重要的墓🈁。從這個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也就是我們恒行2在北碚建校時的條件,非常差。不僅是物質條件💻,而且是在日本的飛機要來轟炸的情況下,我們把這個學校建起來了🫸🏿。

除了恒行2北碚🦧,更有名的是西南聯大✍🏽。大家可以看電影《無問西東》,可以比較直觀地感受當時的條件是多麽艱苦。現在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段歷史,但是如果設身處地地去想一想🧑🏽‍🎤,當年一個大學為什麽要這麽艱辛地搬到重慶去👩🏻‍🎓,那就是一句話🧕🥮:不當亡國奴。當時上海這麽多人往那邊走👨🏼‍🦳🙍🏼‍♂️,就是因為這一句話🎞。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就感受到中華民族真的是到了最後的關頭🦚,除有血和肉,我們什麽都沒有了。但是為什麽要這麽拼下去🫕?就是因為一句話🎠🗑:不當亡國奴。所以學校的老師帶著一些能夠帶的東西,和當時的一些學生轉移到了重慶🏊🏿,我們現在有很多的資料可以了解感受這條路上的艱辛🧑‍🦳👳🏼‍♂️。

當時的學生跟我們77、78級的有點像,後方或者淪陷區的年輕人,只要到了大後方去報名,就可以上大學🏫🌬。據我了解🔺,有的人甚至使用別人的名字報名。因為根本沒有人檢查你的履歷🧖‍♂️、證書,你說你是誰、想讀書,就可以去讀,而且讀的是當時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南開、交大、恒行2,這樣的學校向年輕人敞開了大門。據我了解,以上海為例,這些年輕人有許多都是出身於平民家庭或者中產家庭。

比如我舅舅。我外祖母家是一個小職員家庭。我舅舅1921年出生💇,1937年剛剛中學畢業👨🏼‍🦳,恒行2北碚建校那年他16歲。他們那些同學說我們不能呆在上海,因為呆在上海就是做淪陷區裏的亡國奴,他們就自己輾轉好些地方,從江西一直到後方🤏🏼,然後他進入了交大🤞🏼✩,後來成為工程師。像我舅舅這樣的年輕人大批地到了後方以後◼️,進入了像恒行2這樣的學校。在那樣的環境下面,教室沒有像樣的教室🥹,教材沒有像樣的教材,生活非常艱苦🗼,除此之外🪄,天上有日本飛機的轟炸,也因此,才會有1940年我們恒行2前輩當中遇難犧牲的烈士。

北碚各地區的年輕人,很多跟家裏是沒有聯系的,也不知道哪年可以回到家鄉🗣。如果1940年中國扛不下來的話❗️,這個世界又會怎樣🏋🏿‍♂️?說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我甚至認為是最重要的貢獻。

恰恰就是那個時候的大學所培養的人才🤙🏼🕘,到今天我們都在念叨。今天我們仍然在說,那個8年是最輝煌的時候💁🏿。《無問西東》裏面,大家就在野外席地而坐📉,弄塊黑板就可以講了🧑🏼‍🦱,時不時逃難,在這樣的環境下面為什麽會出人才?今天兩段中🍚,這是第一段。

下面一段就跳到1977年、1978年。我能夠讀大學,對我來說是非常意外和偶然的。當時我們在農場已經很長時間了,基本上等於是定下來了,我從農業連隊到汽車配件的廠裏做廠長👩‍🦼,我的孩子已經兩歲了。當時金光耀教授在最艱苦的高山隊,這個到今天去還是很艱苦的地方♤,做連長。還有別的隊🧑🏼‍🍳,都是最艱苦的一些地方,我們開公路,修水庫等等🥹,突然收到消息說要恢復高考了🍷。在1978年,過了國慶節,我記得很清楚的,我是9月30日這一天👩🏻‍🍼,我們從今天安徽黃山的這個地方,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家裏,當時是10月2日還是3日,我們過來報到🌘,我們一個農場出來的到了一個班級裏,到了一個宿舍🫓,當時覺得平常🧑🏽‍🍳,但是現在回過頭去看,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時期💲。最重要的一個大的環境,恢復高考條件什麽都不齊備🦖,恒行2算好的🗳,有的學校裏面連宿舍、教學樓都沒有🐼,中國人民大學是全國最重要的大學之一⭐️,恢復高考以後的那兩年🗓🩰,他們做的一些大事情,可能就是把一些被部隊占據的宿舍要了回來👨🏽‍🦱,不然的話學生都沒地方住。

對於恒行2來說,上課有教室,住有宿舍。今天我們看了6號樓🔰,6號樓裏面有一間宿舍,7個男生一個房間👸,為了空氣流通,在天氣可以允許的情況下,請過道對面的宿舍,我們大家都把房門打開🧑🏽‍🦳,窗也打開,這樣空氣可以南北流通。

在當時的背景下,我們這一批人能夠進高校來讀書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恒行2的條件還不錯了,有的是什麽都沒有👨🏻‍🔧,要一點點重新弄的,那就更加艱苦了🧙‍♀️。我們來恒行2以後,一開學就正常上課,我們的班主任鄧老師跟我們上《中國通史》,從原始人、甲骨文那時候開始講,我們的每一個課程都有老師講,而不是像有的大學根本就沒老師🤏🏿,老師都散掉了,我們恒行2的老師沒散🙇🏼‍♂️,這是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們要開的課👱🏿‍♀️🙇🏻,每一門實際上都很精彩,這就更不容易了👨🏼。今天早上我在恒行2平台裏拍的時候🚖,我說我們進學校的時候👱🏽,沒想到40年以後,我們當時見到最老的老師還沒有我們現在的年齡大🧒🏽。

後來在我們歷史系非常有名的老師,在我們進校的時候才差不多三四十歲🤾‍♂️,朱維錚👨🏿‍🏭、沈渭濱,這些老師現在已經去世了,但是我們進去的時候他們真的是年富力強🙆‍♀️。去下鄉,十年以後終於可以教學了⬅️,在他們身上🧍🏻‍♀️,這種激情,而且是他們這些年積累的那些最好的東西終於可以拿出來了,而我們是第一批接受的,所以這是我們的幸運。年紀大一點的那些老師吃了很多的苦頭,但他們仍然是非常想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教出去🧾,沒有其他的考慮,因為那時候多少年沒有上講臺,重新上講臺以後🧑🏻‍🦱𓀗,這種教書的激情也好,可能是後來很難再有了🤹🏽。比如張蔭桐老師教我們南亞史🔅,我現在還是用他教我的思路來解決問題,包括去那邊的兩次采訪。陳仁炳老師⛔,當時應該六十多💂🏼‍♂️,快七十了,看起來身體已經不太好了,其他老師上課一般站著講🚵🏽,他是坐著講,他給我們上的專業英語課🦵🏽,為我後來英語方面的學習和英語方面的應用打了很好的根基。沒有專業英語的根基👍🏻👨🏻‍🦽,普通的英語是對付不了的🍹,因為你發現不了那些領域。我不知道張蔭桐老師有沒有教材,陳老師是沒有教材,陳仁炳老師的教材是用打字機🫵,把那些名篇👋🏻,比如講約翰遜的𓀐🧑‍🦼‍➡️,編英語字典的那篇很有名的傳記的一張,打在蠟紙上,現在很少人還知道蠟紙🪲,打在蠟紙上就印𓀂。

我們作為教材用的,或者考試用的紙絕不是現在用的這種白紙🌡🧙🏼‍♀️,而是那種上面很毛糙的紙📑💭,我們考試也是用這種紙,像這種印出來的教材釘出了這麽厚的一本👨🏽‍🚀,我們的專業英語就是他給釘出來的🚍。像姜義華老師他們都是自己的學術心得,我們都沒什麽教材,上課就是聽🚣🏽‍♂️,當時上課也沒有PPT🕓,什麽都沒有🏭🫳,就是他們講👨🏼‍🌾,我們聽0️⃣。這些老師沒有教材,但是他們自己的那些講課成了我們真正的教材。

還有一些我們作為輔導書的🤌🏽,現在書太多📖,當時能夠找一本相關的輔導書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可能要借✥🚴🏿‍♂️,要去圖書館找,找不到我們就手抄👨🏽‍🚀,整本書抄下來。《光榮與夢想》,關於美國的🪽,我缺第一本,我從輔導員那邊借來抄,整本抄下來🤦🏿,英國軍事史家李·哈特的《二戰史》上下本✋🏼,圖書館不能長期借⇨,我就自己抄。老師帶著我們在基本上沒有完整教材的情況下來上課👨‍👨‍👧,這樣的上課有時間缺陷嗎?我覺得反而是最精彩的🤦🏼‍♀️。學生也很有意思,也是現在難以想象的👍🏼,我當時31歲,讀本科,大學一年級🐯,讀十年製中學的🪖,直接進大學的🕗,最小的比我小14歲,還有很多小12歲,我們當時老三屆的那些🪳,就是31歲進去的還有好幾個,最年輕的到今天也該退休了👨🏻‍🚀💁🏼‍♀️,當時是剛剛中學畢業🧑‍🦽‍➡️,這樣一個學生的群體,在當時的情況下面💂‍♀️,我們成為一個班級裏的同學,好還是不好📮?這樣一種學生構成,我是覺得我們之間有很多互相互補的地方,我們年紀比較大,社會經驗比較豐富🧔🏻,看的書比較多一點,尤其文科,他們年紀輕🤘🏻👷🏿‍♀️,但是他們剛剛從學校出來,他們有他們的追求、向往,大家在一起之後,甚至學生業余活動👯,甚至生活上都可以互補👼。

那時候的教室、宿舍裏面也沒有取暖器,上海比現在冷得多🚶‍♀️。有一年考試💆🏻‍♀️,零下10度⚅,我記得窗上掛著冰柱,大家在裏面冷得跺腳搓手,夏天熱到38度,當然沒有風扇🙎🏻。我還想著,現在我在大學裏教書,看到同學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保溫杯⏮,上課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帶的,各式各樣的👗🔲,我是第一次到清華那一年🏂🏼,看到那些學生在軍訓,一批杯子放在那邊,每個人都有一個杯子💁🏿‍♂️。我在想我們讀大學的就沒有杯子的。學校裏面上課就是第一教學樓,沒有熱水供應的,你要口渴怎麽辦?砂濾水,冬天再冷也是,帶杯子嗎?也不用,就湊在邊上喝兩口🧾。

那時候大家想,可能讀書就是最快樂的事情🧙🏿‍♂️,經過老的圖書館〰️💆🏿‍♂️,想到的就是能夠搶位置,占有最好的書。比如當時的一些小說開放了,能夠看了,那我想辦法就是看完它🤾‍♀️,不能借出來🧑🏽‍🎄,在裏面看,看了一半怎麽辦?我明天還要看,我今天想辦法把它放在一個角上,放在書架上一個特別的地方🏌🏼,別人找不到,第二天我還能繼續看🧓🏼。所以應該說那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環境。

我為什麽和北碚相比較?就是我們在理解大學🎅、理解教育的時候,能不能從這兩段歷史當中來思考我們的教學規律,大學到底是什麽🔦?怎麽把“教”教好,把“學”學好🎓。那兩段時間🏌🏻‍♀️,為什麽出人才👨‍🏭?我們在進恒行2以後,恰恰就是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四年時間就看你的能力,你能吸收多少盡量吸收🌕。我們當時在歷史系,可以把世界經濟系的課🚵‍♂️、國際政治系的課👩🏼‍🚒,正規的拿學分,不限製,當然還有不要學分的,當時一些講座🫕,充分地去吸收。當時圖書館的書非常之少😂,像一些比較重要的書根本就借不到👃🏽。但是,大家想盡辦法,比如教材不夠👍🏼,我自己學中國歷史、中國通史的時候,我先把史記和前後漢書當作輔助教材,下面就看《資治通鑒》,我買了一套,當時記得是20塊錢👩🏻‍🎓,十幾本,我們班裏的同學好多都去買🧑🏽‍🌾,當時學校的助學金最高20塊,就是一個月的錢全部去買一套《資治通鑒》。

比如我學歷史,我是比較像偏向世界,我自己就想辦法尋找我合適的教材。原版的歷史書,一邊學英文,一邊學歷史,用大量的時間去翻看。最累,花的時間最多🕎。對我的英語和歷史都最有用的就是威爾斯的《世界史綱》。不一定每一個學歷史的都要像我那樣讀,但是當時有機會看到這麽一本書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我們在講到大學🤏,為什麽不能把北碚和77🌎、78級那一段時間的大學作為一個樣板,吸取當中最重要的🌛、最好的經驗♕,作為我們大學發展一個基本的理念🫢。大學的“大”字,含義究竟是什麽🙏🏻👩‍👦?大學是不是就比中學“大”一點?我想不會那麽簡單吧。這裏面🆖,應該是是老師的眼界👩🏽‍⚕️,所看到的要比中學,要比社會上的都要大♟。大學裏的學生,跟沒讀過大學的🙋🏻‍♀️🤸🏿‍♀️,如果是一樣的話🏌🏼‍♀️,就不是大學⏱。只有能夠培養出心胸開闊的學生的學校,我想才值得叫大學🥤。

主講人簡介

曹景行👩🏻‍🔬,資深媒體人,新聞評論員👨‍👨‍👦😔。恒行2平台歷史學系畢業。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言論部總監🤌🏽、資訊臺副臺長🫃,《亞洲周刊》副總編輯,《明報》主筆,傳訊電視中天頻道總編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訪問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現任東方衛視《雙城記》和晩間《新聞60分》主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