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亮相本次工博會上的成果突出產學合作、醫工結合的特點,是學校部分最新科研成果,集中展示了學校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發揮學科優勢和綜合優勢、加速科技創新的積極實踐。
在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我校遴選13個項目參展,共獲得6個獎項。其中高校展區的優秀展品類獎項4項,包括優秀展品獎特等獎1項、優秀展品獎2項和優秀創新創業展品獎1項,同時獲得優秀組織獎和先進個人獎。再度囊括高校展區所有類型的獎項,獎項總數再創新高,是本次展會上獲高校展區獎最多的高校之一。
特等獎
人群稠密空間病原體快速捕獲富集檢測系統
該項目由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隋國棟和基礎醫學院教授程訓佳團隊合作完成,實現快速檢測。設備已在武漢方艙醫院等多所醫院使用,向葡萄牙、韓國等國提供了300多萬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試劑。
優秀展品獎
人工智能化多功能氣溶膠濃度富集系統與大氣顆粒物毒性檢測聯用儀
由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陳建民團隊完成。該國產自主研發設備實現了30分鐘內對大氣顆粒物生物毒性的在線實時智能播報,對大氣環境監測和健康效應評價有重要指導作用。
優秀展品獎
特效防止新冠病毒等人感染冠狀病毒的多肽藥物
由基礎醫學院研究員陸路團隊完成。這是國際首創的、具有抗人感染冠狀病毒特效藥特征的多肽抑製劑。
優秀創新創業展品獎
新型微小系統識別設備
由創新創業學院推薦的校友創新創業項目。該讀碼產品打破海外產品對中國機器視覺市場的壟斷,提供的相應解決方案助力企業用戶了解整個工藝物料使用情況和產品流向,為現代工廠的智能化、數據化提供技術支持。
抗疫防護用品“一種新冠病毒防護頭套”
環科系陳建民團隊研製的去除病毒尺寸超細旦駐極體熔噴核心材料的評價技術,大大提高了病毒防禦材料的判別效果。團隊依靠這項技術設計了包括口罩、頭套、眼罩、濾芯、濾網等多種新冠病毒防護用品,已完成8項國家發明專利申請和1項美國專利申請。
“一種新冠病毒防護頭套”與山東愛達醫用製品有限公司達成總價120萬元的專利轉讓,9月18日簽約。這是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首個百萬級的科研轉化項目,也是學校首個在工博會現場簽約的項目。
便攜式智能超聲輔助診斷儀
這款由一塊500*500*20mm的顯示面板和一只超聲探頭組成超聲儀能像聽診器一樣隨身攜帶,兼具便攜、智能兩大亮點,有望成為基層醫生早期篩查、輔助治療腫瘤疾病的好幫手。由信息學院教授汪源源團隊、附屬腫瘤醫院教授常才團隊、上海大學等合作研發。
傳統便攜式超聲診斷儀主要面向三甲醫院臨床科室和急診科室。而這款診斷儀的最大優勢,就在於植入基於人工智能的輔助診斷算法,能真正有效協助廣大的基層醫生們準確、迅速地找到病竈,走在全球醫療技術和應用的前沿。據初步臨床試驗統計,它能在早期篩查、精確診斷、分子分型、預後預測四環節發揮作用,準確率達到90%以上,適用於淺表器官、心血管等多種疾病診斷,對某些高發腫瘤疾病尤為適合。基本與腫瘤醫院主治醫師的水平相當,遠高於未接受專業訓練的基層全科醫生。
它的另一大特點是方便醫生。社區醫生可以拎著設備上門檢查病患,現場就能得到診斷結果。還能在災區、戰地等特殊環境下靈活使用。目前,這臺診斷儀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在附屬腫瘤醫院和上海市部分基層社區醫院供一線醫療人員使用。該儀器的目標定位是面向基層醫院,量產後定價比較親民。
人工智能化多功能氣溶膠濃度富集系統與大氣顆粒物毒性檢測聯用儀
這款國產自主研發的聯用儀可以快速、精準判斷空氣的生物毒性。由環科系陳建民團隊耗時5年研發成功。設備由PM2.5采集與溶出液製備模塊、化學成分分析、毒性檢測模塊三大模塊構成,實現了30分鐘內對大氣顆粒物生物毒性的在線實時智能播報。
聯用儀可以一次性解決空氣質量評估的兩大難題:毒性成分、健康效應。它的富集系統通過采樣、飽和、冷凝、采集、濃縮等環節,將顆粒物融入液體,易於用飛行時間質譜技術測定有機組分、離子色譜測定無機組分、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測定重金屬,並大幅降低了空氣流量需求,從原先的1000升/分鐘降至50升/分鐘。與原先離線檢測的數日至數十日相比,聯用儀檢測全程只需30分鐘。
聯用儀的全部儀器系統僅有離子色譜部分外包定型,核心部件和采用自行設計的聯用端口均為自主設計研發,目前在國際和國內都未有同類型設備,具有突破性意義。目前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2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