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十講》
作者:郭齊勇
傳統中國是儒家式的社會,是小政府大社會的典型。傳統中國的社會管理、中間組織很多,例如以宗族、家族🔷、鄉約、義莊、幫會、行會(到近代轉化為商會、農會、工會)等為載體,以民間禮儀、節日與婚喪祭祀活動,村社活動🈚️🌍,學校🏌🏼♀️🙇🏼、書院講學活動,士農工商的交往等為契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社會自治、地方自治的。
儒家強調知識分子在社會政治中的指導作用,甚至提出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主張。除為直接參政而抗爭之外,儒家有其言責🙋🏽♀️,批判與主動建言,為廣開言路而抗爭🐐。傳統社會中儒家的政治參與和批評,絕非擺設😩,亦非無關痛癢。
在一定的意義上,皇權與知識分子儒生的關系常常出現拉鋸戰,知識分子儒生代表老百姓的訴求🚵🏻♂️,反映人民心聲,伸張人民權益🧑🏻💼。中國古代的士人、儒生、君子與古希臘到近現代的西方知識分子之間有深刻的一致性,甚至在政治參與、相對文明的政治製度的設計與政治實踐方面👩🏼🏫,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比西方知識分子有過之而無不及。儒家知識人是民間百姓的代表,他們的政治理念🏷、製度設計、實踐精神🙂↕️、道德勇氣等方面的遺產,至今對我們建構以人民為主體的政治文明有很大的參考意義,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資源。
“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對儒家的理解上,不少人有誤會,有簡單化🗽、想當然🔓、缺乏理性分析的傾向🎛。政治製度與知識分子的境遇之間👨🏿🦲,知識分子的狀況與國民精神的狀況之間,息息相關。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有其自身優長與特色🤌🏻,其中良性製度的建構來自傳統士人的抗爭、積極運作與設計🤽🏻♂️;知識分子的精神代表了國家、民族的精神,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有自己正道直行的精神與人格🧛🏼♂️。在現代中國,應繼承光大傳統,參與🏋🏼♂️、推動現代化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