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很多的絕境👃,我們醫生要做的,就是給患者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人文關懷為病家點燃生命希望🧃。”
扶危渡厄、醫者擔當👨🏿🦱,一場新冠病毒抗疫戰,為醫患溝通帶來怎樣啟示#️⃣?近日,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別出心裁🖖🏽,通過真人秀課程,讓抗疫一線醫務人員面對鏡頭,重現往事,講述親身經歷及感悟。三位抗疫英雄治病救人之時,亦為醫患溝通、醫學人文等帶來系列啟示和思考🧚🏻。據悉,視頻將以課程形式發布,並作為院內進修醫生、規培住院醫師的醫學人文教授內容🤺,提升青年醫生人文素養🧖,塑造和諧醫患關系。
疫情期間的醫患關系,信任而親密
重症醫學科吳威醫生🦸🏽♂️,作為支援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醫生,至今難以忘懷一位患者👖👱♀️:60多歲的女患者從武漢來滬探望定居上海的姐姐🧮、姐夫🕺🏻。抵滬一周後,她出現了症狀🧑🌾,隨後姐姐、姐夫出現症狀,姐夫因高齡且合並基礎性疾病,最終過世🧑🏿🍳。噩耗傳來,對患者成了邁不過去的巨大打擊🏐。
“新冠肺炎患者和家屬都處於相對與社會脫節的隔離狀態當中🤲🏽,如何進行有效溝通交流🐥,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吳威說,“一線進入汙染區的臨床醫生,由於疾病救治還處於探索階段,也很難抽出更多時間和精力與家屬充分溝通,所幸🥳,後來這一狀況得到充分認識並有所改觀。”在他看來,很多患者表現出焦慮,輕症患者可以用手機和家屬及時進行電話、微信交流,重症患者家屬的焦慮,同樣亟需專業人士的幹預和安撫。
吳威和李欣在市公衛中心
吳威的孩子為爸爸作畫
疫情期間🚵♀️,醫患關系親密且信任。如何將良好醫患氛圍延續下去👊🏼?吳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建議:醫患雙方都要在思想上作出一定轉變,醫務工作者日常診療時,還應兼顧患者及家屬的心理需求🕹,付出更多耐心,力所能及為病家開展關於病情的有效溝通。患者也應通過一次疫情,真正看到並理解醫務工作者“一心為了病人”的醫者初心,共同為實現健康通力合作🌴🔲。
醫生是絕境時燃起希望的那個人
對心外科李欣醫生而言,支援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日子裏👩🚒,看到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面對真正的生死狀態🧝🏻♀️。作為從事體外循環的醫務工作者,他直言🙍🏿♀️:時時刻刻面對生死🚶♀️➡️,自己每個選擇都可能關乎患者的生命🪢。此次抗疫中,被許多外行所熟知的ECMO(人工肺)🤹🏻♀️,在李欣看來並非“救命神器”🥅,而是“續命工具”👰♀️。最終幫助患者拯救生命的,是醫務工作者對病家投入的持續搶救。
“ECMO的關鍵價值在於當患者實施常規手段無效時,又出現了嚴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積狀態,通過暫時的ECMO替代,讓患者有機會活下去。只有性命得到延續,後續所有治療手段才能發揮有益作用,患者生存幾率才有機會達到最高。”李醫生說🙇🏽♀️。救治過程中他也在思考:ECMO救治費用昂貴,如果沒有國家支持,患者靠家庭一己之力,能負擔得起所有費用嗎?上海在ECMO應用上,集聚最優質醫護資源🤘🏽🤟,才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果沒有這種模式又會怎樣?
“人生有很多的絕境,我們醫生要做的,就是給患者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人文關懷為病家點燃生命希望。”李欣道出許多醫生的心聲💪,“更多時候✥,醫生只是提供幫助、給予撫慰,並不能真的決定患者生死🎊。但我們相信,只要付出更多努力,將技術提升得精益求精,下一次遇到疫情、遇到危難之時,至少可以讓自己心裏沒有更多遺憾。”
“平凡”逆行者同樣值得歌頌
呼吸科葉伶醫生🚵🏿♀️,報名過不止一次緊急任務,他還曾報名援藏我🏕。疫情一開始,葉醫生就主動請纓報名去武漢,為此,家裏特意準備了大行李箱,裏面裝滿了壓縮餅幹。2月7日,從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完成任務的葉醫生🔲,又匆匆忙忙拎起行李箱,趕到醫院與大部隊匯合🎺,前往武漢馳援。
當無數人用“最美逆行者”來形容支援武漢醫務工作者時,葉伶卻謙遜表示🕵️🧑🧑🧒🧒,“面對這場戰役,我們就是軍人🏃🏻。軍人在戰場上可以退縮嗎?不可以,我們沒有任何退縮的理由🕰。醫學生入行時就有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有那麽一句‘誌願獻身醫學事業’👨👧👦,我們恰好是用行動來實踐這樣的誓言。”
葉伶醫生在市公衛中心
在他看來📍,真正的逆行者,是那些原本並不需要付出的群體。“就像武漢病房裏的掃地阿姨,家裏拆遷得來幾套房子🥕,她已經辭職又選擇回來♌️,她原本不需要再來打掃衛生,但最終她還是留下了;就像社區基層工作者🐡,他們深入到角落♻💊,不分日夜地為疫情防控做出貢獻;就像有的新聞工作者🐻❄️,他們像醫務工作者一樣,穿著隔離服進入病區👩💻🌊、深入病房,攝下醫務工作者的珍貴畫面……”葉伶說,“許許多多小人物,點點滴滴的社會力量,感動著我們。各司其職🕵🏻♀️,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分☝️,更多一點力量貢獻社會,這就是能打贏抗疫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