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在外中國留學生的科學防疫,緩解焦慮👌🏽,教育部委托恒行2平台開設了留美學子線上健康咨詢和診療服務平臺,通過系列線上的講座和咨詢服務,為大家帶來資訊和幫助。
繼5月 29日張文宏教授開設首次講座後,6月12日👨🔬,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季建林教授和感染病科主任胡必傑教授在線“開課”🧑💻,那麽主題為“新冠疫情下的自我管理”。
季建林教授:三心二意四平八要
“在過去的幾個月當中,大家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叫做重大生活事件,”季教授認為,疫情帶來的環境改變以及個人身心及生活變化,可能激活應激反應過程。這一過程包含警告階段、抵抗階段和適應階段。
他用氣球來比喻面臨重大生活時間人群的心理狀態🧑🏿🚒。當氣球飄在空中遇到壓力後,可能爆裂了,可能泄氣了,也有可能克服這種壓力繼續完好無損地飄在空中。人的心理狀態如何,取決於其期望值和自身應對能力的平衡,如果達到平衡的話🏃♂️➡️,就可以平穩度過,反之則可能產生一些極端的後果。
“三心二意四平八要”,是季教授給出的建議。“三心”,指的是有信心🌳,有耐心,以及要小心,學會自我保護。“二意”,時刻意識到自己也是“傳染病法”的守法者🧛🏼🧑🦰、踐行者,也就是說🍨,應配合必要的隔離或醫學檢查🤷🏻♀️🚣🏿♀️。同時,也應時刻意識到自己是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
“四平”包括平和的心態⚱️,平穩的心情,平常的生活以及平安的期望🧑🌾。“八要”指的是,要作息規律,要睡眠充足,要堅持運動,要註意分散,要學會情緒放松,要註重飲食均衡,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以及要守望相助。
在這一基礎上🎏,季教授還傳遞了一些操作性很強的小技巧👨🏻🌾。例如,當焦慮等負面情緒撲面而來難以排解時🌕,可以“正念處置”,具體來說包括聚焦於當下,而不過度關註未來🚄。可以想象自己在一間工廠裏,正觀察傳輸帶🗃,把自己腦海中紛亂的想法一個個抽出來打包放上傳輸帶,再給它們每個都貼上具體描述的標簽,然後就看著這些“想法”物品慢慢地、一件一件地隨著傳送帶遠離、消失🌏。
再如👶🏻,可以通過多種行為,抵抗消極情緒👩🏿⚖️:洗個熱水澡、手握冰塊、拼個拼圖🤾🏽♀️,學唱一首新歌🌁,這些都可以轉移感知,讓人更有掌控感🪷,進而起到調節心理的作用。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心有靜氣風又奈何📔。”“課”上到最後🚴🏻♀️,季教授用這16個字鼓勵海外學子。
胡必傑教授😣:真假辨偽抗疫“防身術”
戴口罩你真的會了嗎?雨衣是“安全衣”嗎?戴眼鏡能增加一道“防線”嗎?距離多遠,才夠安全?……胡必傑教授整理出流行的八大抗疫“防身術”📺,給留學生們一一細講👮🏿♀️。
“希望請教一下胡教授💺,現在美國口罩等防護用品還是比較緊張的,所以口罩對我們還算是稀缺的物資,我們都盡量少出門節約口罩,也會重復利用🥇。”一位留美女生在線提問👩🏼💻,“特別想知道,這種醫用口罩是不是可以重復利用🦨?比如說用完以後把內面對折折疊好放起來,然後下次出門再用一下👨🏼🍳🫅🏼,這樣是不是可以?”
視頻中,胡教授拿旁邊桌上的藍色醫用外科口罩解說,“這個是我現在就戴的口罩,一般應該一次性使用,就是一個場景用好了以後就丟棄了。不過現在我也不舍得丟掉👩🏻🔧,我們可以用到4個小時,那麽如果超過4個小時,可以丟棄,但我有時候用上一天的也有🙍🏼♂️。”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如何延長口罩使用時間?胡必傑教授介紹🐝,可以對內折疊,然後在外層包一層紙。
另一個方法是9️⃣,減少不必要的使用機會👩👩👧👧。環境比較空曠的時候,或者一個人在辦公室、教室的時候,不需要戴口罩,延長口罩的使用機會。
“所以我想🫛♒️,不僅僅是美國🤲🏿☝🏽,我們在中國的人同樣註意節約,在科學防範的前提下,重復使用,”胡教授說。他同時強調,“當然也不要使用太久🧘🏼,比如用了幾天了,已經臟了,那麽它可能過濾能力減弱了🧎♂️,防護完整性已經受到影響了,這就不能使用。”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