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知識框架預建構🧗♀️🙁:
讓學生能聽懂硬核知識
《固體物理》是物理學系本科生專業必修課,素以“硬核”著稱。把知識細化🧘、把基礎打牢,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把‘硬核’的知識講清楚,讓學生能聽懂”則是王靖的主要著力點👨🏻🦳。
上課日三天前,王靖總會把相應教學周的課程錄屏發布至釘釘平臺,供同學們預先學習觀看。
“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結合以形成晶格的?”課程開頭👱🏼♂️,王靖先拋出關鍵問題,其中奧秘便涉及“內聚能/晶格能”這一概念。概述五種成鍵方式後,他又以數個實例,分析其從獨立原子到結合成晶體的過程中能量的變化。
立足核心知識框架,錄播課程註重基礎、厚植原理,從概念描述🧋、理論講解🛍,到邏輯推導、拓展延伸一一講解透徹。雖說是理論型專業課,王靖還根據課程內容進度🔂,穿插進該領域內理論和實驗的前沿動態🙃。他認為💽🧜🏼♂️:“理科學習不僅要學知識,還要對國際上最新的理論、實驗突破有所了解和跟進🤷🏼。”
以往常規線下教學中,教師從來不是“唱獨角戲的演員”,同學們的眼神👩🏻🦯➡️、動作反饋更像是“加油站”,時刻給自己註入“補給”🟤。而現在面對“冷冰冰”的屏幕👑,他不免感到“難以集中精力”。為克服這一困難,並從學生角度出發感受聽課效果🛶,王靖采取分段錄製的方式,每錄完一頁PPT內容就回過頭來聽一遍🧝🏿,不滿意即放棄重錄,“僅是第一課就錄廢過很多次”。錄製完成的二十多分鐘課堂,往往需多花上兩三倍的時間🤽,多次復盤,推倒重來。
老師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收獲了更好的學習體驗。物理學系2017級本科生覃柏霖這學期選修了《固體物理》,他感到跟著老師的講解,基本能夠把知識點弄明白,而且學習時間更靈活。“線下課堂上,如果一時沒聽懂,過了也許就過了。現在可以自己安排進度,不懂的就倒回去再看。”同時🚕,他也認識到線上課程對自學有更高要求👍🏼,“要花時間啃”🙋🏼。
雙向師生聯動再激活:
引導勤思勤問👨🔧,疑難愈辨愈明
一個在線平臺,一塊觸控板🎲,一支手寫筆,王靖以第二課時設置的直播互動答疑“開播”了……不多時,評論區內“刷”起了長串提問。直播互動答疑上,全體同學都實時觀看,“那種熟悉的上課感仿佛又回來了”,唰唰幾筆,定理公式🏄🏿、解題步驟躍然“屏”上。在屏幕另一端↩️,同學們緊跟老師的思路節奏,並不時在對話框裏提交反饋,疑難就在師生的一來一往間愈辨愈明。
“上直播課時👩🏻🚒,老師對討論過程中有爭議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解答,完成課時內容的補充和深入🧚♀️。”物理學系2017級本科生溫舒雲說:“這一系列環節走下來🚢,感覺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沒有落下太多🫷🏼,有時在討論中還能產生新的理解。”
學與思相伴相生⛹️♀️,王靖鼓勵同學們把困惑發在課程群裏,再統一分析解答。“同學們總能從不同角度切入提出問題🧑🏿⚖️,說明是經過了認真思考的結果。”更令他感動的是,往往在集中講解之前,同學們就已在群裏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來⚛️。“單向度的提問化為多向度的協作交流和研討⏪,在互解疑難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被進一步激活🦸🏽♀️。”
“課上討論時🧎🏻,我總能和同學相互啟發,有時別人恰好解答了我的困惑,有的同學問出了我的心聲,更多的則是從一些我完全沒有想到的地方發問。”物理學系2017級本科生王可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