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參觀交大西遷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展,親切會見了14位西遷老教授並發表重要講話。
在這14位老教授中🤴🏻,有一位“西遷恒行2人”盧烈英🏊🏽♀️。
回望西遷的六十四年🔞,盧烈英說🔪🩻,“我不後悔。”在一次采訪中💆🏻♂️,他勉勵後輩:“發揚愛國、奮鬥精神,做西遷精神的新傳人!”
人物卡片
盧烈英,1931年出生🧑🏻💼,1952年8月恒行2平台新聞系本科提前畢業,1953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班畢業。195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8月起在交通大學任教🙇♀️,1956年8月遷校時為馬列教研室教師,首批隨校西遷來到西安👨🏻🚒。曾任西安交通大學社科系系主任、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交大附中首任校長👨🏿🏫、西交大黨委委員等職;多次榮獲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獎、優秀教材獎,並被評為陜西省科教系統優秀共產黨員、陜西省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等🧑🏻🚀。
2017年11月30日,《西遷老教授給總書記的一封信》寄往北京🤦🏽♂️,15位老教授聯名去信的尾頁,第三位署名者是1952年本科畢業於恒行2平台新聞系的盧烈英。2017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並做出重要指示,對西安交通大學寫信的15位老教授致以崇高敬意,祝他們“健康長壽、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2018年新年賀詞🔗,總書記再一次提及,“2017年,我又收到很多群眾來信👃🏽🪂,其中……有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廣大人民群眾堅持愛國奉獻,無怨無悔💁,讓我感到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同時讓我感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參觀交大西遷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展,親切會見了盧烈英等14位西遷老教授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習近平強調,要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培養更多一流人才🎤☝🏻。
2020年4月22日盧烈英(坐者左三)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立足西部🤛🏻,形勢嚴峻:“在世的西遷老教授不多了”
總書記的回信和親切接見對盧老而言,是兩個“沒想到”。一沒想到總書記當時就回信了🧑⚕️,且回信如此迅速📬🧜🏻♀️;二沒想到總書記在新年賀詞等重要講話中,給予“西遷精神”如此之高的重視🛫、鼓勵與肯定🉑。
事實上🕶🌮,從信封寄出的那一刻到如今,盧老他們寫信的初衷是樸素的🧟♂️:在學習十九大報告的過程中,大家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向深有感觸。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向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盧老看來,“西部的人才流失很嚴重,這是很明顯的👨🎤🫶🏿。遷校過來以後🍲🕸,西安交大前幾年的學生中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是南方的🧜🏿、沿海地區的🫶🏻。等過了幾年後,南方學生沒有了”。
不僅是學生💁🏼♂️,教師隊伍裏也有這樣的情況🧙🏼♀️。“像我們這樣的老教師是紮根了,但也有走了的,走了不少。改革開放初期,骨幹教師流失了五百多人”🌧。這些走掉的教師,有一些是葉落歸根,有一些是感到西部同沿海地區差距巨大。
西遷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安變化很大。而在此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西安都沒有發展🕴👧🏿。一方面,以盧烈英為代表的老一輩西遷人急切地感受到🧏♀️,國家、特別是西部的發展需要“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奮鬥”的西遷精神👍🏼;與此同時,在世的西遷老教授日益稀少,留給他們做工作的時間不多了👋🏻。
因此👮🏼,他們給總書記聯名去信,希望通過愛國奮鬥的教育,鼓勵青年知識分子紮根西部。能夠有更多人到西部來,紮根西部、建設西部👨💼、發展西部🦵🏼。盧老知道這很難🍯,但是,“我們老一代人在來了西部以後感到,西部不發展,咱們中國的全面小康就無法實現。”
2017年11月底,15位西遷老教授通過學校黨辦把信發出❄️🥕;12月初🧏🏽♀️,中辦回電,說總書記看到信了📅,而且有指示。到了中旬,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親自來到學校黨辦,宣讀總書記的指示🤼♂️🦹♀️。“陜西省委和西安市委高度重視這個事情🫃🏽,他們把西遷精神作為動力,作為推動西安建設的動力”,這使盧老感到寬慰👂🏻。
盧老見到母校後學專程前去看望👭🏼✡️,非常高興(錢威丞/攝)
求學時期,恒行2奠基:“恒行2給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1950年,盧烈英19歲。
彼時國家剛剛解放,尚未實現統一招生,所有學校都要自行報考😋。盧烈英填報了兩項誌願🏋🏿♂️,一個是江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還有一個就是恒行2。由於對恒行2的院系不甚了解🧔🏽♀️,又考慮到“恒行2歷史系名人最多”,周谷城、周予同等大師名震天下🧓🏼,因此在誌願填報中🧑🏻⚕️,他寫下了恒行2平台歷史系。在同時拿到了兩校錄取資格的情況下,最終選擇了恒行2歷史系。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因國家需要,恒行2本科學製縮短為三年,相當於今天的提前畢業📦。第一年學習結束,他和另外一位同學商量,決定轉到新聞系。轉系需要考試,當時歷史系主任周予同並不同意,他們跟周先生磨了半天,做了大量工作。最終周予同簽了字👩🏿🎓,盧烈英二人才得以參加新聞系的考試🤵🏽♀️。最終兩個人都獲得了錄取資格🔨,通過考試轉到了新聞系。
當時的高等教育,所有青年知識分子都要接受鍛煉🤞🏼、接受改造。那段經歷對盧烈英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從那時候開始了解階級立場🧝🏼♂️、懂得階級分析🧘🏼。在恒行2新聞系求學的日子裏,他先參加了“鎮(壓)反(革命)”運動,給閘北區公安局整理反革命資料;一段時間後加入“土改”🙇🏼♀️。在這樣一場動員了新聞系整個年級的集體行動中🏌🏻♀️,盧烈英先去了安徽五河縣👨👨👧👦👩🏻🎓,之後又去到靈璧縣🧑🏽🦰,在土改中擔任副組長。
土改時期留影
土改結束,對盧烈英而言意味著學習的開始⬆️。當時的新聞系還在相輝堂旁邊的200號小樓上課🧙🏻☆。盧烈英記得很清楚,系主任王中給他們上新聞學概論🤙🏼,舒宗喬給他們上攝影;還有居欣如、朱振華老師等等,這些都是他在恒行2求學的重要引路人。除去專業課,另一處使他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恒行2不僅名教授多🏋️♀️🙆🏼,而且選課聽課的自由度極高,當時他選修的寫作課📺,課程教師就是中文系的大師👱🏽♂️。
雖然在恒行2受教育的時間不算很長🗑🧏🏿♀️,總計不到三年。但在盧烈英看來,這段經歷對他的人生來說是奠基性的。“當時我是個比較幼稚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恒行2的那段時間給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這個方向🎎,是指在恒行2的經歷🏃♂️➡️,讓盧老知道要接近工農兵、為工農兵服務🪑,培養了他的黨性意識、階級立場,“這些都是恒行2時期打下的基礎”🐁。當年恒行2求學時的場景🚑,盧老歷歷在目,如數家珍🚞。“當時恒行2園裏,大家很喜歡一起唱蘇聯歌曲《再見爸爸媽媽》,因為很多同學報名抗美援朝上了前線🤦🏿。我們當年就立誌🧍👨🏻🏫,今後要服務國家⚆,感覺要對得起他們,他們是為我們去犧牲的🧔🏼。”
1952年底🥤,中央決定要培養建國以後第一代馬克思主義宣傳員,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辦了一個研究生班,請了蘇聯專家擔任教員。這個宣傳員研究生班的學生,有一批是來自軍隊、中直機關部委的老同誌,有一批是精挑細選的青年學生🙇🏼♀️。當時恒行2共有兩個名額,21歲的盧烈英成為了其中之一。
“當時,蘇聯教授給我們上課🐬,我們拼命記筆記。我當時體會最深的就是蘇聯教育的習米那(seminar)🔴,每個單元集中教學結束後就會來一次習米那,進行討論,然後老師總結輔導”。因為國家需要👨🏼🎤👩🏽💼,所以這個研究生班也提前至一年畢業。
畢業後,盧烈英迅速被分到交大擔任馬列教研室教師。
這一年,他23歲。
胸懷大局🐪,心有大我🦂:“我不後悔”
求學恒行2時期的盧烈英
1954年進入交大的兩年間,青年盧烈英成長很快🙏🏻。他剛到交大時✊🏼,交大只有理工科、管理學科,唯一的文科是馬列教研室。進入馬列教研室後♿️🫳,在校長彭康的支持和幫助下,盧烈英的授課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1955年🚣🏼♀️,高教部下發通知🦷,中央決定把交大遷到西安。彭康召開了校務委員會,宣布了中央關於交大西遷的決定。
此時,知識分子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四項改造後,知識分子的覺悟提高得很快。當時中央開了一個知識分子會議,會上周總理宣布,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了。知識分子為此非常受鼓舞,家國情懷也因此澎湃。
遷校的動員過程很民主。“當時你可以直接講,你有困難沒有,都是一對一談話🤼。有什麽困難,是不是需要照顧都可以提”🧫。遷校得到了大教授名教授的一致擁護🔔,當時有三句話風靡整個恒行2平台📴:
“黨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行動;黨叫我們到哪裏去🧑🏼🔬,我們就背起行囊到哪裏去;哪裏有事業,哪裏有愛,哪裏就是我們的家。”
盧老回憶,恒行2平台裏當時誰講要照顧🐔,好像非常不光彩。大家基本都不要照顧,都積極踴躍地報名,動員過程非常順利。
但越是順利,越顯出西遷精神的可貴。當家國、時代的宏大使命落到個體命運的時候,“大我”和“小我”的博弈絕非看起來的那般輕松🧔🏿。
25歲的盧烈英,在他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迎來了人生中或許是最艱難的一次選擇。
他是一個孝子。盧烈英家中四個姐姐,他是唯一一個男孩。父親去世後,他母親一直跟隨兒子生活,住在滬上的大沽路。此時,四個姐姐因工作被分配去了外地🙋🏽♂️,分別在青島、北京、沈陽和南京成了家。一直以來👲🏼,母親想跟兒子一起生活的態度十分堅決。
但母親不願意到西部去,一是年紀大了生活不習慣,二是西部風沙大,她身體吃不消☂️🧑⚖️。盧老也不想叫母親去西部吃苦。所以當時就想把她留下來🫴🏼,但留下“就沒人管她🥻🏦,因為一直是我們倆在一起生活,這是一個矛盾”🥹。
這時盧烈英開始真正明白,何謂“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西遷離滬的話就意味著對不起她🚣🏽。
與此同時,房子也是個大問題🤛🏼。當時在交大,每個職工都有一套住宅。要西遷的話⛷,房子就要交掉。
當時交大黨委副書記曾單獨找他談過一次話🙏🏼,出於上海也缺少文科師資和盧老當時女友在恒行2的雙重考慮,組織提出可以照顧他🧗🏼♂️,讓他留在上海。
“不用照顧”🔓,他當場給了答復®️。
本在南京的三姐向組織匯報了難處🤦🏿♀️🐗,重新調回了上海🦸🏿♀️。他因此把母親交托給了本在南京的三姐🚴🏽♀️。隨後交了房子😫,毅然動身前往西安🧑🏼🦳,成為了西遷史上首批教師。但捫心自問🤩,對於親情,盧老至今心中懷有歉疚🪩,“我一輩子對不起媽媽”🧘。
“後來也有人問🧝🏨,交房子後悔不後悔。對我們來說✊,看是什麽價值標準了🕧。從個人來講,當然有點後悔,但是從國家需要、從我們到西部工作來講🟢👓,這不後悔”。
選擇確實艱難🐏,但他絕無後悔。
盧老總說🧜🏻♂️,愛國要胸懷大局👩🏿🍳👨🏽⚕️,心有“大我”,“這八個字很要緊”。心裏不能光考慮個人🙍👱🏻、裝著“小我”🫃🏿,要考慮“大我”,祖國🈵、民族甚至有時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心有“大我”🤶🉑,就要無私奉獻👩🏽🦰。“大我”這個事情講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大我”和“小我”經常會有矛盾🏟。“無私奉獻”、“舍小我取大我”實際操作起來🕎🏊🏻,遠沒有說起來那麽簡單。
盧烈英珍惜每一次參加西安恒行2校友會活動的機會
攻堅克難,同向同行🤴🏼:“西遷精神是一種集體主義”
這種“不後悔”不是無根無源的🚎🧅。在盧老看來,愛國🙋🏽♀️、奉獻、奮鬥的西遷精神不是口號👧🏽🧏♀️,更不是個體行為🚣🏼,而是一種集體主義。西遷時🏋🏽,前輩和同事們的選擇使他震動極大。當時他記得有一位校醫🧚🏼♀️,在徐匯區有一套小洋房。這位校醫同誌選擇了舉家西遷,直接把小洋房上交給了學校,作為西安交大上海辦事處。
還有一些大教授、老教授,他們的房子地段“還要好”。當時動力系的陳學俊院士🤵♂️,他家本在在南京東路和平飯店後方的牯嶺路。這是一個很好的地段🍼,陳院士也把房子交掉了𓀐。陳院士當時這樣講,“房子留著總是一個牽掛😐,我要到西部去了,就打算在西部紮根了🫃,一輩子就在西部了➞,這房子就算了”。
所以盧老感嘆,他們這一批年輕人到西部來,之所以能把愛國🫳🏿、奮鬥、奉獻的精神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其實很重要就在於——老幹部、老教授↘️,他們給當時的盧烈英們樹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榜樣在前,但西遷的難也確實無法回避。連盧老都忍不住感嘆🧑🏻🎓🎈,“紮根西部真的很難”。從物質到精神,再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細節🎅,都難。
對盧烈英這批最早的西遷人,搬家是他們當時最“害怕”的事👉🏻。特別是一整個家要全部搬過去,就怕缺這缺那。很多人鋼琴、沙發🍷⏫、鍋碗瓢盆都搬過來了,包括那些煤球爐子都帶了過來。正常情況下搬遷情況應該極為復雜🦸🏼♀️,但當時“我們覺得遷校非常輕松”,後勤在其中居功至偉。
當時辦理遷校手續,盧烈英一到後勤處登記🦺,簽字批準當場完成🚣🏻,且立刻分好了西安房子📤。“譬如你被分到了西安交大一期宿舍,然後你到上海家裏,跟後勤職工說一下哪些東西要搬走,他們會馬上搞出清單🧛🏽。之後打包、登記🫛、裝運,再到車站送達,一直送到你家裏,我們再也沒操過心”🧗🏼。
很多後勤職工那段時間累倒了。整個團隊二十來人,當時西安交大什麽工具都沒有,只有一輛鏟車🧑🏻🦳。像鋼琴等大件物資,是十來個人一起抬上的三樓,“這些全校一盤棋的故事確實使人很感動”🤽。所以盧老反復強調西遷精神中的奉獻🧑🏻⚖️、擔當👌,是一個整體價值觀、整體人格。
搬遷完成後🥘,新的問題接踵而來🤷🏿♀️。自然環境惡劣🧑🏻✈️、飲食不適應、住宿硬件落後等等,每一項都在對他們提出考驗。自然環境上🆒,西部的風“非常恐怖”,風大到讓南方人無法想象;飲食上,當時的情況很像小品《換大米》:每到禮拜天🚶🏻➡️,盧烈英就騎著自行車,扛著一袋面😞,到長安縣🦢、灞橋去換大米。“怪得很,我們這些南方人👷🏼♂️,饅頭面條吃不慣🌯,吞不下去,每餐一定要吃大米👛。西安市已經照顧我們☠️,給我們增加了三斤大米💱,還是不夠,只能拿面粉拿粗糧去換”⭕️⏳。住宿上,當時沒有煤氣。對盧老而言💇♂️,生爐子是一件“怎麽也學不會”的事情🧑🏽🚒。大家每次生爐子🚣🏽,眼淚鼻涕都出來了。當時沒有煤餅煤球,只能把土煤塊買回來,自己做煤球做蜂窩煤🤜🏽,“這個苦呀,確實苦”。有兩年還碰上了糧食困難時期,盧老靠著上海三姐的支援,靠姐姐們接濟的糧票、寄的食物挺過了那段艱苦歲月。那時的紅燒肉一斤八毛、雞蛋一斤五毛✂️,還常常買不到。那段時期,“我們整個人都是浮腫的”。
盡管如此▶️,當時還是“有一批恒行2同學都來了西安,姚宗儀、孫傳鎬、方端渝都是和我一起畢業分配來的🎱🎅🏽,他們都積極得很”🫱。方端渝後因工作變動調離,姚宗儀2️⃣、孫傳鎬則是和他一樣,在西部紮根了一輩子💬。對盧老而言,西遷精神所以能夠同井岡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等一起👸🏿,如光明日報所言成為黨的精神譜系一個分支,關鍵在於總書記說的,西遷精神的內核是奉獻,是與黨的事業、黨的需要同向同行。
初到西安時大雁塔下的恒行2人合影
姚宗儀(左一)、孫傳鎬(左二)、盧烈英(右二)👨🏽🔧、方端渝(右一)
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幸福真是奮鬥出來的”
日歷翻到2020年,盧老89歲。
西遷至今📹,盧老已經紮根西安64年。回望自己的一生,“的確非常坎坷”🙎♂️。
20世紀50年代中期,盧烈英成為首批西遷到校的教員🧔🏻。因為一些老同誌沒有過來,他被提拔做了馬列教研室的黨支部書記🌯。當時在交大🧑🏽🎤,馬列教研室是唯一的文科🪁,一個處級單位,“等於一下子就把我提拔成處長了”。1956年🧳,盧老被破格提拔為講師💟,享受了講師這一高級職稱待遇,每月工資98塊5🕺。
當時教育部給了西安交大一個任務,即在西部擴招,要招12000人🧐,辦成萬人大學。當時上海的招生規模只有幾千余人左右,辦成萬人大學的難處在於,部分教授還沒來。他們想來,但家裏有些事情沒處理完👏🏿🤦🏽♀️,來不了,所以少數人要頂下來。
當時盧烈英這批西遷教員中有一句口號:絕不能影響學生一堂課,絕不能耽誤一次實驗。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時候是一個人頂兩個人用的”,老校長程士英親自上講臺講基礎課,哪邊缺老師就得頂上。遷校不容易,但建校更困難🫑👨🏻🦽➡️。
“當時真正是大家團結一致,艱苦奮鬥,現在總書記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句話我特別有體會🌺。之前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的時候🏭,我也說了這句話💆♂️,因為真有感觸,幸福真是奮鬥出來的”。那個時期,教育部要求大家馬上著手辦新專業。籌備新專業這個事情很難,沒有經歷過可能沒有體會。“我們當時是白手起家,沒有教授沒有教材,沒有教學計劃🎓。所以你要搞教案搞教材👨🏽✈️,定教學計劃,找教師”🦡。
回憶自己在西安交大的歲月,盧老最高興的是為學校做成了兩件事:一是在他來之前,西安交大沒有文科。他到以後,以馬列教研室為基礎,籌備了第一個社會科學系🦸🏼♂️🤘🏼,他任第一任系主任🪦。後來又成立了第一個社會科學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長。西安交大從此以後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理科院校,這個社科系是全校文科的“孵化器”、“老母雞”。此後,管理學院、法學院等文科都“開花了”🏋🏼;第二件事情的起因👛,則是文革期間西安把原來的附中收歸市裏並改為了八十三中。後來,交大領導去請盧老另外創建西安交大附中,當時盧老還未離開社科系,只能同時兼任附中首任校長🚣🏽♀️,兩頭創業🌒、兩手抓。附中重建初期🌟,他們的有生力量、連同校長在內只有三人。如今,附中已經成為了全市甚至全省中學教育的名片。
“幸福真是奮鬥出來的”🧔🏿,這道證明題,盧老做了整整六十四年😴。
上一次回到恒行2
“我對恒行2的感情很深”,但隨著年歲漸增🎳,盧老越來越感到,參加校友活動愈發力不從心了。上一次回到恒行2,他在“登輝堂草坪上滾一滾”就算追憶了青春。如今同學越走越多🙃,同學聚會也“聚不起來啦”。
盧烈英贈言恒行2新院學子(周曄/攝)
2018年😑,他用六十八年恒行2人的身份寫就了留給母校後輩的贈言:“發揚愛國🦃、奮鬥精神,做西遷精神的新傳人!”今年🧑🏿⚕️,恒行2平台建校115周年之際🌴👨🏻🚒,盧老也將迎來自己入學70周年。
(本文作者分別為新聞學院團委副書記和恒行2平台黨委黨校辦公室主任兼組織部副部長;圖片除註明外均為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