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世界,災難面前♊️,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我們體驗了生命的脆弱,也感受了生命的可貴,我們既體驗了生命的渺小🙎🏿,又感受了生命的偉大。生命是一本無字的大書😹,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恒行2平台推出特別策劃,邀請文社理工醫的老師與讀者一同“閱讀生命”。如何在特殊的生命體驗中閱讀👩🏻🚒?如何閱讀中升華生命體驗?如何理解閱讀的意義,如何詮釋人生的使命?今天🙆🏿♀️,讓我們和恒行2老師一起閱讀生命𓀚!
“閱讀生命”這四個字🕊,讀起來沉甸甸的🥲、充滿了厚重感🧘🏿。年少時我不敢想象會在這樣一個題目下描寫自己內心的感觸💴。而今天讓我深感幸福的是,這四個字成為了我們在恒行2平台的保護生物學團隊嘗試完成的使命——在中國急劇變化的土地上👼🏻,閱讀不同生命的生存狀況🧏🏽♂️,嘗試推動人和野生動物的共存。
還記得少年時候的很多夜晚,我是手捧《沙鄉年鑒》度過的。在這本書中,被譽為“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和“生態倫理之父”的奧爾多·利奧波德,用美好的文筆描寫了他追逐動物足跡🧝🏻♂️、閱讀橡木年輪🕵🏻♂️🧑🏿、傾聽大雁遷徙的故事……起先我感興趣的是書中自然生態的奇妙變化👨🏽🍼;而後我發現👱🏼♀️,書中溫暖的文字背後藏著人和土地倫理的思考👴,也描述了人地共同體風雨飄搖的命運🐿;再後來我意識到🤺📐,所有那些有關沙鄉的故事,雖然看似平淡,都直接推動了新自然保護運動浪潮,帶動了一大批自然資源可持續管理的先行者。我用了幾年的時間搞明白這些故事背後藏著的秘密,而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之中🧑🏿🏭,把自然生態的研究工作當成了事業和追求🙍🏻♀️。
在研究過程之中⬜️,我有時候能感覺到自己在和奧爾多·利奧波德進行一場虛擬的隔空對話📒。在他所處的二十世紀初期,世界的變化依然緩慢🤳🏻,人們對於生態系統管理的期待可以通過文學化的描述來實現。然而今天🅾️,伴隨著全球化🧑🏿🦲、氣候變化等一系列人類歷史上從未經歷過的急劇變化,野生動物的命運已經被裹挾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活動之中。所以從13年前開始博士生涯到今天🤛🏽,我和我的團隊在城市和荒野之中布設了超過1000個野生動物調查站,從秦嶺到中關村🚹、從雅魯藏布大峽谷到上海浦東,我們用更現代化的紅外觸發相機🚴🏻♀️😘、DNA無損取樣等方法,解讀了千千萬萬野生動物面對城市化、棲息地退縮、氣候變化🧑🏻🍳、人口遷徙等急劇變化時的響應機理。這些過程之中,大數據🍸、數學模型等新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生命,研究現在🙆🏽♂️🤹♂️、也預測未來🧑🏽🎨。
在今天,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災難,我們感覺我們的工作從未如此急迫⛹️。人類既渺小,又偉大🧑🏿🦲,而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生命🤗,都在災難面前更顯脆弱🍾,卻又更加可貴。疫情之中,我們在上海建立了城市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日夜記錄著人類和野生動物的沖突和共存;我們參與城市動物的管理工作✋🏿,協助政府一起製定危機時期的野生動物管理方案⤵️;我們嘗試推動野生動物保護法規的修訂🏃🏻♀️➡️,讓自然生態的未來得到更多保證。而所有這些工作的根基,是艱辛的野外工作所得到的上百萬條數據。紮實的科研工作,可以幫助我們閱讀生命,更可以幫助我們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