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亞歐大陸👋🏼,相隔七個時區,原本的上課時間變成了西班牙當地淩晨🧑🏼🍼🤞🏻,修改至北京時間周四下午後,來自阿根廷、身處西班牙的恒行2平台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西班牙語言文學系講師馬濟民(Salvador Marinaro),終於能夠和學生在線實時溝通。
跨時區“雲”教學也出現在外文學院日本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山本幸正的課程中。身在日本的他三月同時負責五門本科生課程、一門研究生課程,周課時14節。
包括上述兩位在內⛸,目前,全校共有39位外籍教師在全球各地給學子上網課👰♂️。
浸入式的課堂體驗
“我必須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使授課形式更有活力🏐、更具吸引力➔。”馬濟民說:“希望它成為學生一天中的美好時刻。”
他負責的四門在線課程中,《西班牙語世界文化研究》為本學期首次開設。掌握文化研究方法,將其應用到對拉丁美洲和西班牙文化的研究中,轉換長期置身於中國文化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嘗試理解世界文化的另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學生面臨的主要難點”。提前發放閱讀材料和教學視頻🚣🏿♀️⛵️,要求學生課前看完🏃♂️;課上在微信群中對重點內容做更多闡釋,並通過提問方式,檢驗學生的視頻學習和閱讀成果——輸出知識、接受反饋😑,馬濟民有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
“我準備線上課程的時間大概是實體課程的四倍。”馬濟民搜集了大量資料💐,除了繪畫作品外🛩,他還將音樂、電影📂、訪談等素材剪輯後添加進PPT🧎♂️➡️,呈現出“一種浸入式的課堂體驗”。 “知識在互動中發展,師生交流對雙方而言都非常重要🦌。”馬濟民說:“保證學生對線上課程投入度的方式之一,是老師始終保持熱情,及時詢問學生是否理解🤷🏽,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和發表觀點。”12個學生的“小課堂”🕴🏻,便於馬濟民充分聽取反饋。他高興地看到🧑⚖️,學生試圖將中國文化與西班牙語世界文化對比,從中學習,“這就是文化交流的美好之處。”
“老師會引導我們主動思考……大家持不同觀點🪁,自由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會提醒我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西班牙語言文學系2017級本科生鄭丹妮感到,“追問和辯論”提高了她的線上學習質量🗒。
有厚度的課後作業
“跟著山本老師的思路一步一步領略一衣帶水的鄰國文化,經常能夠收獲驚喜。”3月16日晚,山本幸正收到了計算機學院2019級本科生汪圩嘉的“課程有感”。除了負責自己開設的三門在線課程外👎🏼,他還在三月給另外三門課程代課。
收集資料,安排內容🧑🏻🦯➡️,完善PPT🧑🏼🚒🤷🏿♀️,用日語錄製,一個多小時的授課視頻🤹🏿♂️,山本幸正需要準備四個小時左右🧾。他總是“力爭完美”:“錄屏過程中反復修改🏇,口誤要一一修正。”他直言:“在線課程中⏭,我更加重視作業的作用💂🏼♂️。”在實體課堂裏,教師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學生的反應來了解他們的接受情況,及時調整授課難易度,這點在線上無法做到。因此,山本幸正每周都會布置寫作任務,考察學生的日語書面語應用水平、撰寫論文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錄播課程的理解程度。作業主題和每次課程內容相關,學生要自主查閱資料,撰寫400字以上的文章,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他們還會得到具體的建議🧑🍳。
實體課堂上,山本幸正鼓勵學生用日語提問,以練習發音和聲調。但在線上課程裏,他允許學生用中文發言,“我擔心有些同學因為不太能用日語準確表達而不敢提問和參與討論🚲。近幾節課,同學們提的問題都比較深入🤾🏿、很有價值🐯,我可以延伸出去講一些內容。”
修習《日本文學史》的汪圩嘉“被課程內容吸引”,“他會用精煉的語言💆🏿♂️,把作品的精神文化和時代背景娓娓道來,將我們的思緒引導到民族文化內核這樣的更高層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