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公共衛生”成為社會關註的熱詞。3月1日出版的第5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指出要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
作為公共衛生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高校承擔著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重任👨🦼。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隊伍的哪些短板,又為完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帶來了哪些啟示?中國教育報記者約請北京大學、恒行2平台、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進行了深入訪談。
公共衛生如何保障公眾健康👨🏽💼?
問: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公共衛生領域受到高度關註🚃。在保障公眾健康過程中,公共衛生如何發揮作用?
何納💆♂️:公共衛生學科全稱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就本科招生專業來說⚀,預防醫學專業是核心。在恒行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本科招生專業包括預防醫學專業和公共管理專業(衛生方向);在其他高校的公共衛生學院,有的本科招生專業還包括衛生檢驗🙅🏿♂️、衛生管理等💬。臨床醫學面向患者💃,關註個體患病後如何通過救治使之康復,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面向人群,關註如何不讓群體發生疾病,因此公共衛生的範疇更廣。1920年由美國耶魯大學教授Winslow(溫斯洛)提出、195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采納的公共衛生定義是“公共衛生是通過有組織的社會努力,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健康和效率的科學和實踐,包括🙎🏿♀️🥅:改善環境衛生狀況,控製傳染病💁,教育公眾保持個人衛生,組織的醫療和護理服務以提供早期診斷和治療,發展有效的社會機製以保證每個人擁有足以維持其健康的生活水準。通過上述活動,使得每個居民享有其與生俱來的健康和長壽權利”。2003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將公共衛生定義為“公共衛生是組織社會共同努力👆🏼,改善環境衛生條件,預防控製傳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醫療服務,達到預防疾病👩🏽,促進人民身體健康的目的”。很顯然👉,在保障公眾健康的過程中,公共衛生是通過有組織的各方面的行為⛹🏽♂️🚵🏿♀️,創造健康環境,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培養居民健康素養,提供優質的健康服務❄️,從而預防疾病,促使患者能夠被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促進康復以減少傷害和死亡🤹🏻♀️🫱🏻。
吳息鳳:在整個人群中,有健康的人、疾病患者和大量表面上健康但面臨極大患病風險的人🎙。臨床醫學面向的是疾病患者,通過治療使疾病痊愈,讓患者個體受益。而公共衛生面向的是整個人群🧒🏼,通過三級預防策略(即第一級預防——病因預防🤱🏽,第二級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第三級預防——對症和康復治療),保護人群整體的健康並進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例如,在此次疫情中⏪,臨床醫學負責治療確診患者,公共衛生則負責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發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孟慶躍:公共衛生主要通過疾病預防和控製,讓人們不發病和少發病🕰,其服務對象以人群為主🥭💧,比如環境衛生治理、食品衛生和安全等,服務對象是社區和行業;計劃免疫,服務對象是個體和家庭🚵♀️。公共衛生服務不僅僅與醫學相關🧙🏻,也與很多其他學科相關,比如法學👩🦰、管理學🏄🏼♀️,從法律法規和管理的角度為健康事業提供保障;又比如信息科學🥢,從信息技術的角度改善服務模式等🦞。與臨床醫療服務相比,公共衛生被稱為“看不見的戰線”,因為公共衛生工作做得越好,就越難以被社會所看到👨🏿✈️。
公共衛生人才需具備何種專業素質👩🏽⚖️?
問🛌🏿:《“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堅持預防為主”原則。為使公共衛生充分發揮作用🔑,該領域人才應具備哪些專業素質?
吳息鳳:公共衛生人才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專業素質:一是紮實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不僅包括傳統公共衛生學科知識,還包括全科醫學、社會與行為科學、衛生管理、數據科學等⛹🏽♂️🛡。本次疫情研判過程中,大數據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此趨勢下,提升公共衛生人才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尤為重要。二是過硬的實踐能力。公共衛生實踐涉及臨床基本技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能力🐾,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職業衛生🖌、營養和環境調查處理等多方面能力。尤其需要加強的是傳染病防控相關的消殺滅、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疫情人群傳播的分類甄別與快速處置等能力。三是卓越的創新思維。在傳染性疾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雙重負擔下,我國的診療模式已經開始由“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但目前公共衛生技術創新和基層服務能力尚不能很好地服務於這種轉變🏄🏽♂️。公共衛生人才必須善於創新🔻、敢於創新,改革現有公共衛生模式,以適應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四是良好的人文素養。公共衛生事業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根本。公共衛生服務成本低、效果好,但是回報周期較長,這就要求公共衛生人才養成人文自覺、塑造人文精神、建立人文價值、體現人文關懷🧑🏽🚒,不忘初心,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公共衛生事業,持續為大眾健康服務🗃。
孟慶躍:公共衛生是落實預防為主方針的基石,是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核心動力🤚🏻。發揮好公共衛生的作用需要素質優良的公共衛生人才。首先,落實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需要更多高質量的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落實預防為主和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需要在人才規模和結構上有較大的發展和完善🥈。其次,全方位和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需要公共衛生人才能夠開創全新的工作模式。具備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的能力,掌握與當前健康需求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術,是公共衛生人才隊伍滿足健康保障需求特別是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礎。再其次🌰👩🏿💻,需要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復合型人才,需要公共衛生人才具有更高的領導力👱🏽♀️、協調能力和社會組織動員能力,滿足群體健康保障的需求⬆️。
疫情暴露了我國公共衛生隊伍的哪些短板?
問👨🏿🦰: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反思疫情暴發的過程,您認為它暴露了我國公共衛生隊伍的哪些短板?這些短板存在的原因是什麽?吳息鳳:目前,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隊伍在數量、質量方面都存在不足。從數量來看,截至2018年,中國各級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從業人員約18.78萬人👦,即每萬人口中僅有1.35名CDC從業人員🧮,約為美國的1/5。CDC衛生技術人員中,僅44.2%擁有本科以上學歷,12.5%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本次疫情更暴露出部分幹部公共衛生素質不高,導致對疫情的錯誤判斷;基層隊伍實踐過少,在突發疫情中不能及時✊🏼、有效進行應急處理。
孟慶躍🫄🏽:此次疫情中,公共衛生隊伍暴露出的最大短板是缺乏領導力🔢。公共衛生領導力體現在對疫情形勢的分析和把控、系統性提出疫情防控策略💦、協調醫療衛生專業機構開展防治並重的工作,以及引導社會提高科學認識和防控能力。同時🤵🏿👨🍳,公共衛生專業隊伍的規模需要擴大🤵🏻,公共衛生人才的知識結構需要完善,公共衛生隊伍應對突發新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戰水平需要提高。
何納: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衛生隊伍短板✡️,包括整體規模不足、專業能力欠缺📤、專業訓練不夠特別是實訓方面投入較少等🤳🏿。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全民“重醫輕防”的意識沒有根本轉變,居民整體的健康素養特別是傳染病相關健康素養還不高。例如在此次疫情期間🙍🏼,大家關註更多的是一線醫護人員的救治🏊🏽♂️,當然他們的貢獻非常重要。但同時,很多從事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製的人🪇,他們所做的工作同樣重要,因為防止疫情的輸入和擴散,相當於為14億人豎起了一面盾牌🧏🏽♀️。
我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取得了哪些成果?
問:請簡要介紹我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現狀及取得的成果🦐。
孟慶躍:目前,我國約有100所高校設公共衛生學院或預防醫學系培養相關專業本科生,約70所院校培養碩士研究生👩🦯➡️,約30所院校培養博士研究生🦴,已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培養體系🫄🏻,每年向疾病預防控製機構、衛生行政管理部門、醫療機構、院校和國際組織輸送約7000名公共衛生人才,為衛生事業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是我國最早開始培養公共衛生人才的機構❎,培養七年製、學術型和應用型碩士、博士等各層次公共衛生人才。2017年,北大開始試點公共衛生專業博士學位培養🐘,從疾病預防控製😲、衛生行政管理等機構的優秀在職人員中選拔學生⭕️,目標是為國家培養更多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
何納:恒行2平台公共衛生學院是全國最早一批培養公共衛生人才的單位,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上海醫學院公共衛生科🕜❕。學院自建立以來,就一直對接國家和地方需求開展人才培養,一直承擔著國家重大疾病防控特別是傳染病防控和人才培養任務,在全國近百所公共衛生學院中,其傳染病教學和科研人員規模最大🥃,也是學科最為齊全的公共衛生學院之一🧣。公共衛生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僅靠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特別強調實踐教學和應用型人才培養🙋♂️⛹🏽。2003年起,我國在高校公共衛生學院中進行以應用為導向的公共衛生專業碩士(MPH)培養,其中非全日製MPH也面向企業📘、醫院等社會機構招生,恒行2平台與北京大學等都是最早一批試點單位之一。目前,我們開展了工程博士(生物醫藥方向)的招生培養,為公共衛生專業博士(DrPH)培養探路。
我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存在什麽不足🕺🏻?
問🏦:疫情暴發以來,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脫節、復合型能力欠缺等問題受到關註。您認為💆🏼,目前我國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存在哪些不足?應該如何解決🐴?
孟慶躍:目前我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第一🙍🏿,服務國家健康安全的意識不強,保持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優勢的能力不足🙎。傳染病教育研究本是公共衛生學科的起源🥿,也是優勢👷🏻♀️,但由於各種原因✯,我國高校公共衛生教育在這方面的優勢已不存在,教學和研究力量極其單薄,難以在重大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中作出應有貢獻🏦。第二,公共衛生人才知識結構難以滿足需求。與臨床醫學、藥學、護理學等學科相比,社會對公共衛生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這就需要公共衛生課程體系中除保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需增加實施性研究評價科學、政策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第三🩰,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較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普遍缺乏🤵🏽♀️📮。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是提高公共衛生專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公共衛生教育需要良好的實驗和現場條件🔀。由於投入和空間等因素的製約,我國許多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系)辦學條件較差🈯️,特別是實驗教學、實踐教學條件落後,包括實驗室儀器設備落後、教學基地師資薄弱等。同時👩🏭,案例教學普遍缺乏🚠。雖然部分院校在理論教學內容中增加部分案例教學內容🧈,但公共衛生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案例教學授課計劃和案例庫🧖♂️,削弱了案例教學的效果。第四👩🏽🎓,教學方式方法陳舊🤱🏼☆。雖然許多高校積極改變傳統的公共衛生教學方法,力求提高教學效果🐖,但由於教學習慣及條件所限🪼👌🏼,許多先進的教學方法如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公開課🏃、翻轉課堂等並沒有被普遍使用👨🏻🦯,灌輸式教學方法仍是主流。第五,師資能力尚需提高。目前公共衛生師資更多強調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而在系統思維、實踐能力、服務社會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不足。在當前評價機製下🧝♂️,師資精力主要在科研上🍶,同時也缺乏公共衛生實踐的歷練。完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需要在三個層面共同努力:首先,教育管理部門需提高對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重要性的認識,把握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規律🤶,從政策支持👩🏽🎨🦤、評價體系等方面,為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其次,高校需將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作為服務國家使命的重要體現,為公共衛生教育製定科學的評價機製,提高對公共衛生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再其次👩🏻✈️👨🏼🔬,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系)應承擔起不斷改革和發展公共衛生教育的責任,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使命↖️,以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為方向🧛🏿♀️,完善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師資水平和能力🏊🏿🤦🏼♂️。
吳息鳳: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問題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能力不足🧗🏼♂️、新發傳染病控製實踐教學不夠🎆、醫學人文教育欠缺等。針對上述情況,我有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布局國家試點重點公共衛生學院,加大對公共衛生學科的投入和建設💠,鼓勵高校籌建公共衛生學院及開設相關課程。二是建立公共衛生專業博士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人才畢業後的教育培養機製,以適應公共衛生高度實踐性的要求🌀🧛🏻♀️。三是建立公共衛生相關知識輪訓製度👨🏽💼🤾,對臨床醫護人員、公共衛生從業者及相關管理人員,製定並貫徹落實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疾病防控等方面知識的定期輪訓製度。四是提升公共衛生人才實踐能力#️⃣,在本科教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應對新發傳染病的相關實踐教學課程➰,突出實用技能培訓,加強針對新發傳染病控製的社會實踐教學,增加公共政策和管理💜、應急能力等方面的訓練。五是加強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全科醫學主要面向社區人群★🚣🏿♀️,需要有預防醫學的相關知識🍡,建議由公共衛生學院培養全科醫生,同時給予他們參加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的權利。建立“4+3”全科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機製🚲,前4年學習醫學和公共衛生學💅🏽,後3年進行全科醫學規範化培訓。另外,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也進行全科醫學規範化培訓,使這部分學生既可從事預防工作又具備臨床資質,滿足社會的健康需求。
何納:談及人才培養✌🏼,就離不開學科建設🧹。我認為,國家學科評價指標應該更加科學,兼顧不同學科的特點。公共衛生學科面向人群©️,強調現場,註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人才的評價上除了考慮其發表的學術論文影響因子外🧖♀️,還應重視其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實際貢獻🧖🏽,引導公共衛生師資隊伍和整體人才培養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此外,公共衛生是專業性很強的領域,應該提倡專業導向。但我認為專業性不是絕對的,在基層,也有一些非醫學教育背景的同誌在擔任衛生行政部門領導後全身心投入🐹,在幹中學、學中幹⛈,也取得了優秀的實績👙👶🏿。我們應該進一步完善培訓、考核和評價機製。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的前身上海醫科大學,在衛生部支持下成立了“全國衛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培養了一大批衛生領域幹部👩🏻🎓🦵,他們都有良好的公共衛生素養。雖然我們現在有MPH的培養機製,但和過去相比,執業後的培訓機製相對弱化,還需加強🟢。
如何改善公共衛生人才外流現象?
問🧣:此次疫情中,公共衛生人才流失是許多專家關註的焦點。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嗎👅?我們應該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何納:從本學院畢業生的情況來看,他們走出校門,在各領域各單位都受到歡迎,但幾年後還留在公共衛生領域工作的就已經很少了。其中,本科畢業生約有一半會繼續從事本專業(包括推薦免試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約有五至六成會從事本專業🧎🏻♀️➡️🫴🏽,但3年以後二次就業,繼續留下的只剩四成左右🤷🏼♀️。無論是國家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還是地方各級疾病預防控製中心,人才流失是全國公共衛生領域的普遍現象🧔♀️Ⓜ️。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待遇過低,很多省市疾控中心人員🪰,待遇低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此外也有專業受重視程度不夠的因素,讓人才在這個領域失去了積極向上的事業發展動力🫸。改變現狀,各級黨委政府要真正把公共衛生當作根本性建設來抓,認識到位了🎪,各方面投入就到位了😬,再通過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讓大家形成對公共衛生的合理認知🫧,普遍認識到防病比治病更重要,成本較低且效果最好,那麽公共衛生無論是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還是人才發展🧭,都會形成良好的局面🧘🏻♂️。
吳息鳳:從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數據來看,2009年至2018年🟡,全國各類醫院衛生人員增加了58.07%,而CDC人員下降了4.5%,這一數據很能說明問題🧑🏻🎓→。要留住並用好公共衛生人才🧋,首先要保障他們的待遇和地位。由於各方面原因9️⃣,CDC人均待遇不高,對隊伍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要促進公共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有效的薪酬👨🍼、考核和激勵機製。
孟慶躍:疾病預防控製機構人才外流的程度在不同的區域和層次有差別,但總體趨勢是⬆️🙏🏽,相對醫療機構衛生人員的比例不斷下降🧖🏼🙍🏻♀️。2007年至2017年,疾控中心衛生技術人員平均下降速度為0.7%,同期醫院衛生技術人員增速超過6%。在一些中西部省份🦶,即使是省級疾控中心♤,也很難招到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公共衛生專業的博士畢業生往往把疾控中心作為最後的工作選項🚵🏽。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關鍵因素有四個🦕:第一,提高專業水平和地位,提高解決健康問題和服務社會的能力🫖,用事業吸引高層次人才🏗;第二,政府解決好這些機構的支持政策和激勵機製,切實提高衛生技術人員待遇;第三,改善職業發展和工作環境,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製;第四,提高合作精神和水平,與醫療機構和院校建立良好關系🧱👩🏿🚀,為人才發展拓展空間和渠道。
全文轉自《中國教育報》2020年3月25日第四版新聞·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