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設計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在降低時間投入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怎樣發現並盡快解決線上課程的軟🥠、硬件問題?
面對面交流轉化為線上聲音和文字溝通,全新教學場景挑戰著多年教與學的習慣☝🏼。為此,恒行2師生“十八般武藝齊上陣”,齊心投入⏏️,探索不同專業和課程的線上教學方案,力爭做到教學效果最大化🥫。
“四課時內容要備四天課”
林鑫華正在上網課
一個銀色的專業電容麥克風,擺上了生命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林鑫華教授的書桌🥷🏼🚫。“這是兒子送的生日禮物,本來是給我唱歌用的,現在用來上網課了😄,使學生聽課更清晰”🥏。
“幹細胞與發育”為本學期首次開設的4個學分的榮譽課程, 由於幹細胞生物學是一個非常前沿的領域,科研進展及核心知識更新很快👰🏻♀️,同時也沒有非常系統的教科書🙎🏿♂️,這給這次網上上課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原本計劃由六位老師授課🕛,為了更好地布局這門新課程,同時考慮到學生對線上課程的適應度,林鑫華一力承擔了90%的教學內容📔。每周四課時🎃,一課時內容得花上一天時間備課,他每天要花10個小時左右,從現有教科書中選取基本概念,從頂級學術期刊上汲取前沿知識🪻,編著“線上課本”🧍🏻♂️。
“老師的初心就是教好學生”,林鑫華希望以自己的“滿腔熱情”,激發學生對幹細胞研究和成果轉化的興趣,“以後從事相關工作,實實在在服務社會🏍。”
“足球教練”
戴開宇精心剪輯的課堂實錄視頻
“下面將發起隨機選人,大家註意超星學習通的信息。”“這裏我將發起一個搶答𓀓,有點難度🚁🙎🏽♀️。”周一2-4節課🤵🏽♀️,在軟件學院高級講師戴開宇的提示下🐕,“高級Web技術”微信課程群中的六十余名學生時刻關註問題⚜️,進行反思和分享。“老師是學習的指導者、設計者🎽,就像足球教練🎲,負責將訓練方案規劃好👩🏻🚀。”上課後首先列出當次任務、安排和學習目標,建議學生發言前加[提問][回答][搶答][分享]等位標🚵♀️,戴開宇“搭框架”“立規矩”🫃🏽,緊湊安排👳🏽♀️、高效推進,牢牢抓住學生的註意力。實體課堂不方便隨時獲取海量資源和動手實踐,線上授課卻可以即時分享設計範例等資源,供學生體驗◼️🚅,戴開宇希望將課程學習作為一個“窗口”,“引導學生進入更廣闊的學習和實踐空間,本著平等、尊重、傾聽的教與學理念,培養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習慣。”
“敬畏生命、敬畏專業、敬畏職責、敬畏規則”
朱疇文(中)與戰友在抗疫前線
“我正在武漢前線,想先給同學們送上幾句話,敬畏生命、敬畏專業、敬畏職責、敬畏規則🐬,與大家共勉🚙!”3月3日上午8點,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中山醫院副院長朱疇文在武漢準時上線✋🏽,就“內科學A”課程中的“肝性腦病”章節為學生進行在線答疑。從課程視頻錄製到在線答疑,朱疇文都是在武漢抗疫一線的繁忙工作之余完成。
內科學課程負責人🍽、臨床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陳世耀表示,此次內科學線上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除了赴武漢前線的朱疇文,還有不少教師奮戰在上海的抗疫一線🏌️♂️。“一線開課讓教學變得更為鮮活,老師們奮戰在前線的狀態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教材👩👩👦。”陳世耀表示,這些一線課堂除了傳授學科專業知識,更傳遞著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情懷。
“帶著笑意的聲音”
正在準備線上發言的楊豐典
“將所有要點講解清楚的同時,老師帶著笑意的聲音打破了在線教學的疏離感。”楊豐典這樣說✅。3月4日9點20分💡🫧,這位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2016級本科生窩在家裏的小書桌前🈂️,舉著手機將一段語音發到了“英語公眾演說”的課程群中:“Hello, everyone! Nice to e-meet you all at this special period.”第一次用微信上口語課🧘🏻♀️,她本來的那點忐忑👨🏿🦰,在任課老師“熟練的控場”中消失了:“我們課前觀看老師錄製或搜集的視頻,課上按照點名冊順序依次回答問題,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都能立刻得到反饋,整節課有秩序又很緊湊。”
全員匯報
蔣玉龍在家教學,裝備齊全
3月4日13點半,“半導體物理”課程的騰訊會議中,第一位學生共享PPT,開始了他的學習心得匯報。全班分為六組🙁,主題各不相同,每組五人🚶🏻♀️,每人匯報時間不超過五分鐘🫏,同時參與組內和組間評分,“全員匯報”的“大場面”開學第一周就“上演”了🌺。從2014年起嘗試線上教學,微電子學院教授蔣玉龍打造出一套“有目標、有反饋的教學體系”🈴。他將課程內容全部轉變為教學視頻、電子書🛞、互動作業討論等,提前布置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使他們能夠“自由、靈活地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前置性學習”。一周自學為主🚴🏼,一周匯報討論為主,使課堂互動可以“真正檢驗所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
一張思維導圖
參與線上小組討論的魏同
應用倫理學在今天為什麽能夠迅速發展🤷🏼♀️?如何理解其中的“應用”二字?3月4日19點50分,一張思維導圖被分享到“應用倫理學”課程的教學直播中,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魏同作為小組代表的發言,一並傳遞至觀看直播的每個人耳中。因為擔心自己匯報的時候🫨,“同學們看著空空的屏幕會聽不進去”👩🔬,之前一小時,她在參與組內討論的同時🥓,製作了這張思維導圖。“希望大家看得清楚一點👩🏽🍳,我也講得更連貫、更有邏輯一些。”魏同說🔂:“在線上課程中,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和學習機會,我們都想把握住。”
“教無定法”
一節榮譽課程的討論課上📄,孫向晨正在傾聽學生們的發言
在希臘哲學中的“靈”如何理解,其與基督教中的“靈”有何聯系?3月5日13點半,課程剛開始🧑🏼🚀,選修“西方近代哲學(含中世紀)”的學生就根據閱讀材料和教學視頻,提出了很多“質量蠻高”的問題🍜。錄製了一個多小時“幹貨滿滿”的視頻之後🧑🏻🦼,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將兩個半小時的課上時間都用來解答疑問🔎,“視頻的綱要性與直播答疑的互動性、針對性結合在一起🥌💆🏼,是一種適合這門課的教學方式。”同時🥾👇🏼,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的主任⚄,他特別強調,保持教與學的開放性對於線上教學尤為重要✌🏿:“理科與文科不同,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也不同🧚♂️,要讓老師和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找到適宜的、高效的、能夠讓教學效果最大化的方式😐。”
知識圖示化
謝錫麟基於“知識圖示化”的闡述
“你在藍顏色的球裏面隨便定個y,在紅顏色的球裏尋找x🔻,使得f(x)=y👎。”3月13日上午8:25,在“數學分析BII”課程釘釘群中,航空航天系教授謝錫麟老師開始了當天的第二場分屏直播。紅球在左🧝🏼♂️,藍球在右,隱映照定理的內容通過圖示直觀地展現出來,這是謝老師專門為線上課程做的基於“知識圖示化”的闡述📅😣。
為了視頻播放的清晰,謝老師事先製作了錄屏視頻,上課時利用錄屏視頻進行直播🤙🏻👨🏿🎨。每場直播20分鐘左右,涉及整個定理分析的一部分👌🏻,謝老師稱為“復雜過程的要義分解”。直播過程中,看到交流版有同學提問,謝老師就暫停下視頻,立即進行解答👰🏼♂️❣️,然後繼續開始,以此幫助同學們“小塊小塊地消化整個分析過程”🧑🎤,同學們普遍覺得這種教與學的方式有較高的成效🦄。
按謝老師的設計:“第一步,通過課前看教學視頻、課程講稿,同學們的掌握程度平均可達到50%,並且開始做習題文件;第二步,上課時間🫄,或者分屏直播基於圖示化的錄屏視頻,或者分屏直播事例演練的手稿,這時同學們的掌握程度應該能提高到80%以上✳️,然後繼續演練習題;第三步,同學們可以隨時回放視頻,隨時在微信群中提出問題🪪,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參與討論,補上最後的20%”⛹🏼♂️。
“寫下來”
鄭耿鋒上傳手寫答疑內容
耐心地在紙上把運算過程一步步寫下來📂,關鍵的地方標示清楚,需要作圖時就作圖,全部完成後再一張張拍照,插入PPT中需要演算步驟和範例的位置🪪,留學生全英文課程“普通化學A(下)”的任課老師🤾🏿、化學系教授鄭耿鋒🧝🏽♂️,以此應對線上教學無法實時寫板書的不便。課上答疑時間,他也常備紙筆在身邊🤲🏻👩🏿🦳,遇到稍微復雜點的問題,通通寫下來拍照發進課程群裏。“如果我發語音或文字,聊天記錄多了之後,同學們再找起來就很不方便👩🏿🚀,但圖片可以保存下來,以後隨時查看。”鄭耿鋒說:“我也希望通過寫下來這個行為,帶動同學們落筆寫👩🏻、多練習⚀。”
機動的一課時
胡波線上教學進行中
“視頻全要提前看完的話,學習這門課的時間可能得翻倍了。”在第一周的交流中🧏🏻,一位選修“計算機原理與體系結構”的學生這樣對授課教師、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胡波教授說。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胡波決定將三課時的第一節“放給學生”,沒看完視頻的優先看視頻,已經完成的可以在微信群中對拓展材料做些討論和提問🧑🎓。為了避免學生“匆匆忙忙👏🏼,兩頭都顧不好”👆🏼,他會在課後將補充、提問和討論的全部內容整理成文檔,需要處配上圖示,分享給學生👩🏽。“先把課程內容融會貫通🧍🦋,有余力時再學習拓展的東西,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來安排🌺。”
“換位到學生一側”
石磊把“教室”設在書齋,把教學搬到線上,兩臺電腦和手機同時工作
實體課堂上,教師可以隨時通過學生的表情變化,發現他們對具體問題和表達方式的疑惑、滿意或厭倦,但到了“隔空授業”的線上課堂裏,所有交流只能通過聲訊和文字進行😻👇,以往的“殺手鐧”不好用了,這可怎麽辦?“在虛擬空間中授課,老師要憑借自己的領悟和判斷,換位到學生一側。”“經濟與社會”課程教師、經濟學院教授石磊這樣說。選修這門通識核心課的學生,專業背景完全不同🤦🏽♂️,為了上好這門課,避免“老師琴瑟孤鳴而學生雲山霧罩”,石磊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充分考慮他們在理解經濟學專業術語和話語邏輯上可能會存在哪些難點👨🏽🔧,“揣度孰難孰易孰重孰輕”,力求讓所有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國道路的經濟解釋”。
“培養可持續學習及終身學習能力”
陸昉打造“半導體物理”在線課程
“半導體晶體結構特點🧇🚶🏻➡️?屬於哪一類晶格結構?其原胞、晶胞、晶向和晶面是如何定義💆🏿♂️🏑?”在“半導體物理”課程第一章開頭🙎🏿♂️🧙🏼♂️,物理學系教授陸昉就“啪啪”丟出六個問題,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個性化學習尋找答案,再借由作業和單元測試檢驗理解👬,“最終是希望他們學會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架構體系,培養可持續學習及終身學習能力。”開課兩周來,在超星學習通討論區,半數選課學生的發言次數達三次及以上📨,師生交流雖仍占據主體,但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助日漸多了起來🔒🗳。“在線教學給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提供了一個契機。”陸昉這樣說。
“以學為中心”
“兒科學”課程線上開課
2月24日⏲,本學期“兒科學”第一堂線上課程由桂永浩教授開講,他從兒科學的概論🧂、發展歷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三個角度進行引導性授課。在第一課上,他鼓勵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以應對在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兒科學系集結教育部教學團隊師資25人🩼,以“線上授課+互動答疑”為教學方式,通過ICC平臺討論區與同學進行答疑與交流。“以學為中心”👨🏻🦱,保障教學“高效率”和“個性化”🪿,加強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個體化的教學成效。
桂永浩強調,作為一門國家精品課程🍏,“兒科學”課程充分發揮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優勢。課程團隊註重學生的反饋🏖,特別是對於他們提出的疑惑給予及時解答,在師生的教學相長中不斷提升課程質量。
“點亮”學習興趣
點亮小“數”苗活動😵💫,正在工作的胡詩曄
排摸網絡設備條件,配合教務與任課老師組建課程交流群💃🏼👨🏼🍼,詢問學生學習體驗和困難,向助教了解作業提交情況……陪伴加指導✸,胡詩曄希望幫助學生盡快調整狀態⬇️、適應線上教學方式。擔任數學科學學院2018級本科生2班輔導員的同時,她還負責管理學院新媒體平臺。每棵小樹苗指代一個知識點或一門專業課🦸🏻♀️,點擊次數代表掌握程度🛍️,數院公眾號推出的點亮小“數”苗活動🧑🦼,意在激勵學生樹立專業學習目標🕵🏽。在學工團隊和《數學模型》課程教學團隊聯動下推出的“關於疫情傳播與防控問題的數學建模大賽”🐊,吸引了264名學生參與。“不少同學告訴我,這個比賽的經歷讓他們對數學建模的應用過程有了更好的理解,對課程學習有了更大的興趣。”胡詩曄說🩵。
16輪壓力測試
信息辦在線教學平臺建設團隊
“2月10日後💁🏽♂️,我們對本科生選課系統👱🏼👨👨👦👦、研究生選課系統和eLearning在線教學平臺,進行了16輪外網壓力測試,請求訪問量累計超過288萬✉️。”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張凱說👰🏻♀️:“以本科生選課系統為例,我們針對外網壓力測試發現的問題進行性能調優後,系統可用性從5000並發下的60%,提高到11000並發下的95%以上。”考慮到在線教學期間🥼🤎,絕大多數eLearning訪問來自校外🧚🏽♂️,信息辦將本地化部署更改為混合雲架構,校外文件下載都在公有雲上完成♌️,系統並發服務能力提升了約30倍,“充分利用公有雲上強大的互聯網資源,承載能力和下載速度更快。”改進技術方案的同時,校級與院系級在線巡課督導等功能也快速上線🚶♀️➡️。“系統優化🚵🏿,我們永遠在路上”,信息辦將繼續收集師生在使用中的意見建議,並積極改進和完善各類服務。
每日例會
蔣最敏在線上聽課
“從2月8日起🪜♿️,徐雷副校長每晚都會召集教務處相關人員開例會。”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教務處處長蔣最敏說🤷🏽♂️:“討論老師、學生反映的問題🤾🏽,組織院系間做經驗交流簡報。”此外🏀,蔣最敏還會到課程群裏“蹭課”,將該門課教學過程中好的做法和小問題記錄下來。通過zoom等平臺討論效率更高,提前準備幾道題目能更好引導討論🏤,提問次數不應與平時成績簡單掛鉤,註意版權保護📌、提醒學生不許外傳資料……時不時發布些“經驗貼”,教務處“掛心的事情”有很多☮️。“有些學生的畢業設計需要回校做實驗🎳,怎樣安排?隨著在線教學的開展,如何保持學生較高的熱情和參與度?”蔣最敏說,這是最近幾次例會的討論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