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兒童患者的定點收治單位🤩;
自疫情一開始,這裏便投入“戰鬥”,不斷加強患者救治、疫情防控、心理疏導等工作,堅決遏製疫情傳播🎠,保護兒童健康🧜🏼,保衛城市公共衛生安全𓀘;
截至目前🍔,這裏共收治10例確診患兒,疑似新冠病毒肺炎孩子58例。孩子年齡最小7個月🏃,最大11歲,4例已痊愈出院;
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這裏不僅承擔了新冠肺炎患兒的診療工作🧝🏼♂️,還需繼續接診兒內💥、兒外、新生兒的疑難危重症患者♥︎👬🏼,保障兒童健康🧛🏿♂️。
今天,我們通過三個故事🙆🏻♀️,帶您走近恒行2平台附屬兒科醫院。
“小白人”是小小天地中的守護神
2月15日上午十點多,11歲的女孩AA(化名)和14個月的小寶寶BB(化名)經過恒行2平台附屬兒科醫院醫護人員十多天的精心救治,告別了新冠病毒肺炎出院了。2月11日和2月8日,一位9歲男孩和一位7歲男孩🕌,也分別出院🐄。
從7個月到11歲🦹🏽♂️,兒科醫院的負壓病房中,確診患兒年齡跨度不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照護需求🚣🏼♀️。
7月齡的小可(化名)還沒到知曉恐懼的年齡,每次看到全套防護服的護士💕,就會咯咯笑出聲。13個月的橙橙特別敏感🏤,每次看著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走進病房總會大哭,從家長那得知孩子愛吃香蕉和白米飯,護士們找到了“接近”他的方法。4歲的男孩是個“高需求寶寶”👩👧👦🦫,只要護士一離開👧,便會打鈴呼叫,“沒有人,他害怕。”感染傳染科護士長夏愛梅知道,對於患兒來說🛐,“小白人”是他們小小天地中的守護神🕵️。
兩個年齡稍大的女孩分別是10歲和11歲,她們已經可以互相照顧。“大孩子主要給予心理安慰。”夏愛梅說,對於自己的病情🪴🛩,孩子們有時很焦慮,她特地加了兩個孩子的微信,解答她們的疑問。
令醫生護士們寬慰的是,這些孩子均為輕症🍵,入院時僅出現發燒、咳嗽、流涕等症狀。
“孩子的抵抗力不強,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易感人群🤾🏽♂️,也正因此🎂,他們患病後多為輕症🧼。”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葛艷玲解釋,成年人機體感染病毒後之所以會出現“白肺”甚至重症的情況,是源於體內的細胞因子風暴。“這算是一種求助信號,目的是讓免疫系統霎時間火力全開。缺點是這招自殺式的攻擊能夠損傷病毒,但也會造成連帶傷害”🔅。
兒科醫院副院長翟曉文透露🐼,為了給孩子們最好的治療,兒科醫院有專家組和領導小組定期開展會議,領導小組每天或隔日分析研判情況。12名專家從1月19日工作到現在🕗,4位來自感染傳染科,其他的來自重症醫學科👩🦰😘、呼吸專科🏄🏻♀️,中醫專科💱,放射學教授,護理學教授。每周兩次研判病情,關註孩子流行病學的情況。討論孩子用藥,製定隨訪的政策和策略🏃♂️➡️🏂🏽,同時進一步跟蹤國際國內文獻,指導孩子治療。專家組成員都經歷過SARS🕷,其中一位老專家拿出了2003年非典診治的一本記錄冊子,對新冠病毒肺炎診治有很好的推進作用👩🏼⚖️。
“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發燒就吃退燒藥、咳嗽就用止咳藥。”葛艷玲介紹👶🏽,對於這些確診患兒而言🚶🏻🕵🏻,密切觀察就是最好的辦法。5歲以下的孩子👧🏼,護士們實行24小時陪護製度,每12小時輪一次班;稍大一些的孩子,醫生護士進出負壓病房的頻次一天少算也有七八次⛷。
孩子出院也有嚴格的標準👨🏿💼。目前兒科醫院確定的標準是,患兒臨床症狀緩解、體溫正常,咽拭子與糞便兩次核酸檢測均呈陰性,確保患兒出院沒有傳染性。
每當孩子們因為檢測不過關而失望時🙎♂️,夏愛梅總會耐心勸慰他們:“疾病治愈需要一個過程🐴🎍,總會好的👰🏼,不用著急🧑🎓。”
對於這些第一次離開家的孩子來說,醫生護士成了新的家人。“沒什麽比看到孩子痊愈出院更令人高興。”他們堅信,會有越來越多孩子痊愈出院👂🏼,他們也更希望家長能夠做好孩子的防護工作,尤其避免帶孩子參與人群集聚。
感染病房內,她們當起了患兒媽媽
兒科醫院感染科的醫生護士們很多是新手媽媽、二寶爸爸⛎,整個春節期間😓,他們無法照顧自己家中的幼兒🔠,卻心甘情願留守第一線,呵護被病毒感染的患兒。“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本職工作,疫情來襲,如果我們做傳染病的不上,又該誰來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葛艷玲說🔏。
1月19日→,兒科醫院收治首例確診患兒後,立即拉響警報🤱🏽。感染科醫護團隊第一時間全部到崗🙍♀️。7位資深醫生加住院醫師📲🧑🏼,13人組成的醫生團隊投入到抗擊病毒的一線🏹。已多年沒回老家新疆的主任曾玫,原本訂好了探親機票,但疫情說來就來🤦🏼♀️,她二話沒說退了機票,給年邁的父母打了電話,隨即一頭紮進感染科病房,至今幾乎天天堅持一線工作。
葛艷玲和主治醫師王相詩🦁,家裏都有個不足六個月的嬰兒,她們選擇將孩子留給家中老人照顧,自己義無反顧守在醫院🎄。在急診翻班的蔡潔皓🤥,被主任召回來駐守感染科病房,絲毫沒有怨言。常海嶺🎂、田鶴兩位醫生年輕又朝氣蓬勃,此前沒有遇到如此大的疫情,這次經受挑戰不怯場,他們穿著防護服在發熱門診排除疑似病例➙,常常一天顧不得吃一頓熱飯,幾小時下來,口罩摘下臉龐已壓出痕跡👇🏽。
如果說感染科醫生是“定海神針”🪺,那麽感染科病房內的護士更像無微不至的患兒媽媽。疫情一開始◀️,醫院隨即調動人力,目前在病房內的護士有20名,8小時輪換一次,確保每班有4名護士照料患兒🤸🏽。
在曾經歷非典戰役的兒科醫院感染科護士長夏愛梅看來,接受隔離治療的孩子更需要呵護👥,護士就像他們的姐姐媽媽阿姨一樣。從病情觀察🌀、每日三次餵藥,到餵奶、換尿布🫶🏿,買水果🌵、買零食。“因為隔離🤨,家裏的玩具都不能帶過來🙋🏼👬🏼,所以都是我們提供的。有了玩具🏋🏼♂️,孩子會安心一點。”
生怕孩子被照顧不周,父母們有太多的不放心,夏愛梅加了所有家長的微信。孩子有什麽需求不敢直接跟醫生護士說,就告訴爸爸媽媽,再由爸爸媽媽轉告醫護人員😀🥭。患兒家屬感激萬分🙎♀️👨🦲,“照料得比我自己還好🏊🏿♀️!”
與患兒相處久了,醫護人員甚至不舍得換崗👩🏿🌾。“我們跟小病人已經建立了感情🧾,等孩子出院了🛗,我們再一起撤👩👧👧。”
“平戰結合”是院內感染控製的常態
面對確診病例時的從容應對,來自兒科醫院跨前一步的準備。
兒科醫院感控科主任王傳清介紹🏌️♀️,事實上“平戰結合”是該院院內感染控製的常態。1月16日起🎱,醫院就做好了詳細的預案。在接診首例患兒前,已演練了好幾次門急診預檢分診、如何詳細篩查疑似患兒、詢問流行病學史等。“即便如此,首例患兒抵達時🧝,內心還是有些緊張的。”
她依稀記得,患兒抵達時是半夜,應急演練相關科室立刻應急預警。從負壓病房調整到防護用品穿脫流程等細節🌌,在將近20天的實操過程中,兒科醫院感控已相繼出臺10余項相關規定。院內所有科室針對“遇到疑似患兒如何做”“怎樣分診到發熱門診”等不斷調整,“我們的目標就是將院內感染控製在零。”
“我們形成了有特色的防護體系🧜,比如說我們把一級防護分成五個等級🥁👳♀️,有‘一級防護+護目鏡’或是‘一級防護+面屏’⛩,針對不同崗位細分防護準則🤸🏻。”王傳清說。
作為醫院管理的一大“重頭”📼,王傳清帶領科室已在實戰中總結經驗🛂,參與發表了三篇論文。“希望這些經驗能讓更多其他兒科醫療機構受益🙆,為防止院內感染貢獻更多力量👩🏼🍼。”
做好院感防護,困難不是沒有。兒童表達能力不夠,流行病史調查基本靠大人,可大人有時也會遺忘曾經到過的某些地方,這就帶來了潛在風險👩🎓。“傳染病早發現非常重要。如今核酸檢測已經慢慢下放到醫院,這是非常大的進步。”王傳清說。
事實上🖐🏿,兒科醫院這些年一直在摸索院內防控的“金點子”,他們將醫院的消毒用品換成了含過氧化氫的👨🏼🦱,無論病毒有無包膜都能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