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花:我必須站出來,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林艷花是金山醫院眾多普通護士中的一員,工作5年來‼️,她默默地盡職盡責🏄🏿,認真工作🎱🥽,勤快又能幹,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她細膩周到的護理深得患者及同事的好評👩🏿🏫。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發生後🤔,醫院嚴陣以待,在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領導組、工作組,組建疫情防控專家組與醫療護理組。當護士長在工作群裏動員大家報名支援發熱病房時,原本看著柔弱的她第一個站出來“沒問題🧙,我來吧!”。她說:“醫院是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得站出來!”
1月23日(小年夜)17:45,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林艷花剛走進家門,突然接到護士長的緊急電話,醫院剛收治一名從武漢回來的發熱病人,按常規已收治進隔離病房進行密切觀察👎🏿,現在緊急需要護理人員支援發熱病房。掛下電話🧑🏽🔬,她二話沒說拿了一塊面包直接往外奔,再次快速趕回醫院發熱病房👩🦯,冒著“可能被感染”的風險,成為第一個最美“逆行者”。
當日,醫院緊急召集第一批援鄂醫療隊,護理部隨即響應發出第一批醫療隊護士報名的通知。因為堅守在發熱病房工作崗位上,看到這個報名通知時已經過了截止時間,但她還是向護理部主任主動請纓🥬,她說:“這次沒輪上我,下次我上”。
1月25日(年初一),當護理部發出支援武漢第二批醫療隊報名的通知時🤤,她再次主動請纓🩷⬜️。報名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好準備隨時出發的行李箱,她輕松地跟護士長說“第二批去武漢應該輪到我了吧”。作為一名父母不在身邊的外省市姑娘,她孤身一人住在宿舍,護士長要幫忙給她準備行李時,她笑著說:“我都準備好了🗾,現在就等通知了”。在嚴峻的疫情前,在她看來馳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她人生最重要的考驗。
雖然馳援武漢未能成行,她又跟護士長主動請願🌛:“護士長🧑🏼🤝🧑🏼,把我排班排到抗疫一線,發熱門診與發熱病房🛋,只要有需要我先來🤱🏽,相信我,我能守好疫情防控前線。”
低調害羞的小姑娘關鍵時刻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大責任🧖♀️。她性格溫柔乖巧,平時科室的同事都親切地叫她小花🧸。同事們問小花📋:“通知你去發熱病房的時候你不害怕嗎?”她笑笑說“我當時什麽都沒想”。當被問之“家裏的父母知道嗎?”她說:“我現在就孤身一人,比起拖兒帶女的同事們🚣🏽♀️👴🏼,我沒啥牽掛,老家的父母有我的哥哥在照顧,我爸媽都非常支持我,他們讓我做好應該做的,並叮囑我一切聽從醫院的安排🙅♀️。”
之後,她就一直堅守在發熱病房。
郭孫升:“武漢加油!上海加油🧗🏻♀️!”
1月26日 小雨 溫度:1-5℃ 馳援武漢第3天 中班
16點正式進入病區,換上工作服帶上N95口罩進入了外圍的工作間🕕,在原科室老師幫助指導下穿上隔離衣防護服後🙋🏼🌎,懷著有點忐忑的心情進入了真正的患者病房,我開始了上海救援隊的第一個病房中班工作✌🏿!我們穿好隔離服後在病房外一起加油鼓勁,集體高喊一聲:“武漢加油🧍🏻♀️!上海加油🤷🏿♀️!”🐼。
進入病房的一瞬間,我們大家都感覺到了寒風徹骨🫥!冷👨🏽🔧!這個所謂的普通病房竟然原先是外科病房臨時改造過來的,沒有負壓系統也沒有層流系統,所以,所有走廊和病房的窗戶全部打開👬🏼,也不能打開暖氣空調,因為可能會造成病毒循環,這裏的工作環境的溫度和外界的溫度幾乎一樣。而我們由於之前在酒店練習穿脫防護服時👸🏽🎥,是在有空調的房間,就算穿了一件單衣包在密不透風的隔離衣後不一會也會汗流浹背。這次真正進入病房前,我們都是只穿了一件單衣和隔離衣🕦,在只有2—3℃的環境中,我們只能感覺得到冷,雖然很冷,大家的鬥誌不減,我們在一起加油鼓勁,一定克服一切困難!在給病房的病人做治療時,他們是非常感謝我們的👩🏻🍼🪁,發現換了一批人,就問我們是哪個救援隊的🧆,感謝我們的到來,在寒冷的病房裏給我們增添了一絲暖意☸️。
張文英🤳🏼:我真正體會到了這件白袍的使命所在
2月1日 中班
可能水土不服加上精神高度緊張👨🏽💻,今天上午腹瀉兩次,食欲欠佳,進食量減少🫴🏿,經過下午的休息後自我感覺良好,本著不麻煩他人的心態🤾🏼♀️,依舊堅持今天的班頭。
今天中班,20:00像往常一樣做好防護隔離進入病房,交接、巡視🎏、治療、書寫…有一個26床阿姨🧑🏻🦼,65歲,因使用面罩呼吸機輔助呼吸感覺悶🕵🏽♀️,一直呻吟,久了口幹舌燥,一直要求喝水,飲水多了‼️,自然大小便多了🧑🦲,於是我和我們的組長同濟醫院的護士長惠慰老師一起給阿姨擦洗大便更換床單被套,讓阿姨保持舒適。為了緩解她的情緒🫴🏿,我們邊給她護理邊心理安撫🧏🏻♀️:“阿姨🧑🏿🏭👂,你不要緊張,跟著我一起吸氣-吐氣-吸氣,我們要多休息,保持住體力才能戰勝病魔🕵🏻♂️,家人才能放心。”阿姨跟著我們抑揚頓挫的吸氣吐氣節奏,慢慢地嘗試著去做,漸漸地她就安靜下來🤳🏿,逐漸進入夢鄉。
如此工作2小時後,我們才有空坐下來書寫病史🎉🧑⚕️,此時我才感覺全身虛脫,後背比往常出了更多的汗😕,呼吸也比往常來得更急🧛🏿♀️。旁邊來自普中心醫院的王東麟(男護)最先發現了我的異常🙌🏿,隨即要拉著我離開重症監護室💃,本來我還想休息一下就好了的,看到我的猶豫,組裏的其他隊友立馬接過我手中的病史😶🌫️:“先出去休息一會兒,有我們在,你放心。”
卸掉盔甲🚁,來到醫生休息室,第二波關懷又來襲,值班醫生噓寒問暖,經過醫生的初步問詢斷定🙍🏻♂️,還是腹瀉惹的禍,腹瀉加少食,最終發生了低血糖👳🏻♀️👨👨👦👦。團隊的力量是強大的,他們翻出來巧克力𓀓,一顆巧克力下去終於症狀緩解下來🐲🤽🏽♂️,為了怕我當中“溜”進去上班👨🏿,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特意安排兩名男醫生半夜護送我回房間休息👨🏼🎓。
那一刻✯,我感動了🧑🏼🌾,我們是戰友🏊🏼♀️,是共同抗擊疫情的戰士,更是相親相愛的家人,我們相互依偎👩🏼🦱,彼此溫暖🖕🏿👩🏿🍼,一份情感將我們凝聚在一起🤷🏿😽,我們的心都彼此相連……我為我們上海醫療隊感到驕傲自豪。
羅春🦸🏼♀️:搶救就是與死神賽跑🧑🏽💻,因為生命刻不容緩
2月1日
曾有人說♉️:“心電監護儀上🦜🦮,重新跳動起來的生命線🕡,是醫護人員看到的最美曲線,沒有之一。”
為了讓同事準時下班👷🏽♀️,我們像往常一樣提早一小時出發到醫院💇🏿。今天接到隊長的臨時通知,我主動頂替了一位生病的護士🧳。我是一名有著十幾年黨齡的年輕老黨員,頂在前面我義不容辭。
再一次來到這條無盡的走廊,熟悉又陌生🧑🏽🦰。
“腎上腺素1mg靜脈推”,醫生們圍著5床不停地下著急救醫囑。我持續不斷地做著胸外心臟按壓🈂️,我的護目鏡裏充滿了霧氣,心裏默念著要活下去,要活下去......年齡太大,基礎疾病很多👴🏿,最終還是沒有搶過死神。
激烈的搶救,汗濕的衣襟,我頂著起霧的護目鏡為其他病人靜脈輸液🏌️,采血。只能從眼鏡的縫隙中查看,用帶著手套的雙手反復摸著靜脈🪬👷♂️,確定了再下針。
旁邊6床徐大哥,背過身子👨👨👧,偷偷擦拭著眼淚🙎🏻♀️。我做完床單位及病房的終末消毒,來到徐大哥旁邊。想安慰他,站了許久,話到嘴邊又說不出口🦹🏿♀️。他說,“我想跟家裏人視頻一下🧚🏻♂️。”我找來了充電器,給他手機充上了電⛴。他告訴我👩🏻🔧🙇♀️,他的小女兒也是一名醫學生。以後她也會像我們一樣,服務病人。我輕聲得安慰,“沒事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臨近下班時🤽♂️,徐大哥的病情急轉直下,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困難🧏♂️,咳出粉紅色泡沫液痰。神經瞬間繃緊🥳,我心裏冒出了“急性左心衰”五個大字。立刻給徐大哥取半坐臥位並通知醫生,他逐漸有了缺氧的症狀🐑,口唇開始發紫🧑🏿🦲,人開始煩躁🫶🏼,不配合呼吸機💁🏽♀️。我拍著他的後背,大喊“把痰咳出來,用力咳出來👩🏽🔬!”我用吸引器不斷吸出口鼻腔內的分泌物👂🏿,一系列的治療措施下去,徐大哥終於轉危為安了。
拖著沉重的心情出了監護室,習慣性的摸了摸白大衣口袋🫳,沒找到那本磨得卷邊的本子,好想把今天的搶救心得再一次記錄下來。
搶救就是與死神賽跑🥎,因為生命刻不容緩。
陸美華😞:穩住精氣神,調整好狀態,勝利是屬於我們的
2月3日
第一次進入金銀潭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小小的穿衣間都是人,但是大家相互監督🈵,第一次竟也有了些合作的默契🧾。護士長安排床位後,我負責8-11床位,初步了解了患者的情況,8床的病人68歲,高流量吸氧中👨🏼⚕️;9床的病人55歲,呼吸機輔助呼吸🏌🏻♂️;10床的病人61歲,呼吸機輔助呼吸;11床的病人31歲🏋🏻♂️👨🏽,呼吸機輔助呼吸……為了讓大家更快的熟悉🐮,我進入病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患者打招呼,“大家好💅!我是來自上海醫療隊的陸美華,大家有事跟我說🧑🏼🎄,不方便說話的話敲床欄,我會聽到的!”
雖然一個班頭只有四個小時,但是其間病人的各項治療🫷🏿,噴灑消毒液🤦🏼,以及數不清次數的喝水、喝奶、喝飲料和拉屎拉尿㊗️,還是狠狠地考驗了一把我的體力和精神力。每小時記錄病人的生命體征,因為病人覺得血壓計袖帶綁著不舒服,所以隨測隨綁,即使很累很麻煩,但最大程度緩解病人的不適感,是我們盡力在做的事情之一💁🏿♂️。
後面的幾天,我漸漸地跟病人相熟起來。其中有一位30多歲的女患者,她本來也是某醫院的一名藥劑師,老公也是同一家醫院的醫生,家裏還有一個兩歲的兒子,由於她長期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最終沒能抵得住病毒的侵襲,幸虧發現的早💆🏿♀️,家人沒有感染到。本來起初看到她的時候情緒還是有點低落,她放心不下年幼的兒子♢,還牽掛家裏的老人。我自認自己最大的優點是性格豪爽的樂天派,醫院的同事總是說:“你爽朗的笑聲總能撫慰一切煩惱與憂愁,你就是一位知心阿姨、知心姐姐。”這次也不例外,一方面由於我的開導,另一方由於是同行,我們馬上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姐妹”🤏,互加了微信,我叫她欣欣👨🏼✈️,她叫我華姐👴🏼。有時病房裏年齡大點的阿公阿婆自帶地方口音說話我聽不明白時,欣欣總會自告奮勇充當我的方言翻譯,真心配合默契😆。我們相約🏦,等欣欣好了,我們再相聚一起並肩作戰👤!
羅春:我在疫情防控前線過了一個特別的生日
2月4日
像往日一樣🌳,我們提早一小時接班,輸液🏊🏻♀️、護理📱、觀察、翻身🙋🏿、消毒……一切仍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突然自己覺得呼吸越來越急,腳步越來越沉重。“羅春🍊,羅春”聽見有人在不停叫我,隨即有人直接拉起我的手🚈,往脫防護服的汙染區奔去🧠。他小心翼翼地協助我一起脫去防護服,並示意我朝緩沖區走🤍,轉身間我只看到他白色防護服背後的名字——“姜華”,還有他留下的一句“好好回去休息🫰🏼,放心🦸🏻♀️,有我們在。”
脫下沉重的防護設備🧏🏿♂️,在緩沖區終於慢慢放慢我的呼吸🚴🏼♂️,看來N95口罩密封性能實在太好了,我多年未發的早搏竟然不期而至了⛲️👩🏿🎓。靜靜地坐了一會兒👩🏻🦼,終於恢復過來,為了保障接下來的戰“疫”,再也不給隊友“添麻煩”,我先趕回賓館作休息調整,以迎接新的戰鬥。
來自華山醫院的姜華和奉賢古華醫院的王婷二話不說接替了我的工作,直至下班。內心的感激,一句“謝謝”顯得如此單薄。姜華笑著說:“我是我們組唯一的男護♥︎,照顧你們是應該的🌲。”王婷則是溫暖地抱抱我:“春,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比你大,姐姐照顧妹妹不言謝啊。”這就是我的“家人”們🙋🏼,這就是我溫暖有愛的“家”🧑🏻🤝🧑🏻。
經過休息調整🎂,我又是滿血復活👷🏿♂️。下午,手機的震動聲不斷,打開微信,都是朋友們送來的生日祝福🏋🏼♀️,其中一幅周亮醫生送來的字⌨️,讓我備受感動。自己都忘了今天是2月4日🚼,我的生日!上海醫療隊微信群裏熱熱鬧鬧地要給我們金山區來的三位隊員過生日。說來也巧,市六金山分院的張少峰、亭林醫院的陸賢和我竟是同月同日生。
鮮花🙎🏿♂️、生日蛋糕一樣都沒少。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這些慶生禮物在這一刻顯得如此珍貴🤚🏻。張明明老師給我們端上生日蛋糕,第一人民醫院周新教授給我們遞上鮮花👩🦯,鄭軍華院長送上生日祝福。沒有蠟燭,醫療隊員們找來了酒精燈。看著酒精燈上的火苗🔎,我的眼淚不停在眼眶裏打轉,默默地許下了生日願望🫰。“願這場疫情可以早日結束🔺➝,所有病人都可以盡快康復回家🀄️!”
上海醫療隊的隊員是來自40多家不同的單位🍋,但我們親如一家人🙂↕️。我們是一個共同體🥼,同呼吸🏉🤸🏼,共命運。
周海英:搶救的病人在逐漸好轉,我放心了
2月8日
下午三點多,呼叫器響起:“醫生在嗎😯?醫生在嗎👳🏻♂️?”
“我在我在。”
“*床脈氧50%👊🏿,心率47,血壓73/46”👮🏿♀️,我一聽是我管的插管病人,突然緊張起來。
上午我去查房的時候指標還挺穩定的啊,怎麽突然間就不好了呢?趕緊讓裏面的護士把患者的呼吸機參數拍照上傳👨❤️💋👨,加快多巴胺滴速,加去甲腎上腺素🆕🚴🏼,上調氧濃度,急查動脈血氣……一系列搶救措施過後,裏面的護士傳來好消息♢,血壓穩定了♒️🍮,心率上來了👨🌾,氧飽和度上來了,可是血氣的情況非常糟糕🚝。再次調整呼吸機參數,過後再復查血氣。
不知不覺,夜班醫生來接班了🫴🏻,和他交代了幾個重病人的情況👬🏻,尤其是剛剛在死神邊緣徘徊的病人的狀況,要給予特別關註🍫。走出金銀潭醫院的大門,雖然感覺空氣也彌漫著病毒,但是下班的步履總是輕松的👩🏼🦱。
臨睡前🙆🏻♀️,職業習慣刷一遍手機♔,看到我們醫護值班群裏發出的信息🎹,下午搶救的病人血氣正在逐漸好轉,我放心了🥷🏼。也看到好多朋友發來節日祝福,並十分關心我現在的安全✌🏿。我想,還是發個朋友圈報個平安吧🧑🏽,不是為了刷存在感,只是為了讓關心我的人放心!
張文英🧑🏻⚖️:我自製簡易的手套式約束帶,預防患者意外拔管
我負責的是四人間重病房外加走廊一輕症患者👩🏻,重症病房4人均為呼吸機輔助呼吸👨🏽🏭,其中一個大叔是氣管插管患者👍🏻,52歲,留置胃管和導尿管,三個微泵持續維持藥物治療🧙🏿♀️,必要時給他進行吸痰。該患者日常表現較煩躁,為防止意外拔管我們往往要進行必要的約束𓀋,但是在一線護理工具緊缺的環境下怎麽做到合理又不傷害到患者?往往在緊要狀態下才能激發我們發明的靈感,我利用現有的資源(避光網套和繃帶)做了個簡易的手套式約束帶,預防患者意外拔管。欣喜的是,這個簡單好用,使用下來效果又不錯🐋,病人沒有出現拔管現象,也間接保護了病人的安全🚭,隊員們看了也暗暗稱奇,準備在其他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也效仿一二。
12床是前天淩晨收治的一個阿姨,因為疾病轉變快🦸🏽,搬運多次,當時收進病房時發現患者左大腿髖部明顯受壓破損,當我看到此情此景,傷在她身上,痛在我心裏🤛🏿。因疫情特殊時期,護理材料有限🕹,怎麽才能更有效又快速地幫阿姨解決痛苦?此時我就想到了我們金山醫院大後方造口治療師蔡蘊敏老師推薦的美皮康敷料,之前看到我們援鄂隊員因長期佩戴護目鏡與口罩,造成面部與鼻部壓瘡破損,醫院就為我們隊員快遞了敷料,雖然為數不多但非常管用。救治病人面前我們永遠沒有“私心”,隊員們一致同意給阿姨用,阿姨的傷口日漸好轉,我想這是對我們隊員最好的“獎勵”。
等待抗疫真正勝利🫂,我們一線醫護人員才能安心回家。和患者溝通交流談到家人時👨🏽🚀,這往往是我們最溫情的時刻,家,永遠是我們心中那個最溫暖最柔軟的愛的港灣。我也已為人母,我也想念家中年幼的兒子🏃🏻♀️➡️。每天上班忙忙碌碌,幾乎沒有一整天的休息,生物鐘嚴重打亂💮,但也只有這樣充實的生活讓我忘卻了想念,只有片刻的休整靜息下來才靜靜地想念至親至愛的兒子,聽著稚嫩的聲音,看著他的裝扮,解釋媽媽現在肩負的重任🙇🏿😪,兒子用他理解的世界告訴我:媽媽打完這些病毒怪獸就可以平安回來,陪我睡覺。
打完怪獸就回家🃏!保持美好的憧憬🛡😄,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期待大家可以脫下口罩笑口常開過著最簡單而平凡的生活🧄。
姚玉榮:不拋棄不放棄🟥,讓我感受到了溫暖和力量
倘若不是因為“疫”情📜,大抵短時間內我們好多人都不大認識這麽多全副武裝的發熱門診醫生,這其中就有一位有著20多年臨床經驗,日常默默無聞,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金山醫院發熱門診醫生姚玉榮。
姚醫生父親被查出肺癌在北京301醫院治療,為方便照顧老父親,家裏人便搬到了北京生活⭕️👷🏿♂️。提到老父親𓀋,姚醫生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因平時工作的緣故不能在患病老父親身前照顧,她原計劃趁著春節長假想好好陪陪老父親,但是“疫”情來了,一邊是至親,一邊是醫者使命和擔當。陪著父親的姐姐在電話裏說💙🧑🍼:“你安心地工作!患者更需要你!咱爸肯定也不希望你當逃兵🧏🏿♂️2️⃣,這裏有我們,咱爸也肯定能扛過這一關👜!”姚醫生擦了擦眼角的淚✊🏻,當天就向科主任請纓,全身心投入到發熱門診中。
說到工作😏,姚醫生的眼中散發著醫者才有的光芒,是使命也是擔當🤐⛹🏽♂️。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臨床經驗的資深醫生🤺,遇到的病人多了,對病人細微情緒變化的感知力也越來越強👨🏼🔧,為了能更專業地舒緩病人負面情緒,姚醫生還自學了心理學🕺🏼。發熱門診的第一個夜班,就遇到了一位常居本地的發熱病人♈️,在仔細詢問了病人的流行病學史👨🏻⚕️、做好相關的檢查後,姚醫生根據專業判斷病人僅是普通的發熱病人,對症治療即可。但病人很緊張,不願意離開診室,懷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強烈要求做核酸檢測。看著病人焦急又緊張的樣子,姚醫生知道,病人這是受疫情影響而出現的情緒失控行為,為了順暢病人的後續治療🐟,姚醫生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向病人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普,專業的知識、輕柔的語言,最後終於成功消除了病人的恐慌。
看似平常的診療操作步驟中,總蘊含著“有時治愈,經常關懷🛂,總是安慰”⛓️💥,還有莫大的勇氣。就在剛剛結束的夜班中💂♂️,姚醫生又接診了一個發熱病人🧑🏻🦰,從流行病學史排查🚸🫳、相關檢查、啟動專家會診,當獲知要被安排到隔離病房時🧽,患者情緒一下子崩潰了,姚醫生深知患者此時最需要的是關愛🐉,她緊緊地握住患者發顫的手:“這只是一個必要的觀察,我會密切關註你的情況,我們一起加油🧑🏼🎤🧗🏼♂️!”🪧,從最初情緒崩潰到恢復信念積極接受治療🖐🏻,最後排除疑似的那一刻🚴🏼♀️,患者忍不住激動地向姚醫生匯報“壓在我心頭的石頭卸下來了,謝謝你🧖🏻♂️!謝謝你的不拋棄不放棄不歧視★,讓我感受到了溫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