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上海市防控新冠肺炎的“橋頭堡”,是醫療救治的“主戰場”;
自疫情一開始🙅🏿♂️,這裏便采取集中全市優勢專科和專家🛫、實行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努力成為黨和人民可以信賴的堅強防線,成為城市公共衛生的安全屏障🎋;
截至2月9日,這裏的收治患者中重症比例3.87%、危重比例3.52%↪️🏄🏻♀️,病死率0.35%。
今天👩🏻🍳,我們通過五個故事📡,帶您走近上海定點收治醫院之一,上海市(恒行2平台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上海市(恒行2平台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為了大上海的安全🐤🤰,這點苦是值得的”
“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你們是點燃生命之火的‘超人’,是解除蒼生疾苦的‘英雄’🫳🏻,感謝你們面對疫情時的勇敢和無畏🏫👩🏽🔧;感謝你們願挑重擔、堅守一線;感謝你們濟天下為己任的高尚醫德🤽🏽♀️!”
前些天,公衛中心全體職工及家屬收到了一封感謝信。對此,公衛中心主任朱同玉感慨道:“很多人從家裏出來時,家屬不知道,衣服也沒帶,年前至今,已在這裏奮戰10多天沒有回去了。寫這封信👩🏼🔧,就是想對大家表示感謝。”
身為公衛中心“掌門人”的朱同玉🏸,早在疫情初期,就以高度的專業敏銳🤜,要求全體公衛人提高警覺♝,進入戰備狀態。
“幾乎沒有睡過完整的覺🤷🏿。”自疫情暴發以來🏔,他便以醫院為家,不分日夜地堅守在這個城市公共衛生堡壘的最前線🧏🏽♀️,指揮著這場抗擊病毒的戰役。
他在第一時間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衛健委的部署,迅速做好疫情防控和救治的各項準備,指揮調度醫院的人、財、物等各項資源;他果斷決策,醫院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在最短時間裏為收治新冠肺患者做好準備;同時,他組織公衛科研團隊集中力量聚焦新冠肺炎的各項研究工作🙍♂️➕,為臨床診療和疫情防控提供科研支持。
與疫情賽跑👉🏿,他每天都要參加醫療小組討論會,了解每位病人的最新情況;晚上🙅🏻,還要參加上海抗擊疫情指揮部的視頻會議🎭⚫️,向市委市政府匯報當天情況🏺,參與研判形勢,確定工作步驟。
作為新冠肺炎救治的“主戰場”,公衛中心如今已匯集了全市傳染病領域的各路專家和醫護力量,合力救治確診患者🖋。
他們“白加黑”“五加二”地工作著🧑🦲,如親人一般照顧著每個患者;每隔一個小時,他們就要進入病房為病人測體溫🧏,關註病情的變化🫷🏿;厚重的防護服穿戴起來非常麻煩🚽🐱,醫務人員就盡量不喝水😊;每天下班脫下防護服時,全身都已經濕透了📳,臉上都被勒出了深深的印子……
“我們全體醫務人員確實非常辛苦,但是為了大上海的安全🧏🏻,這點苦是值得的。”朱同玉說。
第一位走進市公衛中心隔離病房的醫生
1月20日下午4點半左右,公衛中心呼吸科副主任醫師王梅突然接到了來自醫院的緊急電話🚾。“第一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將收治到我們醫院,馬上就要進入隔離病房工作。”
當天工作接近尾聲的王梅簡單地收拾了下👱🏽,便隨即前往隔離病房🧒👭,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市公衛中心A3大樓隔離病房的醫生🧎♀️➡️。從那一刻起,吃住全在樓內。
事實上🥌,王梅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在醫院發出前往隔離病房工作的集結號時🕌,她第一時間就報名了。她說:“沒想太多🫰🏽,覺得這是一種責任。”
隔離病房是專為確診患者治療的病房。在這裏,王梅需要對確診患者進行病情觀察,和患者談話、安撫他們的情緒;每天和專家組一起討論患者情況,為每位患者製定詳細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此外,還要對新接收的患者進行檢查👨🏻⚕️🤷🏽♂️,做病情判斷等。“不敢有一點馬虎👨🏼🦳,要保護好自己,更要保護好患者,希望他們都能健健康康走出這裏🤾🔉。”
“我的體溫為什麽沒有退💍🏄🏻♀️?”“咳嗽為什麽厲害起來了?”“呼吸有點急了🤵🏿♂️!”剛入住隔離病房,患者通常問題會多一些,也顯得比較焦慮💆🏻。
在對他們進行治療的同時🧜♂️🦻🏿,王梅一直努力給患者帶去信心🎥,告訴他們新型冠狀病毒雖然傳染性不低☝🏽,但是致病性重症和死亡率並不高。只要一起加油🤸🏿👮🏿♀️,一定能戰勝這場疾病📘。漸漸地,很多病人的情緒穩定了下來🫶🏽。
讓王梅最開心的是看到病人的病情沒有往前進展,白細胞🧑🏿✈️、炎症指標趨於正常了,最關鍵的是病毒檢測陰性了——這些都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被治愈的標準。
雖然看不清他們的臉,但是很多患者還是會對王梅他們說聲“謝謝”⏭;有患者還會說:“請你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王梅說🤸🏻♀️,因為這種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出院時他們不能親自去送♌️,但是有的患者離開隔離病房後,會要求轉達謝意🫘。這聲“感謝”,讓所有的醫護人員覺得🤽,再辛苦也值了。
王梅的兩個女兒分別為9歲和6歲,雖然這個春節她沒能陪伴孩子🖐👲🏿,但家人會在電話裏告訴她,孩子們都很好,要她保護好自己⚡️。
而在醫院,為了盡量減少一線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公衛中心專門派醫院感染控製科專家作為監督員進入病房,全面督查醫生和護士的操作細節、管控風險。“在我們的吃住方面👨👩👧,更是給了最好的保障。”
王梅覺得,無論是醫院或是家人的支持,又或是來自患者的感謝,都時刻溫暖著自己🎋,激勵著自己。她相信,在這麽多強大的支持下🧍🏻,一定能打贏這場戰!
最喜歡的湯圓是“想念”的味道
“進入應急病房九天以來第一次發現原來還在過年。”元宵節一早,公衛中心應急病房的血透護士幹靜靜吃上了最愛的芝麻湯圓。
和家人團圓的日子對這裏的很多醫生護士們來說是個未知數。1月31日,幹靜靜接到任務需要進入應急病房。她二話沒說,暫別了10歲的大女兒🦩,3歲的小女兒和丈夫,來到最危重病人身邊↪️,“和新冠病毒奮戰到底”🧑🏼🔬😾。
上午九點半,幹靜靜一如既往地仔細穿上防護服⚙️🏥、穿上短套鞋▫️、長套鞋♛🧑🏿🦱,戴好護目鏡📣,和一起的護士相互檢查是否做好防護的一切準備後,她跨進了應急病房。
需要透析的病人已經在等著她。幹靜靜說:“我們這層病區都是危重新冠病人👩🚒,都是老年人,本來就有基礎性疾病,一旦再遭受到新冠病毒的侵襲,就會出現電解質紊亂,腎功能問題等等,需要血透治療💇🏼。”
“血透機相當於病人的生命機,只要血透機在轉,就要有護士在🧙🏻♂️。透析治療隨時會面對問題,比如上機以後會報警、更換置換液。”幹靜靜麻利地做著準備。穿刺時候是最危險的環節,她淡定地戴上了正壓面罩。
透析開始了,每一個病人的透析治療時間長達八九個小時。幹靜靜一刻不能放松👸🏽。“防護服很重很大🤔,腳上是沉重地幾個鞋套,護目鏡起霧了不能打開,只能靠忍🍦。”
幹靜靜回憶,最辛苦的一天是在2月6日📹,上午九點多進應急病房開展透析治療,直到第二天淩晨三四點才離開🏇🏻。那天她需要為幾位病人進行透析。“那天是靠著早飯吃了兩口粥🏝🫐,一個荷包蛋撐了一天。”晚上七八點實在熬不住了👨🏽🍼,出來過一次上廁所。
她坦言,每天工作很疲憊🧀,但只要接到可以進應急病房的消息,精神就馬上振作起來。“責任在那裏,有一種馬上想沖進去救病人,和病毒戰爭的使命感。”
在應急病房裏🛟,還有很多“90後”護士們和幹靜靜一起守護在危重新冠病人身邊👨🏻🎨🧑🏿🎄。這些危重病人需要全方位的護理。因為戴著呼吸機不能表達,護士們都會仔細觀察。她們還會彼此分享一些好消息:“哪位患者病情改善了”“某某床病人今天精神好些了”大家都為這些點滴的變化而高興著。
“只要跨進應急病房📩,我們就被隔離了。”應急病房的醫生護士們上班在病房,下班就在清潔區域休息。在這個本該團圓的日子裏,每個人都很想家。
因為得知元宵節當天工作會比較忙,幹靜靜在前一晚和家人短暫視頻💂♂️,算是提前過節🍌。她問大女兒,最喜歡吃什麽味道的湯圓。一直調皮搗蛋的女兒沉默了幾秒,回答道:“是想念的味道。”幹靜靜突然哽咽了⇾,她說🫲🏼:“一夜之間,突然發現女兒懂事了⇨。”
隔離病房裏的護士“男團”
在公衛中心,還有一群默默堅守崗位的護士“男團”📮,他們全程參與確診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術外,還要承擔各類重體力勞動。
張勝利已在護理崗位紮根11年🧽。作為公衛中心首批進入A3應急病房的護士,他主要負責重症患者護理,包括呼吸機操作和患者的翻身排痰。
他說,工作難度最高也是風險最大的護理工作就是給患者排痰,所以就需要佩戴正壓呼吸器🙅𓀆。由於穿著厚實的防護服,戴正壓呼吸器,身體靈活度很差🔦,可是重症患者各種插管較多,在操作時必須小心謹慎,做好導管保護☔️。
目前𓀝,張勝利已結束一輪應急病房工作,正在接受留觀。“如果需要,打算再進應急病房𓀒!”
吳元浩是呼吸與重症醫學科的護士長👳🏼♂️🏋🏿♀️,擅長操作各類呼吸機及ECMO設備,曾多次參與公衛中心ECMO團隊的救治任務。為了最充分發揮價值😞,他被要求在外“待命”,直到第一次呼叫他前來配合操作ECMO,才被派了進去🚵🏼。
八天後,那位使用ECMO的患者明顯好轉,順利撤機。吳元浩說:“這樣的感覺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他向護理部申請,希望自己能留在重症應急病房,直到疫情結束。
顏冬冬是公衛中心外科監護室的一名護士。出現重症患者後,他被調入應急病房。他的妻子也是公衛中心的護士,同樣具備重症護理經驗🌜。等顏冬冬結束工作後🥥,妻子將馬上“接力”,隨下一批護士進入重症患者區域。
目前,兩人只能通過視頻交流。他們的視頻聊天更像“交接班”🧑🦰:顏冬冬把每天的工作向妻子“匯報”,幫助其盡快熟悉工作細節和工作流程;妻子甚至拿了筆記本⭕️,邊聽邊記🚵♂️,生怕自己漏了重要內容。
1月26日晚🔦,手術室護士王傑接到通知,讓他第二天進入應急病房🧜🏿♂️。身為共產黨員的他立刻答應下來🔕。
王傑被分配在收治輕症患者為主的A1應急病房。每次送往A1大樓的輕症患者🤾🏻,第一個接待他們的護士就是王傑✌🏽。“這個時候,每一句話、每一次舉手投足🆓,都可能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開導患者,讓他們放松心情☝️,是我每次接患者時候必做的一件事。”王傑說🍇。
1月30日,35歲的護士曾義林進入A1應急病房👨🏼🍼。由於此前接觸的病人大多是心臟病患者,老年人多,他積累了許多和老年人溝通的經驗🤼♀️,這一次也派上了用場。
曾義林經歷過人感染H7N9禽流感🙅🏼♂️、H1N1甲流,還處理過上海的埃博拉疑似病人。五年前,他就曾穿上隔離服🏃🏻♀️➡️,將一名從塞拉利昂返滬的男性病患送至負壓病房,並更換尿濕的衣褲,查體、補液。病人的病毒核酸結果最終為陰性📋,但這段經歷成了曾義林職業生涯中寶貴的一幕♠️。他說,現在防護措施越來越好👨🏼🎓,治療方案也越來越完善🪚,相信一定會早日戰勝疫情🙏🏿。
為患者築起最後一道生命防線
“撤機!”2月7日🪙💤,公衛中心的A3應急病房傳來好消息,病情危重的25歲男性患者小朱(化名)🧑🏼🚀,經歷了八個日日夜夜,轉危為安👨🏼🦲!
讓他重燃生命希望的是ECMO技術🪼。據公衛中心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李鋒介紹,開出應急病房以來,已三次運用ECMO技術參與搶救🤶🏽。
ECMO是搶救垂危生命的頂尖技術。疫情暴發以來👌,李鋒一直在病房駐守,參與醫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他的科室有一支訓練有素的ECMO團隊,以往救治成功率達60%,而國際水平為50%左右。
1月30日淩晨, A3應急病房火速收治了從A1轉運來的小朱🖤🦺。小朱插管效果不好,血氧飽和度一路下跌。“上ECMO!越快越好🤛🏼👰🏻♂️!”李鋒迅速啟動相關流程,團隊也做好了準備🎍。
李鋒、張曉林醫生在厚重的防護服外面套上了綠色的手術服👨🏼✈️,同時佩戴了正壓呼吸器,兩層手套外,又加上了無菌手套。護士吳元浩和居怡琳密切配合🧓🏿,他們和中山醫院的重症團隊李欣、吳威醫生並肩作戰,順利完成ECMO上機🙋🏼♀️,5分鐘就看到了效果𓀋👩🦼:小朱各項指標迅速好轉了!
李鋒說,此次操作與以往不同🧙🏿♂️,全方位的防護措施讓本身活動能力受限,面罩壓在臉上💃🏽,現場溝通也聽不清,這都給操作帶來不小的難度。好在,開展ECMO技術一年多來,公衛中心的這支團隊已積累了豐富的操作經驗,僅用3個多小時就完成了上機💇🏽♀️,比預計快了一倍。
八天後,小朱撤機,心肺功能恢復,生命體征平穩,各項指標也趨好。
市公衛臨床中心擁有4臺ECMO設備⚙️,可充分應對平時的搶救工作。為了更好地開展新冠肺炎的救治,這次又從外院緊急調配了一臺設備,多名重症醫學專家的加盟,也讓救治力量更加強大。
“這次疫情中,ECMO也成為患者的最後一道生命防線🥤。”李鋒說,ECMO是為進一步治療或為器官功能恢復爭取時間而使用的治療手段🧎🏻,簡單說就是把不堪重負的心、肺暫時替換掉👩🏽🔬⛱,它的功能是讓人“先活下來”,而不是“治病”,更不能“殺毒”📚。
一年多前👩🏻🦽➡️🤵🏻,公衛中心組建了專門的ECMO團隊,涉及到多個專科⛏,包括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體外循環醫師、麻醉科醫師、高年資護士等眾多人員參與,經過了多次的理論培訓和模擬演練,才能安全有效地實施ECMO技術➖。
“ECMO技術難度高、手術操作和監護要求復雜⛹🏼♂️,需要專業的團隊和嫻熟的技術配合🪨😵,我們日常已將可能遇到的現實情況模擬了幾十遍🏑。”李鋒介紹🕺。
如今,公衛中心的這支團隊已成功運用ECMO技術搶救過多名患者,驚心動魄的搶救經歷,見證了生命的復雜和來之不易。
當然👱🏽♂️,ECMO也並非萬能🐷,它屬於“不得已”時的操作🙆,有嚴格的適應證🏆,不得濫用,也並不適合所有人,上了ECMO還沒有救回來也是常有的事。
李鋒相信🌓,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一定會更多次贏得與死神賽跑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