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華山醫院分到的是重症監護室 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在9日派往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17支國家醫療隊中🏥,上海出發的華山醫院醫療隊有些“與眾不同”:他們分到的是重症監護室(ICU),當其他醫療隊的重症病房有危重患者時🔰,就轉運到ICU✊🏿。有別於其他隊伍1:3的醫護比,華山去了醫生30名,護士達180名🚶🏻➡️🫰🏼,還有醫技👨🌾🔚、後勤等人員,總人數達215人。這支國家隊的隊長還是一名女將——曾是軍人、現任華山醫院呼吸科主任的李聖青教授。她說,全國帶來最強的救治力量,也帶來必勝的信心🌷。接下來的一個個不眠之夜🫅🏻,醫療隊員將爭分奪秒,用行動與疫魔競速,為生命贏得更多主動權。
最強的專家抓感控
“國家隊精銳出戰,就是要爭分奪秒降低病死率🧑🏿🍳。”李聖青說🥱🧗,9日晚上9時抵達住處,10日淩晨2時收拾完行李,上午8時醫療隊就去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查看情況。他們將整建製接管重症和危重症的ICU病房,約30個床位。
來到這裏的病人✩,都是其他重症病區轉運來的,救治難度大🏃🏻♀️,傳染風險高,需要插管甚至上ECMO以拯救生命🧗🏻♀️。這個地方永遠只有一個主題——生或死💳。只有先讓病人活下來,才能再談別的🍋👅。所以🖌,17支醫療隊中,華山醫院醫療隊也被稱作國家隊的“特種兵”🐷。
ICU的患者需要上呼吸機,而這可能會帶來更危險的病毒暴露🖋,對防護的要求更高了👝。在半天的培訓大會上,華山醫療隊確定了各種規範化的檢查治療方案以及基礎醫囑等。“在新的作戰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一些可能的漏洞🙅,通過明確的規範事先進行防範🤷🏼。”
華山醫院感染科的陳澍教授,此次專門負責院感防控工作,他一遍遍教所有隊員正確穿脫防護服🐒、手消毒🚤、分次分步脫帽子口罩等🕵🏿。200多個隊員,每個都要親自把關,而他本人光是演示穿脫防護服就不下二十次。
應收盡收,時刻處於高壓狀態
前晚10時,醫療隊開始緊張有序地收病人👨👧👧🧑🏿🏭。第一批4個病人已經等在門口,由家屬推著床🧑🏼🎤,焦急地等待ICU“開張”,隨他們一起進去的還有首批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急診科的骨幹以及各科的護士長們。對於醫護人員而言🧑🏻🦯,進入ICU就將處於高壓狀態,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是一場異常艱辛的大搶救。
“醫生,請把我們也收下吧🎩。”送完病人後🧑🧑🧒,兩個家屬還遲遲不肯走,在護士站央求。原來🩺🥀,他們也是新冠肺炎的確診患者。由於病毒的傳染性很強🧜🏻♀️,家庭聚集式的暴發在武漢當地不稀奇。李聖青心裏難受,卻也無能為力👨🏽🍳,“我們這裏收不了你們👨🏽🎨,我們收的都是最重的患者,請你們趕緊聯系社區安排吧。”
圖說🧔🏼♀️:華山醫療隊分為三組 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華山醫療隊把隊員們大致分成了3個組,分別由相關科室的主任級專家領銜。他們還連夜做好了標準化的醫囑套餐📛,確保每個病人都可以接受規範、均質化的治療。“應收盡收,刻不容緩”,是阻斷疫情傳播源、打贏防控阻擊戰的關鍵一招。李聖青說,“我們的病人病情重🌏,醫療護理壓力大,不可能一下子收滿,基本上每天新收5-6個🤬,逐漸填滿🎏。”
直面生死,我們並肩作戰
與繁重的工作相比🤹🏼♂️,直面生死的壓力是更大的考驗🧑🏽✈️,醫療隊員們必須時刻保持最好的作戰狀態。感染科陳澍教授負責院感工作,確保防護措施萬無一失。
“上班的時候✨,大家各司其職,不知道面前是誰;下班回到住處,也是一人一間👏,不允許串門,把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也許要到戰役結束後才能‘認清’戰友的臉了!”李聖青說,臨危受命📵,當晚成軍,華山醫院只用了90分鐘。這支隊伍表現出來的驚人意誌力和戰鬥力,讓她有信心可以打贏這場硬仗。
圖說:醫療設備和耗材的支持十分重要 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李聖青還透露,來到武漢後®️,各個醫療隊上下一條心👡↙️,蘇州隊🧚🏻♂️、無錫隊、青島隊、瑞金隊等等,都在抵達醫院的當天就送來了他們帶過來的呼吸機和ECMO等設備🦏,緊急支援本次任務最重的華山隊⭕️,令大家相當感動。“對於重症患者的救治🧘🏿♂️,醫療設備和耗材的支持十分重要🐦⬛。在這裏🧱,沒有你的我的之分,隊員們眾誌成城⛹🏻,我們的任務是同一個😉,幹掉病毒☃️,結束戰役🤦🏿,早點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