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疾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相比於動用鋒利的外科手術刀治療,內鏡好似醫生的靈巧“探頭”,具有直接觀察病變🛌🏿、發現病變🛣、處理病變的獨到優勢。在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由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領銜的團隊就通過世界首創的多項內鏡新技術🎧,讓更多患者免去傳統手術之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團隊合影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周平紅領銜團隊完成的項目“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的創建與推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面對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周平紅說:“這是對我們內鏡中心各項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們的鞭策。我們將在內鏡微創治療的技術創新🧖🏻👨🏽💻、規範操作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讓更多病人受益‘中山品牌’的最新成果👱🏼!”
中國醫生“走出去” “領跑”全球內鏡新標準
北京時間2018年6月14日下午4點半,遠在萬裏之外的第九屆意大利米蘭國際消化內鏡大會(IMAGE)現場座無虛席👩🏼🍳,來自全球各地的數百位消化內鏡專家屏息凝氣🧣,註視著一場正在中國上海進行的手術演示🚷,而手術演示者正是周平紅。
近年來🤹🏿,周平紅團隊首創了一系列讓全球醫療界眼前一亮的新技術🕉,創建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取代外科手術成為符合適應證患者治療的金標準👧。
2006年💅🏻,團隊成功開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並向全國推廣,使得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成為國內率先開展ESD的單位之一☣️,該技術可整塊切除病變🚤🦿,術後復發率低👨🏼🎤;2007年,團隊率先將ESD技術應用於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將其命名為內鏡黏膜下挖除術(ESE),這一技術和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被認為是推動內鏡技術進入固有肌層腫瘤治療時代的標誌,這兩項新技術還推動了國際指南將內鏡治療的禁忌證改寫為內鏡手術的適應證;同年,又在國際上創新開展無腹腔鏡輔助的內鏡全層切除術(EFR)……“可以說🚵🏽♀️,我們對胃腸道夾層腫瘤——黏膜下腫瘤的治療,包括全層切除術等方面👮🏻♂️,領先歐美整整10年🖋。”周平紅介紹,目前,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每年都吸引著10-15位外籍醫生前來進修。
國內率先開展ESD治療食管早癌🏞,並建立並發症防治體系
這個中國醫生團隊正在向全球醫療界展示著“中國創新”的力量💆🏽。團隊引領全球內鏡診療新技術,讓“中國標準”走向世界。團隊的原創成果獲上海市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先後被寫入歐美指南5部,推廣至31個國家地區412家醫院,累計診治食管疾病3萬余例👨🏻🦯,亞太消化內鏡學會主席William Chao曾對這一成果給出評價🏃♂️➡️:“世界領先,為內鏡微創的創新和推廣做出巨大貢獻”。
成立於1992年的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年均診療量超過13萬人次👩🏽💼,中心的設施完備性🐓、診療種類全面性和微創治療技術均位居國內前列。“可以說,從以前到國外學習先進治療技術,到現在國外醫生排隊來中山醫院學習內鏡技術,從以前的‘學習加創新’🚤,到現在的‘超越並引領’,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周平紅說。
毫米之間打“隧道” 精湛醫術治療“玻璃人”
在薄薄的食管壁裏建立一條“隧道”,以治療吞咽困難🚨、食物反流的賁門失弛緩症,是周平紅團隊的“拿手絕活”。如今🪇,團隊在國際率先建立的POEM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已成為治療賁門失弛緩症首選。
賁門失弛緩症是由於食管賁門部的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食管下端括約肌弛緩不全🍴,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而滯留🔲🔹,從而逐漸使食管張力、蠕動減低及食管擴張的疾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由於食物攝取困難,久病者會產生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表現,嚴重者甚至喪失勞動能力。對此💘,最有效治療該病症的辦法就是切斷食管下段括約肌。在過去🧖🏼♂️,要切斷食管下段括約肌唯有“開刀”一條路,雖然療效確切👮,但創傷大、並發症多🧑💼。而針對此症的POEM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能夠將胃鏡伸入食管黏膜下🧖🏿🫖,通過特質器械建立黏膜下“通道”,直達食管下段括約肌並選擇性切斷,達到“無切口⛴、微創傷”的治療效果👩🏿🎨🧎🏻➡️。2010年至今,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團隊已累計完成POEM手術三千余例,占全球此類病例數的一半。
國際首創2項深部肌層腫瘤內鏡切除技術,成為國際公認標準術式
2018年3月👦🏿,來自遼寧農村的一家四口帶著一位“玻璃人”乘坐火車👬🏻,輾轉三天三夜,從遙遠的家鄉到上海。這位成骨不全症合並賁門失弛緩症患者,坐高不到50公分📞,體重不到50斤🧛🏿♀️,雙腿因數不清的骨折而蜷曲萎縮,被稱為身形脆弱的“玻璃人”。為了治療這一疑難雜症,全家四處求醫👣👳🏻♂️,耗盡財力。
“患者強烈的求生欲望和家人多年的不離不棄👝👩🏻🎓,讓我覺得要全力以赴🧏🏿♂️,治好他的病。”周平紅表示🙆🏽。當患者一家找到周平紅後🧝♀️,他立刻將病人收住病房,並動員科室黨支部全體為他捐款。在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與麻醉科👐、護理部、骨科等科室的通力合作下🪖,患者來滬2天後就入院接受內鏡微創治療。手術當天,周平紅僅用25分鐘,就在患者的食管“隧道”盡頭找到了痙攣的環狀肌◽️🔣。將環狀肌切開的一瞬間,賁門松弛了下來🗽。3天後,患者順利出院。
看到患者一家臉上的笑容🍌✪,周平紅團隊在由衷欣喜的同時🏃♂️➡️,又不自覺地感到繼續前行的動力,“的確,我們的技術創新減少了手術帶來的創傷,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但假如這些技術能夠在當地得到推廣🧝🏻♀️,病人們就無需來到上海🍖👨🏿⚖️,能在當地就診🧖🏼,我想這才是我的最終目的。作為一個醫生,作為一個技術的推廣者,應該走到這一步🧂。”
創新推廣不止步 將新技術播撒五湖四海
為了讓新技術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造福當地病患,這些年來,周平紅把自己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笑稱自己“幾乎把全國地市級以上的醫院都跑遍了”🤛🏼。如今,周平紅“大國工匠”內鏡工作室已在全國建立了9個布點🙍🏼♂️。2017年6月初,周平紅第四次入藏⏏️,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為最新的“大國工匠”工作室揭牌。
“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域性,使得當地的消化病疾病譜與內地有所差異。”周平紅介紹道,依托恒行2-日喀則消化內鏡中心的建設🧗🏼♀️,“大國工匠”工作室將針對當地消化道疾病特征,開展消化道早期癌的篩查,食管靜脈曲張的內鏡治療以及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止血治療。此外,還計劃在當地推廣無痛胃鏡的檢查和治療☀️🙋🏽,讓先進的醫療技術在雪域高原落地開花🍧。
國際率先建立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新策略🕉,成為賁門失弛緩症治療首選
目前,內鏡下的微創診斷和治療理念已逐漸被公眾所了解🍽,而在周平紅團隊看來,這一技術的創新與推廣任重道遠:“建立工作室的初衷🧑🏼✈️,是希望把這些較為成熟的技術‘沉下去’,深入基層,廣泛應用。在人員培訓、技術下沉、操作規範化等方面,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小小內鏡蘊含無限廣大的生命舞臺🧜🏻。在助力健康中國的道路上🏩,周平紅帶領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團隊正齊心協力,將科學醫療的理念和技術播撒向五湖四海,造福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