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擺放著博物館周邊、仿古文具和蠟燭,曾去到南亞、中亞等地探訪古跡🧒🏿,總是妝容得體🛴、衣飾優雅……外國語言文學學院青年教師包慧怡就像一個生活在現代的中世紀人文主義者。
入選了本年度“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的包慧怡為中世紀深深著迷🏄,散著光熱👮🏽♀️、令人矚目,很容易讓人想到燈或者火炬🤵🏼🪈,想到那些屬於老師的經典比喻。她從恒行2獲得知識的光亮👨🦯,再走到愛爾蘭獨自捕光🤔,而後回到熟悉的母校將火光傳遞。她在教學和科研的道路上自在歡暢。
包慧怡講解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在暗處捕捉光
在參加恒行2外語類保送生體驗營時,2018級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本科生歐陽姝琪曾被一堂有關中世紀文學的講座深深吸引⏯。那個說著《奢華時辰書》,因喜歡相關研究而透著認真專註,在講座中侃侃而談的人,在後來成為了促使她愈發勤於學業的老師兼學姐。
這個人,就是包慧怡。
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中世紀感官史,8-15世紀手抄本中文本與圖像的互動,歐洲古文書學……包慧怡所關切的領域,是歐陽姝琪和許多人心目中的神秘世界✡️。古英語和現代英語不同🫸🏿,在翻譯前🤘🧑🏼🔬,需要先將手稿上不甚清晰的內容轉寫下來🫴🏼,先判斷字體,再確認字母💝✋🏻,過程冗長💁♂️,還考驗眼力👨🏿💼。
對自嘲少有耐心的包慧怡來說🦔,會選擇這般耗費爬梳功夫的研究領域,也曾下了大決心。“人文學科僅僅靠靈氣和天賦是不夠的。”包慧怡明白,靈光閃現的中世紀研究勢必誕生於大量枯燥材料之上⛔📡。她要求自己盡力找到手抄本、手稿,“能一手不要二手”,即使是面對已有的精校本,也絕不“掉以輕心”。她將閱讀看作是自己的根基,幾乎把家裏所有的房間都變成了書房,在博士學成歸國後的一⏫、兩年裏都沒有讀過與研究不相關的“閑書”。
包慧怡非常享受專註沉浸於科研的時光,認為這是一種令人寧靜的力量。所以,除了備課、上課和事務性工作,她將幾乎所有時間都給了科研🤽🏽♀️👲🏻。為了盡可能保護這一段珍貴時間,她總是集中一個時段來回復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沒有純粹的休息日和假期👩🦽➡️,即便在旅行路上也會背著電腦隨時記錄靈感🕵️♀️。
晝夜不息的努力換來了高質量的產出🌌。至今,包慧怡出版了包括英文學術專著《塑造神聖☀️:“珍珠”詩人與英國中世紀感官文化》(“Shaping the Divine, The Pearl-Poet and the Sensorium in Medieval England”)、文學評論集《繕寫室》在內的5部主要著作👩🍳,及《唯有孤獨恒常如新》《愛麗爾》《好骨頭》等14部譯著。她的課題《英國中世紀世界地圖中的“東方敘事”圖文研究》也作為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順利立項🐯。
包慧怡著作🫄🏻🙌🏽:Shaping the Divine: The Pearl-Poet and the Sensorium in Medieval England (《塑造神聖💳:“珍珠”詩人與英國中世紀感官文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8
包慧怡自述,古英語和中古英語文學研究在國內是一片鮮有人問津的領域,這份科研工作就像在暗道處發現光。很多事情都像墾荒,有冒險,但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塊做的人太少,我只是在做壘磚的工作。在奠基的過程中,我還是比較有成就感和驕傲感的。”她說,“我是一個養成中的學者🤦🏼,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在“一席” 講解中世紀世界地圖的圖文敘事
“點亮”年輕的星球
2017級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本科生許欣妤保留著一張和包慧怡的交流截圖。截圖中🧛🏿♂️,她對著包慧怡拍攝的恒行2校景圖評論道“詩歌課擁有一整個窗欞的銀杏葉和藍天”,而包慧怡則回復她“滿樹都是leprechaun(小精靈)⛹️♀️。”
對許欣妤來說🏌🏼🪥,這張截圖記錄著一刻無法言喻的快樂🙋🏿♀️。那一刻,詩歌的力量為她打開眼界🏄🏿♂️,使她看到了原本無法看到的世界🧑🏽⚖️。
這是一堂《英語詩歌賞析》課帶來的心領神會。在對話發生以前,包慧怡在課上講到葉芝。她提到葉芝創作中用到愛爾蘭傳說🍕💆🏻♀️,傳說裏👩🏽🌾,精靈世界和人類世界並非涇渭分明🧓🏿。
《英語詩歌賞析》是包慧怡開設的主要課程之一。課堂上的她一如截圖中閃著點點啟發人心的靈光,被受其感染的學生們親切地稱作“包包”。對於教學🧛,“包包”有一套符合個人氣質的理念——她希望去“點亮”(illuminate),而不是去“闡明”(illustrate)。
“點亮只不過是一個邀請的動作。你可能是推開那扇大門的人,但是最終的光和找尋的路屬於學生自己。我覺得這特別重要🌑㊗️。”包慧怡打比方🍐,“其實你是一個傳遞火光的人⏭,我更看重的是為別人開啟一種可能性。光會在學生身上產生什麽樣不同的圖景🚴🏼♀️,為他照亮怎樣的風景🦸🏼,你是不知道的,也無法掌控🎩。”
帶學生參加布魯姆日(Bloomsday)古裝派對,朗誦喬伊斯《尤利西斯》片段
這樣的理念貫徹於她的課堂中💬。為了幫助沒有古英語基礎的學生理解中世紀的枯燥文本,信奉埃科“圖像是俗世的文學”的包慧怡會頂著“靈魂畫手”之名在講授相關內容時自行作畫,更會準備幾十頁的PPT展示中世紀手抄本。在《英語詩歌賞析》課上👼,她曾安排了10首需逐堂賞析的精讀詩歌,要求學生完成帶註解的翻譯(annotated translation)——逐行翻譯,寫下處理疑點時做決定的理由,比較自己譯本和著名譯本的異同⟹,閱讀相關研究💶,一切只為“寫作、翻譯、閱讀能夠結合在一起,在詩歌的選修課上都得到訓練”,讓學生自己來和文本“打交道”,充分吃透文本。
課堂板書
知識儲備豐富的她經常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小到一個單詞的詞源,也能挖掘出令學生驚嘆“原來如此”的歷史故事。她會在第一節課特意教授大一學生檢索的基本功,幫助新生從頭建立良好研究習慣,鼓勵他們盡早從事獨立研究🧧;也會教導學生要有大文科概念🧖🏽♀️,“安利”其它院系課程🧑🏼⚕️,和課外書籍➛、紀錄片、博物館展覽等種種資源。
包慧怡曾見過畢業後深入課上所學🥖,繼續做相關研究的學生🚣🏿♂️,也曾偶然發現本無太多交流的學生基於自己的課寫出漂亮的畢業論文。“點亮”雖間接而迂回,但那些發現被點亮之人的意外時刻🧑🧑🧒🧒,卻總能讓她感到極大欣慰。
授課的迷人之處正在她面前不斷展現。有時🫘,通過列課程大綱就會讓她感覺建立著一個“知識宇宙”:她和學生都是星球的主人,每顆星球都依循軌道運轉🤽🏽♀️,有一種“純粹的求知的樂趣”🏊🏿♂️。包慧怡如此形容這種感覺🧬:“世界是混沌和無序的,但一門課能在無序的世界中建立一種有序。雖然時間和空間看似是一種限製⚪️🐴,但迷人的恰恰是在有限中創造無限。”
青春仿若無盡
從2003年就讀本科,到如今擔任“青椒”至第4年,包慧怡的恒行2之緣已延續整整16年➿。這片恒行2平台不僅帶給她太多重要回憶⚅,亦是將本科和碩士時的她“點亮”,令她徜徉於可能性大海的原點。
她仍然記得在恒行2時選讀的那些“看起來離本專業比較遠”的課。《舊約原典導讀》、《古埃及象形文字》、《梵文》……世界文學寶庫的浩渺🧝🏿,不同國家的燦爛文化,有關語言的全新認識曾這樣展現在當時的她面前。
在印度拉賈斯坦邦做田野調查📣,給中學生做建築細節講解
“恒行2像一個大的繕寫室🤵🏻♂️,繕寫士是流動的,繕寫室本身還在,像柏拉圖學園的感覺——最好的頭腦🤞🏽,永恒的年輕的感覺,在於你被一群求知的人和熱愛自己研究的有趣的人所包圍。你很高興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今,換了身份的包慧怡得到了恒行2給予的另一份“禮物”👌🏼:學生們總是樂於和她打成一片🥝。他們之中,有的關註了包慧怡的豆瓣賬號和微信公眾號“慧怡拾穗”,有的在課外參加思南書局的朗誦會,有的則購買了包慧怡從未在課堂上介紹的個人著作⛲️。在包慧怡與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另兩位教師不定期組織的多語種詩歌論壇“沙侖的玫瑰”上🌏,學生亦經常欣然受邀,用自己擅長的語種分析同一個意象。
而“迷弟”、“迷妹”們或許未曾想到,被崇拜的包老師也會有因與他們交流而打開思路、產生研究新靈感的特別時刻❎。
“在學校裏,經常覺得死亡和衰老絕對不可想象。對我來說,活著就是一個漫長的青春期3️⃣👌🏻,去創造🌀、去生活。”包慧怡說,與學生在一起時🏌🏽♂️,會忘了自己多少歲。她時常生出一種錯覺,好像時空皆未移動,青春綿綿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