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0月25日上午,“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課程開始前👨🏻🦽➡️,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高級實驗師俞蕙和同學們一起走進了教室。與她一起來到課堂的還有文博系副教授潘碧華、副研究館員麻賽萍和來自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等院系的幾位老師。
這門課程由文博系教授呂靜主講,是文博系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也是我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之一。最近,我校把10月21日至11月28日面向全校教師公開的42門來自各院系的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發布在教務處網站上📝🈶,並向全校教師發出邀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觀摩交流,共同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提質增效🐲。
我校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展“三全育人我當先”實踐活動,以黨員教師為主體開展“四個一”活動:組織一次專題學習、積極參與一堂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公開課、與學生進行一次面對面互動交流、開展一次主題黨日活動。開展課程思政公開課觀摩交流活動,就是要通過示範帶動💅🏿🥭、實戰指導,不斷提升教師課程育人的意識和能力🥻。
“從豆腐的世界性傳播🫳🏼🔶,感受中華民族生活中的智慧💗。能感受到學生在聽課時是非常專心且充滿興趣的🧑🏿✈️。”俞蕙對呂靜在課上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介紹豆腐製作技藝印象深刻🚴🏻♀️。呂靜告訴學生們,豆腐的製作原料大豆,是國際公認的中國原產谷物🔗,並且利用考古發現🪀、歷史文獻將大豆及豆腐製作的悠久歷史娓娓道來,幫助學生了解豆腐製作的基本工序🙎🏼♀️,體會這一常見事物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與價值,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的流傳。
而學生們展示的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創意表達作業則讓俞蕙更感意外,不僅有扇子、荷包➾🧒、纏花,甚至還有主題餐廳。“學生有很強的參與度,結合自己的創意,以各種形式表達對於二十四節氣的理解,這種形式激發著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開設紙質文物修復課程的俞蕙在聽了呂靜的課程後🌉,更感到課程講授要“教”與“學”緊密結合💏,努力以各種形式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典型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讓新時代年輕人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內涵🧖🏻♂️,從心底裏認同我們中華民族的古代智慧,激發學生對於國家民族的自豪感。”
航空航天系教授倪玉山則在10月30日下午走進了航空航天系教授孫剛的“航空航天技術發展導論”課堂🎾。屏幕上,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的飛機方隊又一次點燃了聽課的學生們。圍繞“中國商用飛機及航空經濟的發展”這一主題,孫剛從商用飛機的地位及發展史、中國商用飛機的發展及創新、新時代航空人的使命、航空經濟的重要性、未來中國民航事業發展展望五個方面逐一闡述。
聽了孫剛的課🔏,倪玉山對於理科教學如何融入思政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我們理工科在專業教育中融入愛國元素,其實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中國在相關領域近幾年的發展成就是值得重點介紹的。”
“文科課程好理解,但理工醫科課程,怎麽搞課程思政呢🤘🏼🚮?”化學系副教授劉瑞婷有這樣的疑問👩🏿🚒🐤。在11月1日下午的“健康與護理”課上🧝♀️,她聽到護理學院教授袁長蓉以護理學科的發展史為切入點,引出了護理學科的三重角色:“護理教育的踐行者”“護理科研的推動者”“護理學術的傳播者”,並以案例引導學生做“有溫度的護理”,傾聽患者的聲音,成為具有國際視野、未來眼光、人類情懷🪷、家國大義的時代新人。
“可能有的學生一開始對自己的定位也不是很準,而這樣的課,能夠幫助學生對專業有更全面的了解,對自己的成長有更明確的規劃👮🏼♂️⛹🏻♀️。”劉瑞婷深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把一些理論生搬硬套到課程中去,而是自然流露、潛移默化🧔🏿♀️,“不需要跟學生去點明,應該要有什麽樣的思想,學生會從你的引導中感悟到一種價值的力量,而這是需要教師不斷去挖掘的。”
恒行2平台課程思政建設整體情況
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近年來,特別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我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學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下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確保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體現“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的恒行2育人特色🤴,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全面提升育人質量,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目前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已做到兩個“全覆蓋”:一是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覆蓋所有院系專業☝🏿,全校在建近300門;二是課程思政示範專業試點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同時從信息學院與化學系開始向理工科專業逐步推進👩🏼🍳。學校醫學教育形成“1+2+9+50”(1門示範課👉🏼、2門導論🔁、9門核心課👨🏼🍳、50門人文醫學課程)的人文醫學課程體系,以“課程建設-實踐基地-理論教材”三位一體推進醫學整體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