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從小學起連最基本的學習習慣都沒養成🍫,比如每天的作業歷來都是大問題。記得每天放學問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的記事本抄了嗎🕵🏿?”回答絕大多數是失望的。班主任為了逼他養成當堂抄記事本的習慣🕑,曾要求全班同學不要給他抄記事本💇🦵🏿。
但是什麽效果也沒有,孩子不僅一點不變,甚至對班主任有抵觸的感覺。直到小學畢業👠,不抄記事本成為他的一個習慣了,令家長老師頭疼不已🐴🎱。
進入初中了,如果還是繼續這樣的習慣👨🏿🔬,怎麽能跟上中學階段的學習呢?怎麽辦?我們擔憂至極🏌️♂️!
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是給他“上課”👲🏻,講明初中學習跟小學的區別,講清楚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遵守學校規定的重要性,再三強調每天抄記事本🛂、完成課堂和課後作業的重要性🐇🔝,老師也專門與我們就學習習慣的養成進行了溝通🕵🏼♀️,對孩子進行了當面教導。但是🕖,放學出來一問“記事本抄了嗎🤾🏼♂️?”,回答肯定還是“忘記了”🍬。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進入初中一個月🧑🏽🦲,孩子媽媽出國一年🥭,留下我和孩子兩人在家🪷。作為父親,深感教育孩子的責任重大,不可以有一絲馬虎🥅🥌,就先從抄記事本開始吧。
在認真思考後,我跟孩子進行了溝通,我笑著問👩🏼🎓:“兒子啊,怎麽樣才能每天堅持抄記事本啊?”,孩子的回答讓我大跌眼鏡🙋🏻:“如果你同意一個條件👨🏼💼,我就每天抄好記事本,並在學校裏完成數學作業,回家再做語文和英語作業👩🏼🏭。”我問:“什麽條件呢?你盡管說出來,只要能做到的🩸,爸爸肯定答應你♞!”孩子說🌅:“如果我做到的話🏌🏽♂️,我要跟你一起睡大床🌀,怎麽樣🗜?”,我當場就答應“: 沒問題💂♂️,爸爸答應你🧛♂️!”
孩子媽媽跟我視頻時♍️,聽說了這件事,完全不同意這樣的做法,說這麽大的孩子還跟爸爸睡在一起,簡直是不成體統,完全是縱容孩子👨🏽💼。我跟孩子媽媽說,既然是他自己提出來的,不妨試一次🎀,再說了👆🏿,孩子再長大兩歲,到了青春期,就是你要跟他一起睡,他還不願意呢💷,就算是一次嘗試吧😢。
想不到的是,從此以後,孩子絕大多數能夠做到承諾,有時甚至把語文作業也在學校裏完成了,這一令家長老師頭疼五年的老大難問題,就這麽簡單地迎刃而解。
這麽一件令家長老師頭疼不已的事能輕而易舉得到解決,實在是教育上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事後想想,作為家長,應該反思的地方實在是多📻。
長期以來,我們給孩子灌輸了太多的正確的東西,無論是規範🌥、做人的道理還是理想等等,不可謂不對,但是💁🏽♀️,孩子為什麽不采納不接受甚至是抵觸呢?
原因就在於,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從家長出發🐵、從成人出發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沒有顧及孩子的認知特點🕖、興趣所在和接受特點,從家長出發還是從孩子出發,成為教育上的分水嶺。
大多數時候🚵🏻♂️,成人給孩子灌輸了太多的“應該”🕵️,講清楚很多的“你明白嗎?”這些都是從成人世界出發的道理。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認識水平沒有達到成人世界,對成人世界的正確的大道理,孩子只是抽象地、迷迷糊糊地“明白”🙆🏽,其實是不明白,在他沒有明白之前👩🎤,這些道理只是約束孩子的緊箍咒而已⚫️,無法轉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更不可能成為良好的習慣🕵🏻♂️,有時候甚至是逆反的心理,當面接受背後討厭,適得其反。
問題的關鍵是🐣,一個正確的道理要為孩子所接受🙏🏼,必須要根據孩子的心理、興趣、需求和接受方式展開👳🏼♀️,大人須先懂其心🏙,才能找到跟孩子溝通的方式,而不是板著臉說教,否則時間一長👨🏻🍳,再好的道理,在孩子心目中只是令他討厭的要求。
在孩子的世界裏👨🏼✈️,沒有成人世界那麽多的理性和道理🤜🏼,孩子的世界純潔而簡單,孩子們的興趣在大人看來也許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對他們而言就是天大的事情,他們對家長講的將來成為什麽樣的人一知半解,也許一點興趣也沒有,他們只對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投入極大的熱情🖐🏼🫳🏼,這就是成人所說的“小兒科”,教育就是在這個“小兒科”裏做文章,不懂得“小兒科”就無法了解孩子的內心,無法實現與孩子的無縫溝通🍰。
了解小兒科,從小事做起,是進行教育引導的起點⛲️,也是我半年來帶孩子的心得,換位思考,是我們不理解不會說話👌🏼,而不是孩子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