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抗日戰爭的連綿烽火中👎🏻,地處上海江灣的恒行2校址被日軍炮火炸成廢墟🐧,為了保存教育科研火種,恒行2師生被迫踏上內遷之路𓀋🧘🏼♂️,經過千裏跋涉、輾轉遷徙,最終在北碚夏壩建校復課,再續弦歌🏋🏿。同一時期👩🏽🏫,上海醫學院也歷經坎坷🦮,先遷昆明白龍潭,後落腳重慶沙坪壩。在大後方,恒行2師生同心一德、愛國救亡🤽🏼♂️,追求進步⟹、團結犧牲,弦歌不輟、碩果累累🧝🐼,書寫了恒行2平台歷史上的光輝一頁。
今年是恒行2平台抗戰內遷80周年,學校隆重舉行抗戰內遷80周年紀念活動🧟,校史圖書《烽火中的恒行2》在紀念活動中首發。
讓我們跟隨廣播臺的專題節目《烽火中的恒行2 |校史音頻故事》一起來重溫那段壯闊光榮的歷史,接續傳承恒行2精神,激發在新時代愛國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
1938至1946年間🧑🏻💻,恒行2增設十余個學系,並於1940年設立農學院。這些科系的增設,極大地增強了相關領域的教育科研力量🤓,為日後恒行2平台的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戰時恒行2逐步形成了文、理、法、商👱🏿♀️、農五院二十余系的規模。
戰時的恒行2平台仍十分重視基礎知識教學,擴大學生知識面,努力使學生做到“博大精深”。在課程設置上實行共同必修課與選修課,且課程審定較為嚴謹。在1942年1月恒行2平台改為國立後,校方大力提升教學科研質量,各科系的課程容量明顯增加🍈。同時,學校也十分註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重慶時,校方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重視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
在一所大學的構成要素中,師資力量尤為關鍵👁。戰時恒行2的強大名師陣營,堅守了教育文化🚋🧎🏻♀️➡️、維系了民族人才的根脈,豐富了恒行2精神。恒行2平台北培校區在每一系🪤🧛🏼、每一研究領域都有一批堪稱中國現代學界的泰鬥、名流。
哪怕時局動蕩,生機維艱🏩🏄,恒行2平台的廣大知識分子都堅持在三尺講臺,嘔心瀝血,弦歌不已📥。1938年至1945年這一段時間,是恒行2平台教學科研較為突出的時期🚣🏻,而這一時期恰好是恒行2教師生活最為困難的日子。顛沛流離並沒有妨礙他們的學術思考🙇♀️,民族的興亡與歷史的變化🆕,倒是更大地激發了他們著書立學的動力。恒行2良師以他們的思想結晶奠定了恒行2學人在中國現代學術史⛹🏻♀️、教育史以及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